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碧莹  刘赛  张文 《当代化工》2016,(6):1233-1236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难以建立有效的驱动压力体系问题,以X区块为例,无限大地层等产量汇源模型为基础,建立最小驱动压力梯度表达式,与启动压力相结合得出不同注采压差下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应用油藏工程方法中的油井渗流速度公式与产量公式,建立不同注采压差、不同井距对应储层渗透率下限表达式;此外,井距关系到经济效益的好坏,应用曲线交汇法计算井网密度,将开发投入将来值与总产出相比较,当总利润最大时计算得到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当总利润为0时,对应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注采压差增大,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增大,渗透率下限随注采井距的增加而增大,X区块经济极限井距为154 m,经济合理井距为202 m。  相似文献   

2.
唐80井区东部区域属于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储层物性差、渗流能力低,存在油井单井产能低、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水平低、注采井网不适应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等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合理的注采井网及井距。启动压力梯度是低渗、特低渗油田有效开发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计算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的极限驱动井距,并研究了考虑满足最终采收率及满足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下限的井网密度,即:技术合理井网密度及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结果表明,唐80井区东部区域合理井网形式为菱形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确定合理排距为122~144m,合理井距为400~500m。  相似文献   

3.
由于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使注采井距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值。利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一源一汇稳定渗流理论,获得了不同注采压差和油层渗透率对极限注采井距以及注入水有效影响范围分析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给定注采压差、渗透率条件下,低渗油藏的最大注采井距,并分析了注采压差、极限注采井距与附加压力损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合理注采井网的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濮城低渗油藏现存井网适应性和注采井距进行研究和调查,在低渗油藏应力压敏性及低渗储层裂缝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渗透储层特征,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利用油藏精细描述及相控剩余油研究对潜力进行再认识。并针对油藏注采井距大油井见效不明显的问题,立足于现有水井“实施逐层段前期培养注水”,经行加密调整及对油井实施压裂改造,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低渗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加强工艺配套集成应用,实现油藏的稳产和上产。  相似文献   

5.
文33沙三上油藏是低渗透油藏,由于注采井距过大,注水开发效果差,采油速度仅0.27%。通过影响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的技术因素、储层的渗流条件法、数值模拟法等不同方法对该油藏合理井网密度进行了研究、论证。实施后,采油速度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21.2个百分点,成功实现了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证明了200~250m注采井距是该油藏的合理井距,所用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低渗特低渗透油藏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启动压力梯度,而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注采井距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值,即技术极限注采井距,技术极限注采井距对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西部某油田具有代表性的岩心进行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了该区启动压力梯度的表达式,计算了该区的极限注采井距,研究了确定合理注采井距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7.
敖包塔-葡萄花油田钻遇扶杨油层FⅡ油层组有效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15%之间,平均为12.6%;空气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1~10×10-3μm2之间,属低孔、特低渗透性储层。通过对选用7项宏观参数与7项微观参数确定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并建立分类标准,确定出每个评价参数的分级标准,将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的储层分为四类,其中Ⅰ类最好,为低渗透储层;Ⅱ类次之,为特低渗透储层;Ⅲ类再次之,为超低渗透储层;Ⅳ类储层最差,为极差储层。依据专家经验及大量反复实验的结果上确定了权重系数,预测了FⅡ油层组的储层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区为主,其中最有利储层区(Ⅰ类储层区)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葡332~葡54~葡115-51、葡31、葡462、敖10等井区。  相似文献   

8.
刘洋  王国柱  王斌 《辽宁化工》2014,(3):326-327
低渗透岩心单相渗流实验表明,流体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得到了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幂函数关系式。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确定极限技术井距的公式,可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确定不同储层下的极限井距。  相似文献   

9.
低渗油藏油水渗流规律研究表明,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后注采关系才能建立,克服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动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油层能够动用的最大注采井距。本文以齐家北油田次生孔隙弱发育区为例,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最大注采井距与油层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能够有效动用的最大井距为100m,在目前250m井距下无法建立合理的注采关系,为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某开发区过渡带位于M地区背斜构造南部的西翼,面积12.31km2,开发层系是K油层和H油层,共发育69个沉积单元。采用井距200m,井排112m,注采井距150m向外均匀布井。表外储层不仅具有工业开采价值,而且达到一定厚度可单独布井开发。为进一步研究过渡带外扩布井开发可行,2011年计划外扩油水井161口,并于2011年6月开始陆续投产,本文主要分析已投油井的产能,对于低于设计产能的井,分析原因,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多层非均质低渗透油藏到了开发后期,常常面临注采井网受损、渗流场失衡、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的难题,为此针对断块储层特点精细研究了油藏潜力,摸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精准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优选了适用的压裂改造技术,最终实现了重建注采井网,重构渗流场。  相似文献   

