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将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配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锰配合物,IR、元素分析及热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锰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锰配合物存在有利于壳聚糖高分子链断裂的弱势结构。以H2O2对壳聚糖.Mn(Ⅱ)配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察降解过程中粘度的变化及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在相同的降解条件下,壳聚糖锰配合物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壳聚糖,且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壳聚糖直接降解窄。对壳聚糖锰配合物降解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壳聚糖锰配合物对H2O2分解不存在催化作用,其降解反应与壳聚糖的差异只与其结构有关。对降解产物进行脱金属处理,所得低聚壳聚糖含锰量为0。  相似文献   

2.
以Fe3+溶液与壳聚糖合成了壳聚糖铁(Ⅲ)配合物,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Fe3+含量对反应的影响,确定壳聚糖铁(Ⅲ)配合物的优化合成条件为:pH值为1.8的3% Fe3+溶液和1.0 g壳聚糖在65℃下反应6 h,此时壳聚糖对Fe3+的吸附量达75 mg·g-1.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制备的壳聚糖铁(Ⅲ)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用于苯酚羟基化反应中,在催化剂与苯酚的质量比为1∶100、苯酚与H2O2的摩尔比为1∶2、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苯酚的转化率最高达22.88%,选择性最高达99.67%.  相似文献   

3.
以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分别与间苯二醛反应合成二乙烯三胺-间苯二醛席夫碱(L1)、三乙烯四胺-间苯二醛席夫碱(L2),然后与醋酸锰反应合成了两种席夫碱-Mn(Ⅱ)配合物,进而与壳聚糖凝胶反应合成了两种席夫碱-Mn(Ⅱ)配合物-壳聚糖复合材料L1-Mn(Ⅱ)-壳聚糖和L2-Mn(Ⅱ)-壳聚糖,对其结构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光电能谱(XPS)表征,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法测定两种复合材料的SOD活性,并对它们的重复利用性进行了测试。FTIR、SEM及XPS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与壳聚糖成功交联;L1-Mn(Ⅱ)-壳聚糖、L2-Mn(Ⅱ)-壳聚糖的IC50分别为3.40μg·mL-1、6.15μg·mL-1,都具有较好的SOD活性;两种材料稳定且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4.
苑壮东 《化工时刊》2007,21(5):22-24
合成了壳聚糖镍(Ⅱ)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考察了配合物对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苑壮东 《化工时刊》2007,21(7):38-40
合成了一组壳聚糖钴(Ⅱ)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考察了配合物对氧分子氧化环己烯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美国Allied-Signal公司宣称开发了一种环保上可以接受的F_(12)代用品,是F_(12)和环氧乙烷的掺合物,当前用于生育外科和保健设备,该公司对这一新产品已申请专利。这一类气体中有一部分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F_(12)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CS)不同的分子量和脱乙酰度赋予了其多样性,但强亲水性限制了其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因此,若通过疏水改性降低壳聚糖的强亲水性可扩展其作为乳化剂的应用。本文通过美拉德反应以酪蛋白疏水多肽(CHP)对不同分子量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进行疏水改性。以60℃,相对湿度75%,反应时间3天以及CHP和CS质量比1:3为美拉德反应的较优条件。获得接枝度为3.10%~15.08%的系列接枝物,并通过红外和荧光光谱对接枝物进行结构分析。经酪蛋白疏水多肽改性得到的接枝物可以用于稳定乳状液的制备。对乳状液稳定性进行考察,以质量分数为1%的接枝物稳定50%橄榄油的O/W乳状液。壳聚糖稳定的乳状液在7天破乳,而接枝物可以为乳液液滴提供较大的静电排斥力,为乳状液提供了良好的长期储存稳定性,保持28天不破乳。  相似文献   

8.
才秀华  张炜  武侠 《农药》2012,51(3):179-181
[目的]研究水溶性壳聚糖及其稀土离子金属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方法]合成水溶性壳聚糖和稀土离子La(Ⅲ)、Ce(Ⅲ)、Nd(Ⅲ)的配合物,利用FT-IR、UV-Vis和热重分析仪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壳聚糖及其配合物对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us的抑制活性。[结果]壳聚糖Ce(Ⅲ)配合物对Phomopsis asparagus的抑菌活性较单一的水溶性壳聚糖及其他稀土配合物显著提高。[结论]水溶性壳聚糖稀土配合物抑菌活性分别为Ce(Ⅲ)配合物>La(Ⅲ)配合物>Nd(Ⅲ)配合物>壳聚糖。  相似文献   

9.
微波辐射下壳聚糖Zn(Ⅱ)配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微波辐射下壳聚糖锌配合物的合成,考察了一些主要因素对壳聚糖锌配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微波辐射下合成的壳聚糖锌配合物锌含量比水浴加热合成的配合物锌含量高。并考察了辐射时间、不同配比、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酸对配合物锌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使壳聚糖粉末吸附后易于固液分离,采用溶胶-凝胶-冷冻干燥法制备毫米级(2.8~3mm)壳聚糖凝胶球,比较了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吸附行为不同:Cu(Ⅱ)和Cr(Ⅵ)最佳吸附pH分别为5.5和3.0;达到吸附平衡Cu(Ⅱ)和Cr(Ⅵ)分别需要25h和2h;Cu(Ⅱ)的吸附反应是自发、吸热、熵增过程,而Cr(Ⅵ)吸附反应为自发、放热、熵减过程;吸附Cu(Ⅱ)后的壳聚糖凝胶球不易脱附,而吸附Cr(Ⅵ)后凝胶球脱附率相对较高。借助红外表征及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表明,Cu(Ⅱ)吸附机理为单层化学吸附,而Cr(Ⅵ)是单层化学吸附与多层物理吸附共同作用的吸附-还原过程。壳聚糖凝胶球对Cu(Ⅱ)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5.67mg/g和185.08mg/g,说明冷冻干燥法可以强化壳聚糖的吸附量,同时毫米级的壳聚糖凝胶球改善了壳聚糖粉体吸附剂难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酸改性壳聚糖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印迹法制备了镉模板交联壳聚糖吸附剂(PACS),改变壳聚糖与丙烯酸的质量比探究其吸附效果,对产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表征,并研究了该吸附剂对Cd2+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5∶1时制得的吸附剂最好,溶液吸附最佳pH为5,其最大吸附量可达132.1 mg/g。该吸附剂能再生,可用于含Cd2+废水的去除或富集。  相似文献   

