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流互感器现场校验分为两类:一类是测定被校互感器在额定负荷和1/4额定负荷下的误差,以判定其准确度是否合格。另一类是为计算和修正交流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需准确地测出被校互感器在实际二次负荷下的误差。文章系统地研究了电流互感器现场校验方法,提出模拟三相实际运行状况下电流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载的单相校验测试新线路和新方法。在新测试线路中,采用特殊接线和接入附加电阻等方法,消除了常规单相校验线路中由于二次负载与三相实际运行时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2.
模拟现场电能计量试验装置从功能上分为实负荷功能和虚负荷功能两部分。实负荷功能部分以现场情况为依据采用母线带双线路的方式,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接线模拟不同电压等级的现场接线进行试验,解决现场出现的电能计量问题;虚负荷功能部分采用程控测试电源及切换控制装置回路可以实现三相三线、三相四线接线方式下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及电能表的各种接线,  相似文献   

3.
电流互感器现场校验分为两类:一类是测定被校互感器在额定负荷和1/4额定负荷下的误差,以判定其准确度是否合格。另一类是为计算和修正交流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需准确地测出被校互感器在实际二次负荷下的误差。文章系统地研究了电流互感器现场校验方法,提出模拟三相实际运行状况下电流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载的单相校验测试新线路和新方法。在新测试线路中,采用特殊接线和接入附加电阻等方法,消除了常规单相校验线路中由于二  相似文献   

4.
互感器二次压降及二次负荷直接关系到电能计量的误差,是电力系统必须定期检定的项目。本文研制了一套用于电力技术人员培训用的模拟测试系统,采用三相电压电流源来模拟互感器的二次侧输出,用电阻、电抗序列模拟互感器的二次负荷及压降,接线方式包括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两种。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06)为核心控制器,来控制各个模拟设备的参数,并通过A/D转换和运算放大等电路来采集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整个系统由上位机软件进行控制,采用RS485串口通讯协议。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模拟测试的各项指标符合现场测试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三相四线、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方式选定后,对其电流、电压互感器与电能表之间的二次回路连接方式的分析,分别选出可以保证电能计量装置计量准确和可靠的连接方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岩  邵枫 《东北电力技术》2005,26(11):23-25
针对辽宁电网小电流接地系统中10 kV及66kV电压等级的电能计量装置全部采用三相三线制电能计量方式,电流取A、C两相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可能引起C相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呈容性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并对现场A、C相电流互感器的实际二次负荷进行了测试,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模拟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荷测试其计量误差,分析此误差对电能计量的影响;根据统计结果,对目前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电能计量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单相、三相四线、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电流电压互感器合成误差及电压二次回路的误差研究,分析了单相、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的功率表达式和三相四线电压互感器二次线电压和相电压的表达式,提出使用全微分的方法,求出绝对误差,根据相对误差概念,得出互感器合成误差及电压二次压降引起的误差.采用该方法推导过程较向量图求和的推导过程新颖,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能计量设备防电流法窃电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单相或三相电能计量设备的电流变送器进行改进,每相增加两组高频互感线圈.高频探测信号由计量设备侧向计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注入,用先进的ARM微处理器对耦合回路计量设备侧的高频信号进行采样和实时计算,即能准确识别计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回路正常、开路及短路状态,从而有效防止电流法窃电.  相似文献   

