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溃坝后果严重程度综合评价是大坝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溃坝后果综合评价中人为主观设定指标权重固定不变,以及评价指标值与评价等级标准隶属过程中存在不相容等问题,基于现有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选取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为溃坝后果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变权理论对评价指标常权权重进行修正,利用集对分析能有效处理系统不确定性的特点和可拓学处理不相容性问题的优势,构建基于变权集对-可拓耦合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集对分析的同、异、反划分可拓集合的论域进而确定可拓联系隶属度,结合评价指标变权权重计算集成可拓联系隶属度,进而按最大集成可拓联系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将该模型应用于江西省5座水库溃坝后果综合评价中,结果显示:1)指数型激励性状态变权向量对5座水库溃坝后果综合评价中各个较差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增大了其权重值,突出了较差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地位,避免了较差指标的消极作用被较好指标掩盖;2)5座水库溃坝后果综合评价等级与其它多种评价模型计算出的评价等级基本吻合,且离散程度最高、区分度更好,显示了所提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为溃坝后果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提出基于变权可拓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首先构建物元可拓模型;其次利用变权思想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再计算待评物元与经典域各等级的贴近度,并根据贴近度确定风险等级特征值;然后利用变权理论对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判别敏感性指标并加强监控控制.结合工程实例,对基坑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监控单元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指出敏感性指标,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洪水资源安全合理利用问题,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给出了风险和效益可选指标集,基于多级模糊优选原理,引入熵权的概念,构建了洪水资源利用风险效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和评价范围,用风险树法对风险因素识别,用功能与需求耦合法对效益指标识别,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确定各指标的权向量,利用指标具体变异程度反映信息的效用程度,消除指标权重确定的人为因素;用多级模糊优选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适用性广、涵盖面宽、可选择性强等特点.以白城市月亮泡水库为实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用于方案优选,还能对每个方案给予优劣评价,更显综合评价合理性,其结果更加可靠,为安全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6):782-788
为有效地评估电梯运行状态的安全性,提出一种综合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劣化度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电梯安全运行状态评估模型。从电梯各个子系统的主要指标出发,建立电梯运行状态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针对指标的特性,应用相应的赋权方法,得到客观的指标权重。采用劣化度分析法对指标参数进行归一化,根据隶属度函数得到评估矩阵。以南京市某电梯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评估,结果为"一般",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核电站凝汽器的健康度评价对设备运行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了一种变权重模糊健康度评价方法。首先,通过数据机理得到相关的评价参数集,以评价参数作为失效依据,利用隶属度函数对每个评价参数进行状态评分,再利用状态评分计算参数集的模糊关系矩阵;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参数常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均衡函数的变权公式,结合变权重矩阵和模糊关系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后,得到了其综合健康度。利用该方法对凝汽器进行了健康度评价,结果表明,当设备运行进入异常状态时,可实现对故障的早期预报,提高了核电站凝汽器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产品方案设计决策中评价指标权重不确定性及难以满足均衡评价的问题,提出基于VIKOR的产品方案联合变权群决策方法.考虑专家个体对评价指标权重差异引起的不确定性,结合联合分析和变权理论估计评价指标重要度.将群决策评价指标总体效用值矢量看作评价指标常权矢量,专家个体的评价指标权重矢量看作状态变权矢量,给出变权平均值及群决策联合变权方法,得出评价指标重要度.考虑方案评价中多粒度语言评价值及均衡性,将统一粒度二元语义和群决策联合变权方法融入VIKOR分析,构建基于多粒度语言的VIKOR群决策方法.以数控机床运动方案评价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为了保障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降低装配式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针对影响装配式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确立人员、物料、机械、技术、资金、环境和管理等7个一级安全风险指标及25个二级指标,以此构建预制构件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再结合熵权法客观确定预制构件安全风险指标权重,利用集对分析法建立预制构件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对预制构件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为预制构件的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变权与信息论中的熵理论对城市快速路节点的重要度进行评价,以此对城市快速路节点进行规划.首先,分析影响城市快速路节点规划的主要因素,构建城市快速路节点重要度的评价指标.其次,用熵权法构造常权向量,研究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适当选取状态变权向量.再次,应用常权和变权向量构造变权模型,建立城市快速路节点重要度的评价模型.最后,应用实例对快速路节点进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规划意见.结果表明,此种针对城市快速路节点重要度的评价方法,能考虑到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指标值波动对实际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规划结果符合实际,为城市快速路节点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建筑施工项目中安全风险管理现状,综合考虑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技术、环境、管理等六大影响因素,构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熵权理论计算指标权重,引入物元可拓理论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等级。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油气长输管道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气长输管道风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且各因素的权重难以分配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熵权法确定因素权重的方法,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风险进行了评估。首先,简述了熵权法的基本原理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步骤。然后,以北京地区某段原油输送管线为例,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最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其结果与现场专家判断结果一致,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交通枢纽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交通.在滨海新区交通建设的重要时期。