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rchitecture as a practice assimilates contradictions. Nowhere is this more apparent than in approaches to materials and sustainability. New finishes, details and products are continually specified and often fetishised, while architects are at pains to show their minim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Steve Parnell highlights an era in the pag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that congregated these incongruities by simultaneously advocating low-energy solutions and expendability, most notably the inflatable.  相似文献   

2.
刘亦师 《建筑师》2014,(6):99-107
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而新中国的建筑期刊则肇端于1954年。本文以创刊于1954年的3份期刊——《建筑》、《建筑学报》、《建筑译丛》为对象,比较其宗旨、内容、办刊思想、读者对象等,考察它们在1954至1966年间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各种建筑期刊早期鲜明的特色逐渐消失,话语主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趋同。这一时期建筑期刊的曲折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新中国建设事业和建筑出版业蹒跚前行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王一平  李保峰 《华中建筑》2010,28(1):187-189
建筑系馆的设计是对建筑教育场所的研究。建筑学系的教学楼是建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系馆应当是大型足尺实物教具。建筑学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建筑系馆的空间组织,但是构成系馆空间的构筑体,可以从多方面表达建筑学专业基本的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建筑之根》和《建筑的地域性》两本论文集,相隔50年的时间尺度,探讨了美国地域建筑研究的历程。两书前后照应,以美国为主线清晰地展示了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本文分析了两书的前后传承关系,对书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阅读,介绍了美国地域建筑的起源和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研究“集群设计”的兴起与定位,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异化入手,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建筑集群设计的现象与概况, 并重点评述中国集群设计的特征、价值、意义与误区,以及与“明星建筑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戴春 《时代建筑》2010,(5):140-145
文章通过对第七届台湾远东建筑奖评选过程与参选作品的讨论与分析,指出本届远东奖评奖更多地关注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致力于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审视了以研究为基础的中外园林史的系统化教学体系的探索,总结了在园林史、园林艺术、传统园林理法以及当代理论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并提出进行风景园林教育体制优化,解决目前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以此促进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敦桢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他参与筹建并长期执教于中国近代第一个高等专科建筑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与第一个大学本科建筑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科。本文力图在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使刘敦桢在这一段历史中所作的贡献更加明朗清晰。  相似文献   

9.
葛莉 《建筑与环境》2008,(4):101-103
城市景观。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异彩纷呈,名人故居众多,人文资源深厚。如何妥善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促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第26号专著《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书稿各章节的评价,对该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艰深的建筑知识如何更有效地向大众传播7库哈斯的早期著作S,M,L,XL将社会、政治、文化、消费等各方面知识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建筑理论文本的典范。本文尝试从文字策略、图像策略和电影化叙事三个角度来分析其文本编排与表达的策略,为“叙事性”建筑和“建筑叙事”寻找某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沙永杰 《城市建筑》2006,(11):83-86
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城市:建筑和社会”为主题,对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讨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并将这一问题引申到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变当代生活方式等层面。展会中有关中国城市的内容频繁出现,为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问题提供了参考视点。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following paper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a posed photograph of the members’ room space within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s AA125 exhibition. The image is one of the only published traces of this travelling exhibition, a show first installed at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in London, from April 5 to 29, 1973, to celebrate the AA’s 125th anniversary, which included a full-sca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members’ room at 36 Bedford Square. AA Chairman Alvin Boyarsky’s staging of the AA members’ room, we argue, functioned as an inhabitable exhibition environment that simultaneously reinforced the enduring identity of the AA—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ure schools in Europe—as an independent institution, while also signaling its recent reinvention under Boyarksy’s direction.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AA has drawn attention to Boyarksy’s role in revitalizing the school through a series of ambitious teaching and publication initiatives. The paper builds on these studies by repositioning this underexplored exhibition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members’ room install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oyarsky’s political and pedagogical project for the AA during the 1970s.  相似文献   

14.
周榕  周南 《时代建筑》2014,(6):22-27
文章指出《建筑学报》和《时代建筑》的封面项目可被视为不同建筑专业媒体所推崇的建筑样板,数据统计显示这两份刊物的封面样板取向呈现出"京派"与"海派"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通过对两刊封面"缺席者"和"撞图"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当代"媒体—建筑"生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以及媒体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生产的组织协调与范式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Caroline Bos of UNStudio counters the city theme of this issu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the spectre of the megacity. The very recent emergence and scale of the Asian megacity, she argues, requires a very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treatment to the European or North American metropolis. It is one tha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rough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hat brings to the fore spatial and visu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and things, asking, for instance, how so many strangers can be so visibly at home in public urban space.  相似文献   

16.
周榕 《时代建筑》2005,(1):90-97
建筑评论的基础是对建筑师的建筑与超建筑两种言说的解读。柿子林私人会所的设计,偏离了张永和一贯坚持的现代建筑句法学原则,反映出张从现代主义者向后现代主义者的转变,及其追求现代建筑中国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杨宇振 《华中建筑》2006,24(12):1-2
在急变的社会中,当代建筑学教育的滞后、批判声音的失语与行业巨大繁荣形成鲜明对比。建筑教育应当对于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器用价值观和培养目标进行反思,有意识地培养在知识、情智和意志方面都能有全面发展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3,21(1):11-14
综合报道了“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并从“理论探索”“创作实践”“室内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首发”“讨论会《倡议书》”等六个方面归纳叙述了本次“讨论会”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建筑观与建筑教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文针对“建筑与人口”、“建筑与建设用地”、“建筑教育与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今天建筑发展及建筑教育的现实出发,提出了21世纪人口巨额增加需要建筑飞跃发展,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向及21世纪建筑教育观。阐述了12点未来的建筑发展的趋向,和探求未来建筑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应注意的6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好几个来自不同院校的建筑学教学部门组成的,其中之一是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文章回顾了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的历史概况、教学特点建筑观点及其教学方法以及系内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