12.
<正> 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化工产品中较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有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铈量法、碘酸钾法、亚铁法、重铬酸钾法和三氯化钛法等。从测定过程看,有被测物直接或间接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的直接滴定法和反滴定法;有先把试样进行处理,后作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广泛用于化工产品主体含量的测定,也相当多地用于化工产品杂质项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壳聚糖为插层材料,制备了壳聚糖插层膨润土(CS-Bent),用于去除废水中的U(VI)。考察了p H、吸附剂投加量、U(VI)初始含量和吸附时间对CS-Bent吸附U(VI)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p H为6,CS-Bent投加量为1.6 g/L时,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对U(VI)的最大吸附量可达59.52 mg/g。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2级动力学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其吸附过程。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壳聚糖已经成功插入膨润土层间,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析表明CS-Bent成功吸附U(VI)。以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解吸液,经过5次解吸后去除率仍有90%以上,表明CS-Bent可再生,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以水溶性壳聚糖(CS)与稀土离子La3+, Nd3+, Sm3+, Eu3+和Dy3+在常温和pH值为4~5的条件下制备了水溶性壳聚糖稀土配合物CS-La, CS-Nd, CS-Sm, CS-Eu和CS-Dy. 并运用FT-IR, UV和TG-DTA对其配合物进行表征,并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5种配合物均有选择性抑菌性能;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其对5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0~500 mg/mL,低于800 mg/mL,且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壳聚糖和稀土硝酸盐. CS-S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最好,MIC为125 mg/mL;而CS-Nd和CS-S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最强,MIC均为120 mg/mL.  相似文献   

15.
以壳聚糖为原料、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接枝单体、硝酸铈铵为引发剂、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GA)为交联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壳聚糖-DMC-GA共聚物,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吸附水溶液中单一金属离子Cr(Ⅵ)、Cd(Ⅱ)和双元体系Cr(Ⅵ)-Cd(Ⅱ),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规律。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壳聚糖与DMC发生了接枝反应,与戊二醛发生了交联反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一金属离子溶液中,共聚物对1 mmol/L的Cr(Ⅵ)和Cd(Ⅱ)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974和1.396 mmol/g;在双元体系中,共聚物对1 mmol/L的Cr(Ⅵ)和Cd(Ⅱ)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906和1.204 mmol/g;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均与Langmuir模型更为一致,说明共聚物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16.
以壳聚糖、氧化钐为原料,制备了壳聚糖-Sm3 配合物,用紫外、红外、差热等分析手段对其配住效果进行了探讨,并对所制备的配合物做了生理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与Sm3 进行了配位反应,红外光谱反映的信息是壳聚糖分子中参与配位的基团主要是羟基.氨基的配位信息不明显,壳聚糖及其配合物的紫外波长、红外波数及其对应的相关温度随着壳聚糖相对分子量的降低而降低,但壳聚糖与Sm3 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的焓变值却增大,稳定性提高,配位效果增强,且所制备配合物具有优良的抗菌、抑菌等某些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琥珀酸酐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并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sucts-Cu(Ⅱ)-hpb(1)和sucts-Cu(Ⅱ)-tbz(2)[sucts=琥珀酰化壳聚糖,hpb=2-(2’-吡啶)-苯并咪唑,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对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对四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配合物1、2,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125μg.mL-1和125~250μg.mL-1,抗菌效果明显强于自由配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氯乙酸与壳聚糖反应,合成了N-羧甲基壳聚糖,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N-羧甲基壳聚糖对Cr~(6+)的吸附性能,探讨了N-羧甲基壳聚糖的pH值、Cr~(6+)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氨基上发生了羧甲基化反应,N-羧甲基壳聚糖对溶液中Cr~(6+)吸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竹炭与壳聚糖复配的方法,并以海藻酸钠作为交联剂制备竹炭壳聚糖吸附剂,考察了制备过程中的交联剂种类、原料配比、操作条件及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时间、溶液酸度等对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壳聚糖比活性炭壳聚糖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壳聚糖的交联剂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不大;当m(竹炭)∶m(壳聚糖)为1∶2,吸附t为30 min,溶液pH为5~7时,竹炭壳聚糖吸附剂对Cr(Ⅵ)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丁德润  姚有红  朱香利 《化学世界》2012,(4):197-200,210
合成了Er(Ⅲ)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CTS′)配合物Er(Ⅲ)-CTS′。通过UV光谱、IR光谱、1 H核磁共振、热稳定性对其进行表征,并对配合物的抑菌性和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Er(Ⅲ)与壳聚糖的-NH2和-OH进行配位,Er(Ⅲ)-CTS′的热稳定性低于CTS′。CTS′与Er(Ⅲ)-CTS′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约为4g/L左右。Er(Ⅲ)-CTS′负载盐酸阿柔比星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株早期凋亡率较盐酸阿柔比星提高2.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