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储集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和露头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储集层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寒武系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3组断裂,其中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是寒武系的主干断裂,以正断层为主,为同沉积断裂。②根据断裂在构造单元中的作用不同并参考断裂规模差异,将寒武系的断裂分为3个级别,其中二级断裂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凹陷的边界且断裂规模较大,三级断裂主要控制局部构造的高、低起伏,规模较二级断裂小,四级断裂是在局部构造单元内发育的调节断层,断裂规模很小。③寒武系断裂对沉积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受二级、三级断裂控制,形成了寒武纪凹凸相间的宏观构造和高低分异的微观地貌相结合的古地理格局,这种古地理格局不仅控制了寒武系滩相的发育,同时也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分布。④受断裂控制,紧邻寒武系凹陷边缘的微古地貌高部位是有利的勘探区。图14参33  相似文献   

2.
以三道桥东地区新三维资料为基础,对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断裂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断裂形成期次,同时对不同性质断裂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发育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平面上存在北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三组走向。轮台断裂以南的走滑断层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平面上呈北北东向;轮台断裂以北走滑断裂受到海西期逆断层改造,剖面上具有"视逆实正"的特点,平面上呈北东向。北北东向逆断层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定型于海西运动晚期;北西向正断层与海西晚期二叠系火山活动有关;近东西向断裂逆冲断层形成于海西运动末期–印支运动期。不同性质、不同期次的断裂对于潜山圈闭的形成具有建设意义,逆断层控制断裂构造带的形成,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与火山岩有关的张性断层、走滑断层能有效改善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调查、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晚期,在北西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平面“X”型剪切缝及少量的北东向构造伴生缝,由于岩层非均质性,北西向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喜山运动中晚期,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对早期裂缝进行改造,北西向高角度剪切缝继续发育,而少量近南北向高角度裂缝发育为具左旋走滑性质的近南北向逆断层,同时,在北东向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研究区北东部发育近东西向裂缝。 在现今北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西向裂缝张开度增大,为有效缝,而近南北向、北东向裂缝闭合。 区域构造缝叠加局部构造伴生缝的分布与局部构造密切相关,多类裂缝交织发育的地区为裂缝发育区。 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有效裂缝发育区域可作为大邑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塔北隆起牙哈构造带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牙哈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认为寒武纪与中、新生代断裂活动差异明显,平面上主要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南北向以及北东向展布,其中近东西向的牙哈大断裂为主控断裂,主要经历区域挤压应力下的逆冲推覆、应力松弛阶段的负向反转以及压扭向张扭转化的左旋走滑等4阶段的构造作用,沿断裂走向形成一系列的断背斜构造.断裂活动控制着寒武系不同年代潜山的分布范围、有利储集层发育以及油气分布,同时也是古近系油气运聚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文中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麦盖提斜坡先巴扎地区断裂的精细解析,明确了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机制等,结合邻区含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奥陶系走滑断裂的含油气性,预测油气富集模式。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东向等4组走滑断裂体系,主要经历了5期构造活动,形成了5个构造层:加里东早期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正断裂(基底构造层);加里东中晚期受西昆仑造山运动影响,部分正断裂继承活动,形成左行左阶北东向、右行左阶北西向走滑断裂(下构造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受阿尔金造山运动影响,形成1条左行左阶北东东向走滑断裂(中构造层);海西晚期北东向、北西向走滑断裂继承活动,同时新形成色力布亚逆冲断裂的近南北向伴生断裂(上构造层);喜山早期沿古近系膏泥层发育叠瓦状逆冲断裂及在喜山晚期发生整体掀斜(顶构造层)。基于邻区含油气特征,认为该区沿断裂带发育加里东中期Ⅰ—Ⅲ幕岩溶缝洞型储层,与上覆志留系泥岩形成储盖组合,海西晚期来自麦盖提斜坡西北部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的远源油气沿先巴扎断裂带向走滑断裂调整聚集成藏。其中,断穿基底的奥陶系北东向张扭走滑断裂的储集性能优于其他走向断裂,含油气条件最优越,...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区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要发育花状构造、平行高陡断裂带、雁列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加里东中期塔中Ⅰ号断裂、南缘断裂活动剧烈,北西向的逆掩岩片或滑动块体中由于差异运动而形成了北东走向的撕裂断层-调节断层。加里东末期塔中地区受到东南向强烈斜向挤压作用是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基底薄弱带的基础上,塔中地区发生了右旋走滑特征。在这种板内挤压转换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一些连接北西向逆冲断层的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基本上沿着加里东中期的调节断层带的基础上继承发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还控制了古生界碎屑岩构造圈闭的发育,并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7.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8.