12.
蒸汽吞吐是目前稠油油藏比较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而边际稠油油藏开发难度相对较大,研究边际稠油油藏的蒸汽吞吐技术政策界限十分必要。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纯油层和油水同层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油水同层的避射厚度界限和合理井网井距界限。纯油层周期数大于2,注汽量大于2000m3后,注汽量的增加对开发效果基本无影响;周期数大于5后,蒸汽吞吐基本进入接近经济效益极限吞吐阶段;对于油水同层而言,最佳避射厚度为1/3到2/3;注汽量为1000m3时,井距160m最佳;当注汽量大于2000m3后,200m井距最佳。  相似文献   

13.
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对于低渗透(尤其是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对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井距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方法,并提出了确定的思路。当技术极限井距大于经济合理井距时,一般可以按照经济合理井距布井,计算一定年限后的净现值得到合理井距;当经济合理井距大于技术极限井距时,考虑实施整体压裂得到合理井距;油井的见效时间也可作为确定合理井距的依据,用逐步稳态替换法得到合理井距。  相似文献   

14.
文东油田属于典型异常高温、高压、层深、低渗透特殊类型油藏,随着二三类储层的开发和注采井网的完善,高压欠注井逐年增多,统计2013年12月有22口井欠注,平均注水压力38.2MPa,日欠注580m3/d,注水能量补充不上和水驱油效率下降已严重影响对应油井的正常生产。针对高压欠注水井常规采用土酸体系酸化增注技术的不足,有针对性的研制开发了多组分复合酸段赛注入增注技术,通过现场实施12口井,增加新动用储层12层28m,实现改善地层吸水状况,平均降低注水压力14.6MPa,累计增注15919方,对应油井累计增油907.8t,提高注水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在其他油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李达  冷昊  华帅 《辽宁化工》2011,40(2):195-197
在低渗透油藏,注水井附近地层具有较高的注水压差,因而也具有较高的视渗透率。在生产井附近地层同样也具有较高的生产压差,和较高的视渗透率,可称为易流动半径。但是在低渗透储层中,易流动半径很小。而注采井问有很长的压力平缓段,压力梯度低,视渗透率也低,渗流能力很低,称为不易流动带,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的主要因素。减小注采井距,在相同的压差下压力平缓段减小,压力梯度增大,视渗透率也有较大提高。在较高的压力梯度和较高视渗透率的双重作用下,渗流量会有较大的提高,水驱效果得到改善。为此,对低渗透油田适当减小注采井距,可以建立较大的驱替压力梯度和有效的驱油效果,能改善注水状况和采油状况,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井震结合构型研究,涠洲X油田流三段ⅢB油组中部砂体大面积叠置,发育泥岩夹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较差。从岩相模型来看,A9井和A8井、A8S1井在L_3Ⅲ_B油组局部砾岩发育,形成相对高渗带;L_3Ⅲ_B油组下部2井及A8井区存在两个夹层发育密度较低的区域。储层构型及连通性控制了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的分布,注采井网的部署必须充分适应复杂储层的构型特征。对于井网不完善、水驱(或气驱)控制程度低的油藏,可以考虑在剩余油富集区,在搞清其位置和规模的基础上打一些高效加密井,以完善注采井网和缩小注采井距,进一步提高水驱(或气驱)波及体积。  相似文献   

17.
尉珈敏 《辽宁化工》2014,(11):1451-1453,1456
经多年开发双河油区长6油藏地层压力下降,产量持续递减,严重制约了油藏的有效开发。以Arps产量递减方法为基础对研究区产量递减规律及其递减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河油区长6油层组产量递减属于双曲线递减,注水量下降及供液不足是产量递减的主要原因。同时针对近年来低产低效井比例逐年增加的现状,从地质、开发等因素对低产低效井成因进行分析,针对储层物性差,天然能量较弱,注采井距偏大,注采对应率低。提出了4种相应的调整对策:整体压裂,加强注水,减小注采井距,增加注水井及注水井补孔压裂。这对于减缓油田产量递减,提高油田原油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边凤晓  张蕾  李宁  朱东华 《辽宁化工》2011,40(6):637-638,640
根据低渗透油藏不稳定试井的曲线拟合可以确定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等参数,并可以确定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再根据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可以得到低渗透油藏的极限井距的公式,从而确定极限井距。  相似文献   

19.
变形介质特低渗油藏合理井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研究变形特低渗油藏合理井距的局限性,首先建立了油藏压力和产量幂率积分关系的非线性渗流模型,然后根据叠加原理,提出了求解变形介质特低渗油藏合理井距的新方法。该方法在求解过程中利用牛顿迭代原理建立了不同储层渗透率和采油强度下的合理注采井距理论图版。同时,讨论了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变形对注采井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储层物性和工作制度一定时,应存在一个合理注采井距范围;油藏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提高采油强度,从而减小启动压力梯度对井距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为有效开发特低渗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ASP驱井网对油层合理的控制程度,可以通过调整注入和采出量以及注入粘度来保证较好的驱油效果.对于连通率差、渗透率较小、断层所夹持的区域,可通过缩小注采井距增大油层的控制程度来提高驱油效果.参考大庆油田的研究成果,结合H2Ⅲ油组现有井网的实际,给出了合理的井网形式和井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