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为油用牡丹的品种选育、牡丹籽油的营养评价和产地溯源提供参考信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4个油用牡丹主产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亳州和甘肃兰州)的凤丹牡丹籽油和紫斑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检测,并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含有11种脂肪酸,以α-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8个牡丹籽油样品中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角鲨烯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相同产地的凤丹牡丹籽油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紫斑牡丹籽油的(p<0.05),亚油酸相对含量除河南洛阳产地外均显著高于紫斑牡丹籽油的(p<0.05);甘肃兰州牡丹籽油的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产地的(p<0.05),可作为对兰州牡丹籽油进行鉴别的指标之一;牡丹籽油中角鲨烯含量、油酸和α-亚麻酸相对含量,均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且牡丹籽油中的角鲨烯含量随着油酸、α-亚麻酸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亚油酸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综上,品种、产地及环境因子的不同均会造成牡丹籽油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粮食与油脂》2015,(11):34-37
以亚临界丁烷为溶剂提取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萃取得率为考察指标,利用L4(23)正交试验法优化亚临界流体萃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所得牡丹籽油进行脂肪酸及理化指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牡丹籽提取率达到98.1%,所得牡丹籽油α–亚麻酸含量为41.54%,具有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牡丹籽油成分、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牡丹籽油是一种新型保健食用油脂,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中不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十分丰富,而且还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药价值。因牡丹籽油开发利用较晚,其提取和加工工艺还需进一步优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牡丹籽油成分分析及制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综述了牡丹籽油的成分、功效、提取工艺及精炼工艺等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牡丹籽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牡丹籽油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滇牡丹籽为原料,以萃取率为指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讨论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CO2流量对滇牡丹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GC-MS技术对滇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栽培品种凤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滇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45 MPa、CO2流量20 kg/h,在此条件下滇牡丹籽油萃取率为27.34%。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9.34%,其中亚麻酸72.26%,亚油酸14.25%。滇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凤丹牡丹籽油的很接近,然而其亚麻酸、油酸的含量高于凤丹牡丹籽油的。  相似文献   

5.
牡丹籽油含有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多种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其中α-亚麻酸含量约为40%,远高于橄榄油中的含量,牡丹籽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综述了牡丹籽油的主要成分、提取方法及应用,对牡丹籽油今后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牡丹籽油的研究进展及油用牡丹综合利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牡丹籽含油率达22%以上,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其中亚麻酸含量达41%,营养价值很高。详细介绍了牡丹籽油的发展,并综述了牡丹籽油的提取方法及组成成分、功能与特性,分析了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价值,最后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为油用牡丹的大力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牡丹籽油为主要原料,采用超高压均质(UHPH)方法制备牡丹籽油纳米乳液并研究UHPH压力、牡丹籽油用量、Tween-80用量对纳米乳平均粒径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牡丹籽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UHPH压力164 MPa、牡丹籽油用量为总乳液质量的7.8%、Tween 80用量为总乳液质量的3.7%,最小粒径为(111.8±1.43) nm。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牡丹籽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显著。UHPH制备的牡丹籽油纳米乳液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陈淑慧 《中国油脂》2020,45(10):5-9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1999—2019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牡丹籽油的文献,从文献年度分布、学科主题分布、支持基金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主要发表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的提取及保健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提出今后牡丹籽油的研究需要在高油脂含量牡丹籽原料新品种选育、牡丹籽油智能化专用加工装备的开发、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牡丹籽油高值化系列产品开发和牡丹籽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5个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滇牡丹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通过Rancimat法测定了滇牡丹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滇牡丹籽油的抗氧化效果,进而推测出滇牡丹籽油在常温20℃下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滇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0.46%、亚油酸15.48%、亚麻酸74.09%、棕榈酸6.62%、硬脂酸1.3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03%;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为原花青素滇牡丹籽黄酮二氢杨梅素V_EV_C茶多酚β-胡萝卜素,添加0.04%原花青素时,常温20℃下滇牡丹籽油的货架期为179.83 d。  相似文献   

10.
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品质及活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为原料,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及两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为品质评价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活性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二者品质和活性。结果表明: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的酸值(KOH)分别为1.628 mg/g和1.724 mg/g,碘值(I)分别为172 g/100 g和168 g/100 g,滇牡丹籽油的皂化值(KOH)为186.4 mg/g,在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油皂化值(KOH)(185~200 mg/g)范围内。二者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高于橄榄油,滇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低于凤丹牡丹籽油,而抗酪氨酸酶活性强于凤丹牡丹籽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