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曲水园是明中期徽州丰南吴氏的私家园林,以曲水胜闻,是徽州私家园林理水造境的典范。探究曲水园理水造境方式,先通过释读《曲水园记》和《曲水园杂咏》,考证复原曲水园面貌;再从造园源流出发分析选址特点,探究理水造景的具体实施路径,阐明曲水园的造园思想。研究发现,曲水园通过借引活水、山水相依的构景以及随曲合方、以景悟道的造境手法营造园林山水环境,以其独特的理水方式构成了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造园风格。这对于了解徽州园林理水手法和造园思想,传承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坐隐园选址于安徽休宁,为徽商、戏曲家、版刻家汪廷讷所有,是晚明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环翠堂园景图》作为研究坐隐园的唯一图像史料,完整描绘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景风貌,为探析园林环境营造、解读文士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以《环翠堂园景图》为研究对象,从山水环境描绘、园林生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园景命名隐喻四方面入手,探讨晚明文人造园特点及渴望摆脱世俗烦扰又不愿割舍世情的矛盾心态。对于解读晚明文人造园思想,丰富古代徽州园林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洛阳独乐园是中国文人园“园以人 名”的典型案例,其园林实体早在元代就已荒 废无存,但由于主人的声望和高雅的园中生 活,独乐园一直为后人传颂近千年,成为中国 古代园林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园林。本文根据 历史文献探讨了独乐园的园林布局、造园手法 和文人的园中生活,并结合《资治通鉴》的编 撰以及独乐园向市民开放等史料,阐述了中国 文人园林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明末文人造园家米万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万钟是晚明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造园家。本文力图从米万钟的文人修为入手,分析其书法、绘画中所表达的感情、性格、爱好,提炼出与文人园有关的元素、情绪。并以这些诗词图赋作为研究史料,对其三座私园的历史变迁、景点布局、园林特色与园林活动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总结分析米万钟的造园特点与园林思想。米万钟的私园是其进行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其文人修为成为其营造园林的指导思想,米万钟的造园活动正是古代文人营造文人园的典范,其造园思想也为古代文化遗产涂抹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5.
邱彩琳 《安徽建筑》2014,21(6):13-14
宋代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逐渐完善,尤其是文人园.从唐代的形成到宋代的成熟,无不体现中国园林的多样性.文章从宋代文化绘画的发展与文人园的关系,以及宋代文人生活思想等方面,以北宋司马光独乐园、南宋吴兴章参政嘉林园、丁氏园等私家园林为例,主要论述了宋代文人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园林史是有"魂"的 追溯中国园林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囿、园及《汉制考》所载的苑,已绵绵数千年.自秦汉始,园林均成为帝王游畅之处,文人士大夫尽其诗情画意之地.私家园林的出现,史籍见于汉代.魏晋六朝,出现了大量吟风诵月的诗文及留山影水的画作,而在宅第之旁构景筑园也随之大量出现,其设计主导思想概出自"寄情赏"、"复山水".文人构园自此成为中国园林传统.从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周密《吴兴园林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园林非但均出于文人所构,而且与今日所见园林基本已无区别.可见,文人构园、文化造园是古往今来,形成中国园林的精髓.因此,"文化为魂"应是园林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肖雨晴 《中国园林》2023,39(4):139-144
山阴祁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理论家,其藏书楼澹生堂在中华藏书史上极负盛名,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密园是祁氏营建的越中名园,澹生堂等藏书建筑便位于其中。在对文献材料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密园的营造过程,基于对《密园前后记》内容的梳理,得到具有空间关系和景点类型的示意平面,结合地方研究与文献材料,对密园的位置和范围进行了初步推测,形成相对完善的密园复原平面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祁承?造园思想、密园造园意匠与特点进行简析。密园是晚明越中园林的营造范本,其营建见证了越中园亭由少转多、由朴转奢、由简转繁的过程,在晚明江南尤其是越中造园风格转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止园是明末常州著名的园林,是明清江南园林兴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园诗、园记、园图等史料为止园复原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园林背景、空间复原和营造特色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止园的历史沿革及研究意义,以止园图册为主要依据,结合园记,对空间结构关系进行提取重构,复原出园林平面,并从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展开,探讨其造园风格与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文章聚焦于陈从周的造园实践,在全面梳理与其相关的造园案例的基础上,筛选其中与修复相关的案例,从现状遗存、历史信息、历史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对豫园、遂园、天一阁东园等不同类型的修复予以剖析,以探究陈从周对于修复、现状、真实性等所持的态度与策略.可以发现,陈从周面对园林遗产,相比于物质要素,更重视的是意境——这也是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尚未在园林遗产保护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陈从周以传统文人的方式介入园林修复与重建,遵循着文人园林的重要传统,成为园林意境与精神的传承及延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李百浩  李彩  吴巍 《华中建筑》2008,26(8):197-201
该文根据袁枚本人的著作,从个性、交游、理论与实践几个方面研究了袁枚的园林创作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象袁枚这样自己买地,自己造园,自己改园,自己赏园,自己记园,长达半个世纪生活在自己所造的园林中,乃至把自己的父母、妻室、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社交活动、自己的墓地都放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园子中的文人造园家,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1.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人的群体一致性与个体矛盾性并存,该特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文人交游活动,园林因作为交游活动的场所而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然而此类研究集中于文、史、哲、艺等学科,风景园林对其关注度较低。北宋文人群体规模大、雅集结社之风盛行,且交游唱和诗作遗存较多。因此,以北宋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司马光的独乐园及其举办的真率会、欧阳修春游嵩山,以及邵雍的一次长途秋游为例,对园记、交游唱和诗等遗存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了园游、郊游、山水游3种不同时空尺度的文人交游活动,挖掘文人交游与山水园林调和共生、精神反哺的关系,对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观古知今以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明时期的旅游活动极为兴盛,许多文人发展出了自己的“游道”思想并渗透到当时的园林营造中。其中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游道思想与造园艺术的结合尤为独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对白鸥庄进行了复原,分析其营造内容,总结其“集锦式”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内涵,挖掘其造园手法与王士性独特旅游经历及观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典园林是女性文化景观生发的重要场所,其中夫妻偕隐园更是具有丰富女性特质的园林类型。论文选取晚明江南山地园林的代表——寒山别业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文献和图像语境为基本研究途径,融合女性史、园林史、社会生活史等学科内容。通过对该园林中的两位女主人——陆卿子和文俶笔下的文字、画作结合园记、史志等文献进行提取,探讨了女性意识对园林营构的影响以及园林对女性生活实践的作用;揭示了晚明时期夫妻偕隐背景下女性文化景观呈现的特点,拓展了园林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1,37(3):130-135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境有关。填补了明代西北园林史研究的空白,挖掘了银川地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公元3世纪时,西方世界就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到了13世纪末,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复苏并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意大利园林艺术正是在这一浪潮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从新兴资产阶级中脱颖而出的美第奇家族对这种风格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31年在佛罗伦萨举行的第一届意大利花园展览中称"美第奇家族对园林艺术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从人文主义和美第奇家族的角度出发,分析家族中对意大利园林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人物,解读美第奇园林的人文背景、象征意义及演变过程,归纳总结美第奇园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晚期文人求仙问道之风繁盛,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文人崇道的影响,并成为"人世之外,别辟幻境"的理想之所。以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的江南社会和吴中文人集团崇道治园为背景,以弇山园为例,从王世贞的崇道际遇出发,探索弇山园道学渊源及表达,结合文人小品及园记总结道学在文人造园中的映射和实践,解读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