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Planning》2015,(1)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酱及酱油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技艺和人文精神,从史籍中发掘、梳理我国酱及酱油的历史起源的记载,对于促进酱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交流,促进酱行业产品文化繁荣发展和塑造企业文化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考察表明,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酱称作"醢",是在周代,它的原料主要是动物性原料。较早记载"以豆合面而为之"的酱的史料出现在西汉,它的起源应该还要早,至少应在周代。较早记载酱油的史料出现在东汉,当时称作"酱清",酱油制作发展为独立的工艺在明代。历史文献《齐民要术》对我国酱及酱油制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山东大地原始先民饮食具有嗜咸的特点,这为酱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需求基础。酱制食品尤其是鲁菜是酱对山东饮食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山东人在制酱、吃酱、用酱、论酱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酱文化,它反映了山东人的高超智慧、技艺和人文精神,也反映了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山东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和",基本特征是"和谐秩序、仁义诚信、开放进取、雍容大度"。山东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是"仁",基本特征是"忠厚仁爱、勤劳朴实、崇尚信誉、物美价廉"。山东酱商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山东酱文化、酱园文化、酱商精神的核心元素和基本特征,建设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酱用番茄效益好,产值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对北疆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番茄相关栽培技术的研究,本文从土壤的选择,处理,番茄品种的选择、种植、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酱用番茄的相关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提高酱用番茄产量,提高北疆地区经济效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2)
亨氏酱用番茄模式化栽培技术是在新疆酱用番茄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引进美国亨氏公司先进的种植模式及番茄机械采收设备,将高产成熟度一致的亨氏系列番茄品种、机械深松施肥起垄、穴盘育苗移栽、膜下节水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采收等六大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充分发挥技术的整体综合效益,实现了酱用番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
香山文化与以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奇葩,是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精神产物;二者因同具"革命"的基因与魂魄,故而在实现"救亡图强"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复兴中一脉相承,谱写出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香山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是区域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弘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通过诠释"广义原真性"并构建其评价体系,考察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代表不同理念的三代案例,对前两代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得失做出多层面的评判,并展望第三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进步,提出原真性的取舍不应有统一标准,而需在各实践案例中甄别。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240-241
在天安门广场西南角,老北京文化一隅——大栅栏,三万人,一平方公里。这是散溢着浓浓的京味儿,渗透着脉脉温情的传统四合院文化,在其60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作为商业、文化、娱乐中心而发挥重要影响,50年前,由于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侵扰,它静静凋零,一任颓败。  相似文献   

8.
朱振杰  杨金华 《园林》2016,(11):68-72
正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在地理选址、结构布局、建筑特色、民风民俗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更是当地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下,传统村落已成为风景园林行业内被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也得到应有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原真性"作为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现已成为检验  相似文献   

9.
灾后文物修复和重建应遵循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了一场特大浩劫,它不仅带来历史上罕见的巨大人员伤亡,也给古老的巴蜀文明及周边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毁坏,对几千年来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内在延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从事50多年文物保护研究的工作者,深感遗憾和痛心.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造血功能,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本文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在研究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念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的视角,梳理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变迁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实践研究从历史街区更新的价值认知和更新技术判定为技术手段,继而提出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