渤海沙垒田凸起北部中央走滑带断裂对圈闭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沙北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具有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展布特征,其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渤海东部以北东向郯庐右旋走滑断裂的特征有明显区别。通过对沙北地区断裂特征、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明确了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①古近纪时期,北西向和北东向拉张断层控制断陷格局及研究区内整体构造格架,圈闭类型主要为受古构造背景影响的断背斜、断鼻构造;②新近纪时期,断层活动性质发生改变,表现为以北西向左旋走滑为主、北东向派生走滑为辅的构造特征,圈闭受北西、北东两组走滑作用影响,浅层褶皱明显,主要发育挤压背斜、叠瓦状掀斜断块和断鼻构造。  相似文献   

9.
喜山运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认为喜山运动在松辽盆地可分为3幕;第一、第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或近东西向;第三幕所产生的北西向构造作用对早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松辽盆地第三系为压陷盆地沉积,表现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区可作为物源区。松辽盆地第三系构造变形椭球体反映在老第三系沉积中晚期(43Ma以来)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在白垩纪末的挤压作用下,中浅层构造不断壮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中浅层断层为多期断裂活动的叠加产物,不同时期的断层具有各自的延伸特征:青山口组沉积期在近东西向伸展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层;姚家组沉积末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只发育近东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期以后在近南北向左行压扭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北北西、北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反转使松辽盆地开始进入生烃高峰期,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形成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隐伏走滑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海域蓬莱13—14地区为例,根据地震资料及构造样式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隐伏走滑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主干走滑断层两侧地震相变化大、构造反转,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组合、帚状构造等特征。与典型走滑断层不同,对隐伏走滑断层的主干走滑断层的识别须综合多种地质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蓬莱13—14地区发育3支主干走滑断层,西侧2支,中南部1支,共同构成郯庐断裂的东支。其主干走滑断层仅在基底和古近系底部发育,为压扭性断层;新近系不发育主干走滑断层,发育2组力学性质不同的断层组,其中1组为近北北东向张扭性的伴生同向走滑断层,另1组为近东西向伸展性的伴生正断层。隐伏走滑断层控制的构造反转是形成蓬莱13—14地区带状分布圈闭群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区张性伴生断层可分为2期,对油气运移起疏导作用,其中早期活动、沟通深浅层的伸展断层对油气运移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南洼陷东部地区发育一组雁列式排列右行走滑断层,受早期伸展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在拉张背景下叠加走滑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走滑断层右行位移量为650m,走滑作用较弱,剖面上"Y"字型花状构造欠发育。右行雁列式走滑断层因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局部应力场不同。左阶右行排列形成挤压,形成聚敛区,油气易聚集;右阶右行排列形成拉张,形成伸展区输导油气;走滑断裂带内裂缝异常发育,改善了储层物性条件,储层更易成藏。青南洼陷走滑构造发育特征研究对研究该地区的有利圈闭预测和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官庄地区平面上主要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剖面上主要发育断阶、地堑和地垒等断层组合。断裂演化受扭张作用的控制,根据断裂特征,将断裂带的演化分为前第三系沉积期、孔店—沙四段沉积期和沙三段沉积期3个阶段。断裂是研究区的主要构造现象,不同断裂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构造样式决定了不同的圈闭类型,而断裂起到了沟通油源、控制油气运聚及富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纪变形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纪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不仅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和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演化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和编图、同沉积断裂系统与沉积厚度关系分析、断层活动强度统计等方面研究,认为辽河西部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两期变形叠加过程。早期伸展变形发生在始新世,包括初始断陷期(Es4)和强烈断陷期(Es3)两个阶段,形成北东向主干断层及东断西超的半地堑世组合,控制北东向沉积中心的展布;晚期走滑变形发生在渐新世东营期,使先存北东走向基底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位移,并诱导盖层形成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组合,从而形成南部张扭沉降、北部压扭隆升的构造格局。Es1-2期是从伸展变形向走滑变形发展的过渡时期,构造活动微弱。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沙箱实验证明,始新世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北西-南东向弧后拉张作用控制,而渐新世走滑断裂系统则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控制,动因来源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14.
