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现代化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分析了张謇“知行并进”职教观的历史价值,阐述了信息时代对“知行并进”职业教育观的实践创新要求,并就网络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时代下“知行并进”职教观实践创新的途径提出了一些原则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知行并进”是张謇重要的职业教育理念.理清张謇“知行并进”思想的理论渊源,弄清其内涵,揭示其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对于传承和弘扬张謇职教理念、推动现代职教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行并进”是张謇职教思想之精华,蕴涵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于强化职业人才的素质和培养其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有效地研究“知行并进”的价值取向。自觉地探索“知行并进”的实践路径,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传统课题。本文从它的渊源及流变进程入手,梳理了知行从两分到合一以及嬗变的脉络走向。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试探其在当今教育思想中的创造性转换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在明朝中叶提出"知行合一",意在针砭当时知而不行、功利之习盛行的现实流弊。他将知行关系分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认为都无碍于成圣之道,但他忽视了主体的自觉差异;他将"行"界定为意念由发动至展开成为行为的整个历程,混淆了知行在具体实践过程的界限。但"知行合一"类的"完美道德的劝世良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而伦理学研究者更应努力将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付诸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高校的任务,也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德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为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道德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问题.即道德认识与行为不一.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成为困扰学校德育效果,影响德育实施效果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清初学者颜元在批判前人对“格物致知”解释的基础上,以“习动”、“日行践履”的求知观为出发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际的事情,真切接触事物。同时提出“知以物为体”的观点,强调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内容的“三物”为实践对象方能得到真知,并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他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知行关系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杜威论说的角度与众不同,他认为人类长久以来在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感的过程中,造成“知”与“行”分离的传统。这种传统又造成旁观者道德认知模式的局限性。对此,他指出道德知识的特性不在于寻求确定不变的规则和条目,而在于付诸日常的道德行为实践。要实现这种认识,区分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张謇不仅进行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思想,形成了以“知行并进,学用结合”为核心和特质的早期职教观及其成功范例。张謇职教思想的精髓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财务的角度对安然事件从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和财务失败预警机制、坚持财务制度和财务道德建设并进的战略、投资多元化的“底线”、公司治理及财务监督体制等七个方面作了一些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编校合一”是目前很多编辑出版部门采用的编校模式,但对于其优、缺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通过对“编校合一”含义及利弊分析,提出了完善“编校合一”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侧重于道德知识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接受程度,导致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德育认同需要着眼于学生内心的认可。德育教学应该在"灌输"理论知识之后,加强"解惑"的环节,注重"积极关注"和"参与体验"。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劳动认知、劳动情趣与劳动意志3个层面分析了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劳动价值观问题,提出“知情意行”合一培育劳动价值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意义,以心理学为依托,对知行合一进行解读。知行本体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知与行表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合一性质,同时,知行合一还包含了发展人格的方法,而人格发展的理想境界就是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7.
先秦思想家好谈利与义的关系,以此来阐述自身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站位。儒家以存义去利的观点来追求自身道德价值,墨子则主张义利并举,认为义利合一不可分。义在墨子那里是指具有像圣人一样崇高的德行、品性和能使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公义、大义、道义;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指大利、公利、天下之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而不是神的意旨或者抽象的私人利益.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的时代或者社会中,道德或者沦为神学的奴仆,或者成为某种经济或政治制度的附庸,由某种特殊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宗教价值、经济价值或政治价值披上道德“善”的外衣,使“道德”成为束缚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工具和手段.只有对自我异化和劳动异化积极地扬弃之后,才能复归道德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实现道德观念和标准与其价值目标的真正合一.  相似文献   

19.
<正> 我院经管系新开设的统计与会计合一专业(以下简称合一专业),已于今年招生,学制为三年。这是在全面改革的热潮中,我院教改方面的又一尝试。本文试对开设“合一专业”的有关问题作一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茶道的“茶道四境说”进行分析,阐述其内在具有“天人合一”“自他合一”“情境合一”“身心合一”的内涵及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对“道”的实践要求,并抽取出“止”“观”“修”做为实践中华茶道之方法,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以“理性直观”的认知模式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式为基础,为新时代中华茶道文化的构建探索新路,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