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塔器高径比越来越大,在风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风致振动。以某公司的催化裂化装置为原型,按照2∶1的缩放比例建立高40 m的底部框架试验塔,研究橡胶阻尼器对底部框架的减振性能。结果表明:安装橡胶阻尼器后,可有效增加框架塔固有频率和阻尼比,并降低关键部位应力,且安装位置距离裙座支撑处越远效果越明显,最大可使底部框架塔的固有频率提高21%,系统阻尼比增加7.5倍,框架塔底部应力及裙座支撑处筒体应力分别降低约73%和92%。因此,在底部框架塔中安装橡胶阻尼器可有效减小底部框架塔在横风向振动下的塔顶振幅,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进而为橡胶阻尼器在化工设备减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缘板干摩擦阻尼器叶片减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小叶片振动,在叶片缘板部位设置干摩擦阻尼器,以引入外加阻尼。本文介绍缘板干摩擦阻尼器叶片减振实验研究方法;针对带阻尼器的单叶片、双叶片,在3种激振力、9种正压力情况下,进行1阶弯曲、1阶扭转、2阶弯曲强迫振动实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获得阻尼器对不同振型下振动响应和谐振频率的基本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干摩擦阻尼器对1阶弯曲、1阶扭转振动有一定的减振效果;对2阶弯曲振动没有减振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风和地震等动力载荷对高耸塔器结构的影响,工程中一般采用弹性支撑的侧框架结构来增强主体塔器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然而采用阻尼和弹性共同支撑作用下的动力分析较为复杂,需要发展简单可靠的算法。将高耸侧框架塔结构简化为支撑梁和阻尼共同作用下悬臂梁结构的振动响应问题,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求解方程,得到了含阻尼连接的侧框架支撑的高耸塔器的振动频率解析解,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的阻尼、弹性参数和侧框架的支撑位置的高耸侧框架塔器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得到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振动频率解析解,并提出了工程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设计制作了一个具有动力等效的高耸结构缩比模型(TLCD减振模型),并采用位移张弛激励方式来模拟阵风载荷对高耸结构进行失稳加载,应用LMSTest.1ab振动噪声集成试验系统的动力测试平台,进行一系列测试试验,查看TLCD阻尼器的结构减振性能效果,并对TLCD阻尼器减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LCD液体质量和液体有效长度对TLCD阻尼器减振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钟摆式阻尼器在塔器防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风阻尼器为基本模型,设计了适合塔器应用的钟摆式阻尼器,确定钟摆阻尼器尺寸与其频率的关系式,以此为基础设计钟摆式阻尼器。采用适当的几何相似系数,建立实验室小试模型,通过自由振动法测量系统的阻尼比,验证阻尼器效果。以此作为参考标准,对比分析了各阻尼器安装在不同位置处的效果,研究了质量比与安装位置对阻尼器效果的影响。通过瞬态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分析阻尼器数量对阻尼器防振效果的影响。研究工作为塔器防振中阻尼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摩擦阻尼对汽轮机叶片进行减振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文中研究了汽轮机摩擦阻尼器叶片在谐波激励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利用平均法求解系统主共振稳态响应方程,分析了系统参数与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系统参数取适当值时,阻尼器会处于最优的摩擦接触状态,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所得结论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干摩擦阻尼叶片周期振动响应的解析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丁千  谭海波 《机械强度》2005,27(5):571-574
研究一个描述干摩擦阻尼器叶片振动的质量-弹簧-阻尼器振动系统。阻尼器摩擦力由黏滞模型描述,由接触面滑动或黏滞状态决定。将滞后摩擦力分为四个阶段,从而得到各个阶段上的线性振动系统,给出求干摩擦阻尼叶片周期响应的解析公式。计算表明,阻尼端压力取适当值时,阻尼器会处于最优的摩擦接触状态,获得较好减振效果。同时引入阻尼器处对叶片还起到调频作用,也可以起到使激振频率避开共振频率的作用,减小振动幅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研究了颗粒直径的大小对颗粒阻尼器减振性能的影响。搭建了简支梁试验装置,将颗粒阻尼器安装在简支粱上,通过激振器给简支梁不同频率的正弦激振力,用加速度传感器测出了简支梁在不同频率振动下的加速度幅值。试验结果表明:在一阶固有频率时,颗粒阻尼器最大减振效果可以达到50.00%,但也会加剧振动;在其他频率时,最大减振效果可达到94.74%,也会加剧振动;颗粒阻尼器都对高频振动减振效果好。这为颗粒阻尼器减振机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管道振动现象,设计了一种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并分析其刚度影响规律。利用SAP2000软件模拟仿真阻尼减振效果。搭建二维门型管道振动试验台,在管道上安装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研究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控制管道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安装在激振源处且与激振力平面平行时的减振效果最佳,较原始振动降幅达51.83%;安装在激振源处且与激振力平面垂直时的减振效果最差;安装两个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效果优于安装一个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安装在激振源处的减振效果优于安装在远离激振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管道振动现象,设计了一种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并分析其刚度影响规律。利用SAP2000软件模拟仿真阻尼减振效果。搭建二维门型管道振动试验台,在管道上安装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研究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控制管道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安装在激振源处且与激振力平面平行时的减振效果最佳,较原始振动降幅达51.83%;安装在激振源处且与激振力平面垂直时的减振效果最差;安装两个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效果优于安装一个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安装在激振源处的减振效果优于安装在远离激振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微滑移离散模型及在干摩擦阻尼叶片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阻尼器干摩擦力微动滑移离散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摩擦界面粘滞-滑移共存状态和阻尼器因局部拉、压应变不同而产生的局部摩擦力方向的不同,适用于各种激振作用下的阻尼器动力学分析,克服了微动滑移解析模型仅适用于单谐波作用力的局限。采用时域法对简化的凸肩干摩擦阻尼结构叶片系统进行了强迫振动响应分析,验证了微动滑移离散模型在阻尼叶片动力学分析中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
