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室内合成出絮凝剂样品聚硅酸铝,并将其应用于钻井废水处理中,结果发现,由于聚硅酸铝(PASS)的电中和能力强,吸附架桥和卷扫作用均优于聚铝(PAC),具有更好的去除COD和脱色功能。实验中随着聚硅酸铝(PASS)用量的增加,对钻井废水COD的去除效果提高,使用2000mg/L的PASS对COD的去除率达到76.2%。当钻井废水色度和COD较高时,采用絮凝沉降处理后的出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再结合氧化、吸附深度处理,出水色度仅为10倍,COD降至200左右,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通过焙烧活化、酸浸的方式,合成了聚硅酸铝锌絮凝剂。以剩余浊度为主要评价指标,COD去除率、含油量去除率为次要评价指标,对焙烧条件、酸浸条件中的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Zn/Si物质的量比1:1,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4h,酸浸时间140min,酸浸温度50~70℃的条件下,制得的产物絮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聚硫酸铁絮凝剂处理钻井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采用聚硫酸铁絮凝剂对石油及天然气勘探钻井废水进行处理的试验,详细探讨了加药量pH 等对去除率的影响,与常用的废水处理剂硫酸铝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CODc 去除率达80%以上,色度和ss 的去除率达90%以上,比硫酸铝有更高的CODc 去除率及澄清比。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煤矸石制备聚合硅酸铝铁(PFASS)絮凝剂的原理,并以化学需氧量(COD)、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SS)及色度为指标.评价了其对长庆油田采油污水处理的最佳投入量、最佳作用时间等。研究结果表明,和其他类型的絮凝剂相比,采用该工艺生产的PFASS产品对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COD的去除率为79.36%,SS的去除率为84.2%,色度去除率为88.6%。利用煤矸石制备的絮凝剂处理油田污水是一种变废为宝、以废治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阳离子聚合物型絮凝剂处理含聚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申文  段明  王虎  赵翼  甘二勇 《石油化工》2011,40(12):1355-1359
以污水中油滴的粒径和Zeta电位及污水的浊度、含油量、过滤性为考核参数,考察了污水类型、阳离子聚合物型絮凝剂含量、絮凝剂的阳离子度和分子结构对絮凝剂处理含聚污水和不含聚污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絮凝剂FO4800SH含量的增加,不含聚污水中油滴的粒径和污水的浊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油滴的Zeta电位呈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含聚污水中油滴的粒径略有减小,污水的浊度减小,油滴的Zeta电位为负值且变化程度小。絮凝剂的阳离子度越大,含聚污水中油滴的粒径、污水的浊度、含油量越小;当絮凝剂FO4240SH,FO4440SH,FO4800SH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00,300,200 mg/L时,含聚污水的过滤性最好。交联型絮凝剂和线型絮凝剂对含聚污水的处理效果相当,但含有交联型絮凝剂的含聚污水的过滤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钻井污水含铁量高的特点,在室温、常压下以硅酸钠、硅酸乙酯和三氯化铝为原料制备了聚硅氯化铝(PASC),并将其与筛选出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复合使用,通过分析其对铁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操作条件:温度30℃,pH=7.0,PASC加量为50.0mg/L,APAM加量为10.0 mg/L,搅拌速度60 r/min,搅拌15 min,静置40 min。此条件下污水的铁离子去除率可达96.03%。实验表明,复合絮凝剂PASC和APAM是处理钻井污水的理想絮凝剂,采用PASC处理钻井污水的絮凝效果明显好于聚合氯化铝(PAC)。  相似文献   

7.
《精细石油化工》2017,(3):53-57
针对处理油田含聚污水的絮凝剂用量优化研究提出一种研究方法,即通过测定杏十三-Ⅱ联合污水站采出液Zeta电位、悬浮固体含量以及粒径中值微观参数,得到絮凝剂用量与各项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找出絮凝剂最优用量范围,实现该联合站絮凝剂用量优化。实验得出,投加无机絮凝剂聚合硫酸铁(PFS)、聚合硫酸铝(PAC)及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均使粒径中值增大、Zeta电位趋于0且悬浮固体含量降低,其中PAC的最优用量范围为90~130mg/L;同时,当投加90mg/L PAC+40mg/L PAM复合絮凝剂时,既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也可以减少无机絮凝剂用量,达到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硅酸钠为原料,在常温、酸性条件下,采用酸化掺杂无机盐的方法制备了聚硅酸絮凝剂。将其分别与聚铝(PA)、聚铁(PF)和聚丙烯酰胺(PAM,正负离子)复合,用以处理炼油厂循环水的排水。结果表明:单一絮凝剂对循环水排水中油和浊度的处理效果不理想。除聚硅酸-PF复合絮凝剂外,其他3种均有较好的除浊效果,浊度去除率在90%以上且稳定。油的脱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聚硅酸-PA复合絮凝剂、聚硅酸-PF复合絮凝剂、聚硅酸-PAM(负离子)复合絮凝剂、聚硅酸-PAM(正离子)复合絮凝剂。前者絮凝效果为最优,当聚硅酸/PA最佳体积比为0.6∶0.4时,油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7.11%,97.67%。  相似文献   