以滨海新区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点,围绕枢纽的客流换乘组织这一关键问题,对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以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等指标作为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组织的评价与优化指标,以乘客步行距离作为评价枢纽客流交通组织的主要量化指标,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并选取最优评价方法,对客流组织进行评价,测算行人最大步行距离、平均步行距离、绕行系数评价枢纽布置的方便性,进而评价枢纽内部布局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交通事故的成因错综复杂,驾驶员驾驶过程中感知、判断、决策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公路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运用AHP分析方法和模糊评判方法,分析了影响驾驶员事故前操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驾驶员事故前对各感知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驾驶员对各影响指标的评价模型,并用模糊数学和模糊推理的方法建立了基于交通事故的驾驶员事故前操作行为模式模糊控制规则。该研究成果可以运用于对车辆驾驶人的安全培训,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也可用于交通事故的鉴定与处理环节,提高交通事故鉴定水平,使相关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处理更为妥善。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客运枢纽是一个集铁路客运、公路客运、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枢纽的协调调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优化综合交通枢纽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能分配比例,对枢纽系统费用和乘客花费时间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运能匹配度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使用线性加权法、α-方法两种多目标优化方法,利用LINGO优化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使得公交线路、轨道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能够更高效协调的运能优化结果,并对结果中的平均乘车时间进行了敏感度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换乘决策机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出行者角度出发分析了换乘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换乘决策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方式选择法确定各因子对不同方式选择的敏感性。以辽阳市综合客运枢纽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来解析乘客的换乘行为,体现了出行者个体差异性对换乘方式选择的影响,便于更加精确地预测枢纽内各交通方式间换乘量,可为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段军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6,25(2):184-188,210
随着道路交通量的急剧增加,交通拥挤、交通事故也在不断上升.如何能及时准确地处理交通事故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是目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深入研究了基于案例推理(CBR)、基于规则推理(RBR)、基于Bayes推理(BBR)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集成这三种方法的智能推理模型,并把它应用到交通事故处理的推理中.它们的集成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系统求解问题的效率,增强了系统对不良结构问题的适应性,并且能很好地应用于带有不完全信息或矛盾信息的交通事故处理中.  相似文献   

16.
交通枢纽空间复杂,其标识系统设计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本文论述了影响交通枢纽空间安全的因素,提出了交通枢纽空间对标识系统的要求,分析了当前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基于安全因素的交通枢纽标识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则.最后强调标识设计要以安全性为第一考虑要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需求增长迅猛,一些城市的交通拥堵、环保、节能等问题日趋严重,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谐交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要支撑.为此,从\"安全、快捷速达、便捷换乘和绿色\"等4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城市和谐交通建设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和谐交通的5大对策.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检测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系统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和评价所面临的信息综合检测问题,分析了对人、车、路、环境四要素开展同步的综合信息检测的实际需求,综合比较和探讨了四要素现有的检测技术及其在综合检测系统中的适用性,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检测系统,并对其框架进行了设计和初步开发。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交通安全信息的检测要求,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和评价的综合信息检测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extensive analyses of road segments and intersections located in urban road networks have examined the role of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crashes, the explici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et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raffic safety remains underexplored. Based on a zone-based Hong Kong database, the Space Syntax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patterns and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treet patterns and zone-related factors in zone-based traffic safety analysis. A joint probability model was adopted to analyze crash frequency and severity in an integrated modeling framework and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In addi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patterns, speed, road geometry, land-use patterns, and temporal factors were considered. The vehicle hours was also included as an exposure proxy in the model to make crash frequency predic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joint probability model can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one-based traffic safety and various other factors, and that street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rash frequency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公共交通战略成为缓解城市拥挤的首要任务之一。选取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作为典型地铁站,分析了地铁站的特点、功能、以及不同设施的特点。人民广场地铁站是连接1、2和8号线的综合轨道交通枢纽,重点分析了1、2和8号线出入口的行人速度。研究发现1号线和8号线的上下行行人速度明显低于2号线,分隔设施的设计并没有提高楼梯处的行人速度,反而由于行人的出行行为降低了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