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渗碳钢齿坯锻后采用正火或者等温正火处理,存在冷却不均,工件组织、硬度存在差异,导致热处理变形大,同时需要再次二次加热,增加了能耗,提高了成本。本文利用锻后余热,直接进行等温正火处理:齿坯终锻结束后,直接浸入正火液中冷却,冷却至650~750℃出液,迅速转移到等温炉进行650~680℃等温,使之发生充分的珠光体转变,获得铁素体+珠光体平衡态组织,晶粒大小均匀,无明显混晶,有利于降低热处理变形;硬度可保证在160~175 HB,有利于机加工。  相似文献   

2.
在对20CrMnTi钢锻造齿坯普通正火处理的缺陷分析的基础上,试验研究了等温正火工艺参数对锻造齿坯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齿坯采用等温正火可获得均匀细小等轴状的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硬度HB165~187,且沿截面分布较均匀。同时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可使齿轮渗碳淬火变形减小且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对20CrMnTi钢锻造齿坯普通正火处理的缺陷分析的基础上,试验研究了等8温正火工艺地锻造坯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齿坯采用等温正火可获得均匀上等轴 的珠光和铁素体组织,硬度HB165-187,且沿截面分布较均匀。同时具有切削加工性,可使齿轮渗碳淬火变形减小且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预先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有明显影响。采用不同的预先热处理工艺对20MnCr5钢工程机械齿轮材料试样进行了处理,并进行了显微组织、表面硬度和耐磨损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正火处理相比,等温正火处理、均匀化处理后等温正火处理均能有效提高材料的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损性能,尤其是均匀化处理后等温正火处理的效果更为显著。与常规正火处理相比,等温正火处理25℃试样的磨损体积减小22%、300℃磨损体积减小37%;均匀化处理后等温正火处理试样25℃磨损体积减小58%、300℃磨损体积减小70%。20Mn Cr5钢工程机械齿轮材料的预先热处理工艺优选为900℃×2 h均匀化退火后950℃×2 h+600℃×1 h等温正火的预先热处理。  相似文献   

5.
锻坯余热等温正火自动生产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厂研制的与引进瑞士AMP70热镦机配套的具有计算机集散式控制系统的锻坯余热等温火自动生产线(可兼作二次加热齿坯等温正火)。实践证明,自动线运行稳定可靠,生产的齿坯等温正火质量达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标准,硬度波动范围不超过25HB,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该线生产能力5t/h。  相似文献   

6.
安金敏  覃明  丁毅 《热处理》2014,(2):61-64
研究了均匀化退火加等温正火对20CrMoH齿轮钢组织、硬度及齿轮最终热处理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化退火加等温正火处理能够改善20CrMoH钢的带状组织,使硬度分布均匀,并使齿轮的最终热处理畸变量不超过30μm。  相似文献   

7.
风电齿轮轴带状组织的消除及工艺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明平 《金属热处理》2008,33(11):99-100
对20CrMnTi钢风电齿轮轴热轧坯的热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通过工艺改进,增加预先热处理工艺消除了热轧坯中的带状组织,再将其锻造成风电齿轮轴的毛坯进行正火和回火,得到需要的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8.
齿轮锻坯等温正火预处理工艺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森林  吕景林 《热处理》2003,18(4):46-49,52
本文主要阐述等温正火工艺参数对锻坯组织、硬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分布的组织、硬度及良好机械加工性的等温正火锻坯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工艺过程中速冷、缓冷区设计和等温温度、时间的确定。根据材料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探讨了等温正火工艺拟订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一种球墨铸铁铸件进行了等温正火处理,分析了其不同等温正火工艺下的布氏硬度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等温温度一定时,随着正火加热温度的升高,硬度随之升高,当正火加热温度一定时,随着等温温度提高,硬度逐渐降低。加热温度为900 ℃、等温温度为650 ℃处理后球铁铸件的显微组织为大量珠光体(>85%)和少量铁素体,硬度较高(375~380 HB);正火温度较低(850 ℃)、等温温度较高(700 ℃)时的显微组织为大量的游离铁素体(>60%)和少量珠光体,硬度较低(200~205 HB)。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球墨铸铁等温正火工艺。  相似文献   

