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2012,(2):8-11,21,8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内目前发现的最有潜力的两大凹陷,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十分发育,油气藏的发育大都与断层密切相关。按成因将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分为与断层有关的背斜油气藏、与断层有关的地层油气藏、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气藏、与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4大类共13种油气藏。油气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受优质源岩中心展布,有利岩相带及断层的走向、断距大小等的控制而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主力烃源岩层下白垩统南屯组及其上、下的大磨拐河组、铜钵庙组及兴安岭群和布达特群;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灶周围的苏仁诺尔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带、霍多莫尔构造带和苏德尔特构造带内,油气较为富集在源岩附近、断距在200~300 m之间、北东东走向的断裂附近的粉砂岩和砂砾岩储层中。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层学、构造地质以及成藏系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条件。凹陷断裂经历了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沉积期的伸展变形、伊敏组沉积期的走滑变形和青元岗组沉积期—古近纪末期的强烈反转变形3个阶段。大磨拐河组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15个砂岩组,各个时期控制着不同沉积演化过程。大磨拐河组原油来源于南屯组,与南一段关系密切,存在2种油气运移方式:1)当断距大于300m时,南屯组生油源岩与大磨拐河组储层对接,从而构成直接侧向运移的旁生侧储型油藏;2)油沿(不整合面)油源断层自南屯组向上垂向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再短距离侧向运移形成下生上储型油藏,总结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地层及岩性—构造4大类。   相似文献   

4.
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贝尔断陷构造层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贝尔断陷同裂谷期层序 建造、沉积体系及岩性油气藏的发育特征。认为下白垩统沉积时期可划分出5 个与裂陷幕对应的超层 序,在超层序二至超层序五内,识别出了10 个三级层序;裂陷二幕和裂陷三幕对应于下白垩统铜钵庙组 和南屯组,盆地以伸展断陷构造活动为主,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受断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 裂陷四幕对应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盆地以走滑扭张构造活动为主,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和受挠曲 及断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裂陷五幕对应下白垩统伊敏组,盆地断坳转换,发育河流和冲积平原沉积及平 缓背景下的冲积型层序。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控制,层序低位体系域砂体 成藏条件良好,为岩性油气藏最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伏油气藏分布区、下伏油气藏断盖配置不封闭区、上覆油气藏断盖配置封闭区和油气沿断裂运移有利部位,四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贝尔凹陷霍多莫尔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鼻状构造核部的3个局部区内,有利于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上覆油气藏,与目前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大磨拐河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的上覆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塔南凹陷主裂陷幕发育的南屯组湖进体系域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层段,烃源岩之下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岩及与烃源岩同期发育的湖进体系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塔南凹陷陡坡带表现出了明显的“沟谷控源、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即同沉积断裂体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多方向沟谷控制了沉积物源和扇体走向,而不同类型同沉积断裂组合形成的断裂坡折系统控制了扇体的展布和砂体的分布;陡坡带发育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为最利于油气储集的亚相相带,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微相类型是辫状沟道;储层中含有的凝灰质成分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砂岩的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7.
巴彦呼舒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彦呼舒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西南部的一个二级负向构造单元。在系统分析巴彦呼舒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后认为,凹陷内巴中次凹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的泥岩是该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凹陷内广泛分布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3套储集层,伊敏组泥岩是区域性盖层,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泥岩是局部盖层。断块、断鼻和地层超覆等油藏类型较为发育,巴中次凹的鞍部隆起带和东部斜坡带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
塔南凹陷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构造特征及与油气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南凹陷内部在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同沉积断层,构造特征复杂,形成了多物源、多沉降中心的特点,从而影响了对沉积及油气分布的认识。为了解决该问题,运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凹陷伸展量,得出南屯组伸展率为9.12%,属于强拉张阶段,大磨拐河组伸展率为2.29%,属于弱拉张阶段;分析了地层沉降特征,总结出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逐步减弱的规律;分析了构造特征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认为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时期发育与构造有关的油气藏,其中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在南屯组沉积中期,形成于强拉张阶段,在南屯组沉积末期和大磨拐河组沉积早期,发育逆牵引背斜油气藏,形成于强弱拉张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
闫博  吕晓辉 《岩性油气藏》2012,(1):26-29,79
塔南凹陷位于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最南端,其主要含油层位为南屯组(细分为南一段和南二段)和铜钵庙组。文中利用大量岩心资料,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的储层岩石类型及孔隙特征。结果表明,铜钵庙组主要为凝灰质砂岩储层,南一段主要为普通砂岩储层,南二段主要为砂岩储层,且均发育次生孔隙。经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发育主要受岩石类型、钠长石化、碎屑颗粒包壳3个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大磨拐河组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木察格盆地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底、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和青元岗组以及第三系和第四系.通过对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起地层层序框架,塔南凹陷从铜钵庙组到大磨拐河组共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同时对层序类型的划分、平面展布情况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总结出4种层序模式和每种模式控制下的油...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52,自引:26,他引:26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的油气分布,应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盆地构造建模恢复古地貌特征,明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铜钵庙组沉积期,塔南凹陷具有"泛洼槽多物源"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NW-SE向扇三角洲和WS向凹陷古隆起。南屯组沉积期全区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沉降中心,从西次凹逐渐向凹陷中心发生迁移。②铜钵庙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凹陷内部古隆起控制了冲积扇的形成与分布。南屯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沉积,古隆起、古坳陷分别控制了近岸水下扇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展布范围。③塔南凹陷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古隆-坡控储、古坳陷控源、古断-坡控藏"。西部为"源-储对接"、"古断-坡"组合控运聚的构造油藏,东部为陡坡控制下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储集体的岩性油藏,古地貌演化特征和"古断-坡"组合对源、储空间配置及油气运聚起决定性作用。该成果对认识塔南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以西分布一系列断陷盆地,已经发现数十个油田。从断陷盆地群的构造演化与受控机制出发分析各断陷的分布特点和类型,在分析成藏要素及其组合类型基础上研究油气成藏模式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以西断陷盆地群在平面上展现为3个带状弧形,断陷有单断、双断和组合式3种样式;大多数断陷具有中等—好烃源岩,储集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另发育变质岩、火山岩等储层,除了常见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外,断陷中还发育变质岩、火山岩油藏;断陷成藏期在晚白垩世及古近纪,富烃洼槽控制油气时空分布,特殊储层具有形成大油田的有利条件,存在多个小而肥的凹槽,且稠油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具相似含油气系统的断陷是今后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前期勘探仅在台北凹陷周缘正向构造带发现巴喀、温吉桑和米登等小型油气藏.在对烃源岩、沉积体系、储层条件及源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台北凹陷源内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纵向发育八道湾组煤岩、三工河组泥岩及西山窑组二段煤岩3套两类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相似文献   

15.
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的中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充分、油气保存条件好以及油气资源丰度高等特点,是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利用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区域资料,分析铜钵庙组与南屯组的主要油气藏类型,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背斜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分布情况与构造带的展布密切相关,油藏分布主要受中部和西部控陷断裂的影响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并在对典型井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查明了目的层的原油性质与地层水物性特征。最后通过典型油藏剖面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油水纵向与横向的油水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