9.
阳离子及两性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阳离子及两性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具有很多优点,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开发应用。文章就近年来阳离子及两性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发展概况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它们的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2种无机絮凝剂和3种有机絮凝剂进行絮凝效果比较,选出无机絮凝剂聚氯化铝和有机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800~1000的聚丙烯酰胺(PAM)为单一絮凝剂最佳品种。考察了复配絮凝剂配比、浓度及温度对絮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氯化铝与PAM复配比例6:1,复配剂浓度50mg/L条件下,油田采出水絮凝率达94%以上;絮凝时间约16min。此复配絮凝剂适用于中低温(〈70℃)的絮凝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川渝气区钻井作业过程中废水处理达标难的问题,将化学混凝、絮凝、斜板快速分离、吸附氧化、超滤和反渗透等钻井废水处理技术工艺集成为橇装式一体化处理装置。该橇装式钻井废水深度连续处理装置各处理单元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有机结合;既可满足钻井后期高浓度废水处理,又可用于钻井前期低浓度废水处理,具有广泛适用性。装置已成功应用于龙岗10、龙岗29等10口井,共处理钻井废水达2×104 m3。应用效果表明,处理后水中的COD、SS、Oil等污染物指标可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值。结论认为,该装置的成功应用可提高川渝气区钻井作业废水污染防治水平,确保钻井作业清洁生产,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可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较好统一,也可用于陆上其他油气田钻井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Macroporous weak basic anion exchanger(D301R)was used to remove organic substances from drilling wastewater.The effect of pH,temperature and contact time on adsorption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in batch experiments,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removal ratio of drilling wastewater was approximately 90%.and the COD of treated wastewater was below 70 mg/L under appropriate operating conditions.A mixed liquor of NaOH and NaCl was selected as desorbent because of its better elution performance.The results of column dynamic ad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showed that the COD of wastewater could be efficiently removed bv D301R resin,and the resin was easily regenerated by the selected desorbent.  相似文献   

13.
涪陵页岩气钻井污水重复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涪陵页岩气田属于开发初期,开发井数多,皆为长水平井,其产生的大量钻井污水急需处理,而重复利用于压裂现场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手段。室内通过分析涪陵页岩气田钻井污水性质、研究目前钻井污水重复利用存在的难题,针对性地研究了处理药剂、处理工艺、处理装备和重复利用方案。从钻井污水处理效果和现场重复利用情况看出,优选的水处理药剂满足现场污水处理要求,处理工艺及处理装备简便易行。处理后水质达到重复利用技术指标,与压裂液配伍性良好,能满足涪陵山区复杂地形重复利用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
Macroporous weak basic anion exchanger (D301R) was used to remove organic substances from drilling wastewater. The effect of pH, temperature and contact time on adsorption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in batch experiment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removal ratio of drilling wastewater was approximately 90%, and the COD of treated wastewater was below 70 mg/L under appropriate operating conditions. A mixed liquor of NaOH and NaCI was selected as desorbent because of its better elu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f column dynamic ad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showed that the COD of wastewater could be efficiently removed by D301R resin, and the resin was easily regenerated by the selected desorbent.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聚丙烯酰胺对钻井废水的絮凝脱色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烧杯实验,研究了用壳聚糖-聚丙烯酰胺(PAM)絮凝法处理成分复杂、脱色困难的钻井废水的方法和条件.该方法的絮凝脱色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无机-有机复配混凝法和PAM-活性炭吸附法,并且试剂用量少,沉降时间短,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6.
对钻井污水处理装置离心分离橇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探讨了各处理单元的工作机理和功效,对分离橇的核心处理单元卧螺离心机的工作参数进行了试验优化,对絮凝剂进行了筛选。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卧螺离心机适合处理钻井污水的工作参数范围为大长径比、高溢流堰板、分离因数1 314~1 716、差转速5~12 r/min;离心分离橇采用除油缓冲→离心分离→吸附过滤工艺处理钻井污水,出水浊度达到20 NTU以下,色度明显降低,能够达到配钻井液和完钻后的替换钻井液等回用要求,也可作为达标排放处理设备的进水。该处理工艺具有设备结构紧凑,便于移运,人工参与少,能连续运行的特点,适合钻井队的使用工况。  相似文献   

17.
用土壤处理钻井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地快渗法处理钻井废水进行了基础研究实验。实验主要研究了钻井废水中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截留和降解过程。实验通过引用废水COD的监测方法来测定土壤中有机物及其污染物的含量。并定义土壤COD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kg土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kg表示。测定土壤的COD背景值为32423mg/kg。吸附实验表明土壤对钻井废水污染物的最大吸附量为15707mg/kg;浸出实验表明吸附饱和的土壤在纯水中浸泡4h和8h的浸出量为1055mg/L、1610mg/L;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了在纯水中浸泡4h和8h的条件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停留率分别为66.42%和48.75%。土壤生物降解实验表明:土壤中的微生物对钻井废水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废水浸泡土壤后曝气处理对污染物的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在处理钻井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钻井作业后期废水化学需氧量(CODCr)高的特点,在混凝法对钻井废水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二氧化氯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分别进行二级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所用钻井废水,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对CODCr去除效果优于二氧化氯化学氧化;溶液pH值为4,氧化剂投加量为400 mg/L,氧化反应时间为45 min,混凝-二氧化氯催化氧化组合法两步对CODCr总去除率达到97.4%。混凝-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工艺现场处理钻井废水,CODCr<100 mg/L,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在处理钻井废水中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油气田钻井废液一直是油田治理环境风险的难题,本实验以某油田钻井废液为研究对象,其COD值高达67 920mg/L,通过酸化-混凝-催化氧化等联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重点考察新型混凝剂PAZC的制备及其二氧化氯催化氧化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处理后其COD值能降到126.9mg/L,达到GB/T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