10.
针对SAE8620RH钢在锻造过程中容易产生组织缺陷,提出了典型的等温正火热处理工艺,并分析了等温正火工艺中间冷却速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实际生产中等温正火后工件的硬度均匀性、形状和环境对工件组织和硬度的影响以及过热组织的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彰德 《金属热处理》2001,(1):51-51,53
从我国中小型热处理企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出发,本文提出了实现“绿色热处理”的途径之一。即用“准高温多功能井式炉“来取代在空气中加热的井式炉、箱式炉和盐溶炉。  相似文献   

12.
桑车齿轮锻造余热等温退火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Cr-Mn系桑车变速箱齿轮而言,锻后常规正火常见的弊病之一是形成粒状贝氏体,致使切削加工困难以及最终热处理变形趋于无规律。本文从提高生产率和节能出发,研究了桑车齿轮锻造余热等温退火工艺。研究表明,对于16MnCr5钢齿坯,通过控制锻后冷却速度、冷却时间和采用适当的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可获得所需的硬度和组织,齿坯的切削性能及变形均能满足要求。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并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业机器人用SCM420钢制行星齿轮热处理畸变问题,采用改进的正火工艺以调整渗碳前的预备组织,并设计合理的装料方案和冷却方式等措施,同时在渗碳过程中采用阶梯升温的工艺,有效地控制了渗碳淬火过程中齿轮畸变。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正火后可得到均匀一致的铁素体+珠光体的组织,硬度为175 ~180 HBW。随后经渗碳淬火回火后,批量生产的行星齿轮表面硬度、心部硬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均值分别为59.74 HRC、40.44 HRC和0.530 mm。渗碳层中的马氏体级别为1级,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级别为1~2级;心部组织级别为1~2级。齿轮精度、平面翘曲、齿沟振幅和齿形齿筋等全部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G115钢大型铸件正火及回火热处理制度,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正火和回火热处理工艺对铸件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火过程中,铸件下端边缘处温度最高且升温速率最快,距上端约1/4处内表面温度最低,且升温速率最慢。在回火过程中,铸件的温度变化规律与正火过程相似。铸件下端边缘处在目标温度下的保温时间最长,上端约1/4截面厚度中心处的保温时间最短。结合加热速率、温差、加热效率及生产成本,正火优选工艺②,回火优选工艺③。采用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艺所生产G115钢铸件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均匀且明显高于CB2钢。  相似文献   

15.
汽车后桥从动齿轮毛坯镦粗模拟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50汽车后桥从动齿轮毛坯为例,利用仿真有限元软件DEFORM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不同温度、润滑条件以及上模锥度对圆柱体坯料镦粗成形过程的影响规律,对镦粗工艺进行优化,得出上模锥角为12.左右时为最佳的镦粗方案,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说明模拟的正确性,为优化汽车后桥从动齿轮制坯工艺提供了分析方法,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生产实践,缩短了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6.
雷声 《热处理》2007,22(2):60-62
齿轮锻坯的质量不良会使随后的机加工困难,恶化齿轮的热处理质量,降低齿轮精度和使用性能。影响齿轮锻坯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原材料质量、预备热处理和锻造工艺。采用排列图可以找出导致齿轮锻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17CrNiMo6钢制齿轮轴为研究对象,用有限元软件对齿轮轴的渗碳预热和直接渗碳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影响畸变的主要预热工艺参数,并对这两种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预热处理对齿轮轴热处理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碳前进行400 ℃保温3 h的预热处理,能够有效减小齿轮轴热处理畸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0CrMnMoH齿轮钢在预先热处理过程中产生贝氏体非平衡组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CrMnMoH齿轮钢在常规预先热处理过程中的冷却速度无法控制,过冷奥氏体进行非平衡组织转变,容易得到贝氏体等非平衡组织。根据贝氏体等非平衡组织的组织遗传效应,结合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原理和机制,设计了两次等温正火预先热处理工艺,首次等温正火预先热处理完成了非平衡组织到平衡组织的转变,二次等温正火预先热处理实现了晶粒的细化和均匀化。通过工艺优化控制实现了齿轮锻件的金相组织为1~2级、同批次不同齿轮锻件硬度差≤5 HB的技术指标。成品齿轮的精度可以达到6级,验证了预先热处理对减小齿轮热处理畸变、提高齿轮精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