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车灯饰圈免底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材料低雾化的要求,研究了羧酸钙盐、超细滑石粉和羧酸钠盐3种不同成核剂对PBT结晶性能、小分子挥发性能、雾化和GC-MS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核剂明显提高了PBT的结晶性能,进而有效改善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和小分子挥发性能;超细滑石粉作为成核剂,其用量为0.3%时,在降低小分子挥发量、提升材料热稳定性和透光率方面效果最为显著;PBT的雾化主要源于其分解产物,滑石粉用量为1%时,导致其从PBT复合体系中挥发出来。  相似文献   

2.
针对丁腈硫化绝热材料中小分子扩散挥发造成固体发动机绝热层鼓包、气孔等问题,通过加热时间、试件厚度和温度对丁腈硫化绝热试件中小分子物质扩散挥发特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丁腈硫化绝热材料随着加热时间不断增长,其小分子挥发损失重量不断增加,挥发损失速率不断变小;试验温度越高,小分子挥发损失率越大,达到小分子挥发损失极限的时间越短;水分在丁腈硫化绝热材料小分子挥发损失的总重量中占比约为9.39%。  相似文献   

3.
以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EAAE)、发泡剂、交联剂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低气味、低VOC汽车车身空腔阻断材料,研究了这种材料的气味等级、VOC挥发量,并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制得的空腔阻断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EVA空腔阻断材料相比,EAAE空腔阻断材料具有低气味、低VOC挥发量,同时材料的体积膨胀率达到1500%以上,满足汽车车身空腔填充材料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湖北化工》2012,(2):83-83
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发明的(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制备方法日前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新工艺可稳定地制备出高透光、纯净的(甲基)丙烯酸酯类模塑料即有机透明材料产品。这项专利采用具有良好传质传热性的装置,实现了连续本体聚合的稳定运行,聚合转化率高,既可避免后续繁杂的溶剂脱挥发和分离回收过程,又可消除残留溶剂对聚合物耐热性能以及颗粒料表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油料等轻质材料的生产、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挥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油气产品的挥发不但会浪费资源,同时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对常见的油气储运过程中的油气回收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6.
林罗军  夏飞  张冉 《化学工程》2023,(3):107-108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材料例如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电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建筑、军事等多个领域,并在各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橡胶、塑料、涂料、化学纤维等材料都属于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由于分子结构等特殊因素的不同,高分子与小分子在物理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从而使得高分子具有不同于小分子的特殊性能。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于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对高分子材料物理性质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品油装车、船过程中,油气大量挥发。一方面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应采用一种油气回收技术将挥发的油气收集起来,同时确保排放的尾气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就目前比较成熟的油气回收技术进行分析,并进行对比,得出复合技术是油气回收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论文介绍了有机小分子凝胶材料和碳纳米管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碳纳米管和有机小分子凝胶材料复合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类介绍了目前主要研究的几个方面,如热稳定性、流变性能、电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汽车座椅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超标问题,从座椅的组成材料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座椅总成VOC挥发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座椅中的发泡材料造成了苯乙烯、甲醛超标,进一步分析可知发泡中的接枝聚醚与普通聚醚对座椅苯乙烯和甲醛的贡献最大。通过更改合成接枝聚醚的乙烯基单体与合成普通聚醚中的抗氧化剂使座椅总成满足VOC挥发性能要求,且座椅的成型工艺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德成  崔明凯  沃拓征 《当代化工》2021,50(5):1124-1127
介绍了关于油气回收在各个节点下的重要进展,国家政府积极应对并及时颁布相关政策要求,企业制定相应措施,自上而下,紧密衔接.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种类以及有效回收挥发性气体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并且从方案选择、技术路线等方面论述了油气回收设施可以将油气收集进入油气回收装置进行有效的处理,将油气变废为宝,极大地降低了现场挥发气体的浓度,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满足地方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回收的油气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