以国产某中型柴油车为研究对象,应用ADAMS软件建立了汽车传动系统虚拟样机,对于目前两种典型汽车摩擦离合器扭振减振器即:从动盘式扭振减振器(CTD)和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DMF)在传动系中的减振作用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并结合物理仿真试验,充分说明了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的减振优势和采用ADAMS软件模拟分析汽车传动系统性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防振锤的防振原理,根据预绞式防振锤制造工艺和结构型式,分析了预绞式防振锤的技术特点与技术特性,以及工程应用的经济性、安全性等情况。分析和实际应用表明,与传统的防振锤相比,预绞式防振锤具有安装方便、防滑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烛式油气悬架兼有主销的作用,所以通常具有2°~5°的安装内倾角,内倾角会造成油气缸承受横向力的作用,从而增大缸筒和活塞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增大会影响油气缸的减振性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严重时会造成油气缸"摩擦锁死"现象,使油气缸失去减振能力.以某矿用自卸车的烛式油气悬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了缸筒和活塞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抑制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振动的有效方法,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转子系统附加外弹性支承前后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同时搭建磁悬浮轴承转子试验台进行试验验证。仿真及试验均表明,通过引入合适的外弹性支承结构,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振幅。  相似文献   

16.
用于管道减振的新型动力吸振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管路系统减振的弹簧片式动力吸振器。该吸振器在结构上采用螺栓与管路进行连接,采用弹簧片-质量块构成弹簧-质量系统对振动进行吸收,具有结构简单、调频和安装方便的优点。对动力吸振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并进行了参数选择,建立管路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安装减振器前后系统的谐响应,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将共振频率下的振动降低了90%以上,与相同质量大小的质量块的减振效果的比较表明,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明显优于质量块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悬架是汽车中的核心关键部件,具有承载和减振的双重功能。传统的悬架系统采用黏性液体或干摩擦阻尼器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量耗散出去实现减振,造成能量浪费,这尤其对新能源汽车不利。近十年来,既能抑制振动又能收集电能的新型悬架系统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为了全面掌握汽车悬架同步振动抑制与能量收集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回顾汽车悬架的发展历程,总结汽车悬架从路面激励中可收集的振动能量,重点梳理汽车能量回收悬架技术研究现状,探讨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该研究有助于国内同行快速准确地掌握本领域的技术现状,有望为国内新型汽车悬架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风洞模型主动抑振器的设计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风洞模型主动振动的抑制原理,并结合叠堆式压电陶瓷作动器的压电效应设计了一套并联式主动抑振器。首先,针对模型支杆系统及其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支杆抑振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叠堆式压电陶瓷作动器的风洞模型抑振器。然后,构建了抑振器实时控制系统,针对其驱动位移滞后的特点,研究了基于PD调节器的控制方法。最后,搭建了地面实验平台,利用锤击法和激振法对抑振器进行了地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抑振器具有提高支杆系统阻尼的能力,对风洞模型在俯仰和偏航两个方向上的抑振效果明显,特别是俯仰方向上,抑制器工作后系统阻尼比可由0.009提高到0.092,抑振后剩余振幅比例约为25%。试验结果验证了该风洞模型主动抑振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的磨削力建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单颗磨粒为对象,分析轴向超声振动下磨粒的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将磨削力分为切屑变形力和摩擦力两部分,分别分析了轴向超声振动对切屑变形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在切屑变形力方面,轴向超声振动改变了磨粒运动方向与主切削方向间的夹角;在摩擦力方面,轴向超声振动降低了磨粒与工件间的摩擦因数。基于此建立了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的磨削力模型。通过对21Ni Cr Mo5H进行了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的磨削力试验,确定了模型中的常数,并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建立的磨削力模型是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的磨削力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对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磨削机理的认识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