青东地区新生代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穿过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发育北西、近东西、北北东、北东(东)走向断裂;北西及多数近东西向断层在新生代继承性活动,在孔店组沉积时期活动最强烈,同时控制了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北西向盆地格局以及孔店组残留厚度最大、沙四段减薄的沉积特征;北东(东)向断层大多形成于古近纪,在沙四段沉积时期强烈活动,并控制了沙三段沉积时期以及之后北东(东)向盆地格局、与沙三段相比沙四段残留厚度有所增大(小于孔店组)、沙二段继续减薄、沙一段—东营组缺失的沉积特征;自下而上残留厚度最大地区逐渐向北迁移,地层展布方向具有由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由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东向逐渐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底断裂对松辽南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基底断裂,受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控制,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多种活动性质.以长岭凹陷、英台四方坨子两个地区为例,分析了基底断裂对盆地区域构造格架、二级构造单元和次级断层形成与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发育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控制北西向次级断层带的形成;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沿嫩江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与北东向的哈拉海等基底断裂共同作用,使次级断层展布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级断层对形成大面积断层岩性油藏有重要控制作用;北西向基底断裂呈右行走滑性质,主要起到调节北东向断裂带延伸方向的作用;北东向断裂带、近南北向的嫩江断裂带附近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中生代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资料,对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的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埕岛地区三叠纪以挤压变形为特征,变形的构造线方向为北西一北北西向,发育了北西向背斜和北北西向逆断层,埕北20断层在此时期是典型的逆冲断层;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以伸展变形为特征,发育了受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断陷,在断陷内发育了巨厚的中生界,埕北20断层此时为研究区主要正断层,同时还受走滑作用的影响,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层错断了北北西向的埕北20断层;晚白垩世受挤压应力的影响发生变形,早期正断层发生正反转,断层上盘发育了与断层形态有关的褶皱。图8参8  相似文献   

17.
饶阳凹陷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阳凹陷是一个东断西超的新生代箕状断陷,内部发育了一系列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伸展构造是主体。统计各层位四级断层的走向得出,古近纪由早至晚伸展方向由近东西向到北西–南东向再到近南北向顺时针旋转。右行走滑构造也很明显,表现为雁列构造、帚状构造、花状构造、主断裂尾部构造等主断面陡倾,主要形成于沙三段至东营组沉积期。马西、河间、留路等主控断层的坡坪式形态和伸展活动,导致了自东向西依次为断裂构造带、主洼槽带、中央潜山带、次洼槽带、斜坡的规律性分布。北部主滑脱面深度大,为基底掀斜翘倾区;中部主滑脱面深度较大,为基底断弯区;南部主滑脱面深度较小,为盖层滑脱断褶区。  相似文献   

18.
渝东大焦石坝地区差异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大焦石坝地区进行分层、分带和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总结了南、北段的差异变形规律,并探讨了南北向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和大耳山断裂构造变形带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大焦石坝地区纵向上发育4套构造形变层,平面上由东到西分为冲断褶皱带、逆冲-滑脱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先后遭受南东-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3期挤压应力作用。大焦石坝地区为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主滑脱层由前寒武系向寒武系转变,自东向西发生前展式递进变形,同时由于齐岳山断层分段性及前寒武系基底滑脱断层的结构差异,导致了近南北向大耳山和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使北段、中段和南段自东向西分别表现出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滑作用-滑脱作用、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和冲断作用-断弯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9.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南部一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受早期伸展作用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走滑断层非常发育。利用地震剖面、时间切片等资料,首先分析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特征,由此识别出3组主要的走滑断层。然后探讨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成因机制,认为其发育受到早期基底伸展断层和后期张扭应力场的双重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尔凹陷北部纯剪旋转、中南部单剪非旋转的走滑断层发育模式,即贝尔凹陷北部霍多莫尔地区发生岩石纯剪切变形,发育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的共轭走滑断层,形成走滑旋转构造,而贝尔凹陷中南部的苏德尔特地区和敖脑海地区则发生岩石简单剪切变形,发育北东东向走滑断层。贝尔凹陷走滑断层可以提供有效圈闭并改善储层物性,有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20.
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虎  秦启荣  王志萍  向俊铭 《岩性油气藏》2010,22(2):107-110,115
通过分析大邑构造带的构造成因及动力来源,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模式。利用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对研究区岩体的破裂程度进行预测,然后计算出该区岩体的破裂接近程度,并确定了岩体破裂程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以及裂缝发育级别,继而对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和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较发育,主要发育在构造高点部位及其附近区域和断层及其附近区域;储层在2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共形成了2期5组裂缝;裂缝的主要延伸方向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