9.
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已大量用于大用户和专用变压器作关口计量用,其质量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同时也涉及电力部门的安全运行生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检定试验,以保证其质量可靠和计量准确.虽然规定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应该使用三相法进行检定,但目前多数计量部门对三相组合式互感器的检定方法仍沿用单相法.在研究三相互感器误差机理的基础上,在三相互感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单相法与三相法的对比试验以及测量了三相互感器一次电压电流对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相法在三相互感器检定方面存在较大误差,需要使用三相法开展三相组合式互感器的检定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计量用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中,一次导线的接入方式一直是制约检定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检定人员往往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消耗在一次接线上。因此,针对额定一次电流小于600 A的小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提出了采用绝缘杆挂接一次导线接线方式,经现场验证,在保证检定试验准确合理进行的同时,可提高检定工作效率,是小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的首选接线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计量用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中,一次导线的接人方式一直是制约检定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检定人员往往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消耗在一次接线上。因此,针对额定一次电流小于600A的小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提出了采用绝缘杆挂接一次导线接线方式,经现场验证,在保证检定试验准确合理进行的同时,可提高检定工作效率,是小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的首选接线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彭时雄 《电测与仪表》1999,36(1):10-12,41
运用等安匝测试方法,缓解了500kV高压线路电流互感器的现场校验难题;提出单相逐台校验法,采用特殊接线模拟实际二次负荷阻抗,来现场校验电流互感器;对并联运行方式下的电流互感器进行了详细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已在国内电网中大量的用于大用户和专用变作关口计量,其质量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能计量的准确性.三相组合式互感器中又以三元件三相组合互感器广泛的用于10kV、35kV等高压输电系统中,其具有可以测量电压、发生接地故障时不宜发生铁磁振荡从而不宜发生设备损害,具有良好的防窃电能力等优点.虽然国家规定三相组合互感器在检定时必须采用三相法,但目前多数计量部门对三相组合式互感器的检定方法仍沿用单相法.本文通过研究单相法和三相法两种方法,对比了Yy0接线方式的三元件三相组合互感器的电压误差,结果表明单相法在检定Yy0接线方式的三元件三相组合互感器时存在较大误差,需要使用三相法对三相组合式互感器开展检工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测量表计误差、互感器误差、PT二次回路压降误差、CT二次回路误差及谐波影响等,建立统一模型,得出完整的三相三线制及其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误差公式。模型结果表明电能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对计量装置的计量准确性的影响,该结论对供电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流互感器T型等效电路及其简化电路,对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公共回路短线且电流互感器二次极性反接时的错误接线进行了分析,借助相量图推导出功率表达式、更正系数,为电力稽查人员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互感器误差测定和综合误差修正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交流电能精密测量和强功率整流系统整流效率测定的准确度。为保证整流效率测量总的不确定度不大于0.3%,要求互感器误差测定的不确定度不大于0.05%-0.1%。文章论述了各种接线方式下电压互感器的正确现场校验方法及其线路。针对不同情况,介绍了四种现场校验方法,即三相校验法,单相校验法,三相校验推算和单相校验推算法。独创提出的推算法解决了因无法带实际二次负荷  相似文献   

17.
蓝永林 《电测与仪表》1999,36(8):46-47,26
阐述了实现“三表法”检定三相三线有功和无功电能表时应注意的问题:1.如何调三相三线电流的对称;2.各相电流回路之间,电流回路与电压回路之间交变磁场的形成,影响及解决方法;3.互感器绕组的接地影响及正确接地方法.4.电流波形失真度的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18.
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方式有几百种,在实际检查和分析错误接线时,一般都采用"逐步逼近法",即先通过对电压、电流回路的检查,使电压、电流回路发生错误接线的几率大大降低。其中电压回路的错误接线方式可通过万用表和相序表排除;电流回路的错误接线方式可通过力矩法或相位伏安表法判断。本文以供电系统中普遍采用的高压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为例,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各种方法在检查错误接线时所适用范围与检查步骤,以便工作中及时更正错误接线,使电能计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异常监测分析是提高电能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经常出现三相三线电能表接线正确却由于负载性质引起的一相电流为负的现象,此种情况贸然更改电能计量装置电流二次回路接线,反而会导致电能表计量失准。本文在分析三相三线电能表计量原理的基础上,对电压接线正确情况下产生负电流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远程判断电能表电流二次回路接线正确与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1三相三线电能表计量装置三相三线两元件电能计量装置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典型的电能计量方法,其理论基础为三相电流向量和等于零。其电压回路的特点是使用2个单相电压互感器通过V/V接线将一次三相线电压按变比感应到二次,然后接至电能表表头电压元件1、2、3点,如图1。电流是取自跨装在两相的电流互感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