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分为区域-城市-历史工业聚集区-相关企业及单位-建构筑物五个层次,并主要从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遗产廊道通过遗产的线性串联达到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目的,实现自然、经济、文化共同发展。道路交通型遗产廊道是遗产廊道的一种类型,即线性遗产景观沿交通路线分布。莫干山路作为杭州的百年道路,其沿线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此条交通干道为依托,将工业遗产资源与自然景观、游憩环境整体贯穿融合,构建一条特色鲜明、规划有序、保护得当的工业遗产廊道,实现遗产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从无锡工业遗产再利用看城市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中国民族工商业在近代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运河流淌的轨迹,从而为沿岸城市留下了许多值得保护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作为所在地区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从被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人们的承认与重视。通过分析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及条件,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对城市记忆的积淀、对城市文化复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发展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合理的活化利用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成都工业遗产为例,对其活化利用的现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活化利用的相关对策,以期能够解决城市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分析三峡工业遗迹的现状,探索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其保护的紧迫性.建立三峡工业遗产价值甄别标准.通过研究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三峡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引入"遗产廊道"、"泛博物馆"等理念,提出了三峡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规划策略,进而提出水利枢纽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具备人类历史的物质承载性和城市发展的见证作用,已成为当今城市存量更新阶段中的重点改造对象,如何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延续城市文脉,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观点出发,总结了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同价值认知,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策略,为其他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10国际工业遗产联合会议,介绍了目前国际工业遗产研究及实践的前沿理论概况,同时结合会议地点芬兰工业城市坦佩雷的工业遗产实例,剖析坦佩雷城市工业发展历程,并对工业遗产发展特点、构成要素及城市空间体系进行阐述,揭示工业遗产与城市生活高度融合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新理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润生  朱宁  高琦 《工业建筑》2013,43(1):14-16
通过介绍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并借鉴优秀改造实例,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应以追溯城市记忆和提高工业遗产适应性为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作为目标;以强调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合理制定保护和再利用方式及具体策略为主要内容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总被引:78,自引:1,他引:78  
通过界定工业遗产内涵,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从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保护与重新利用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并在此框架下立足国情,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甄别潜在的工业遗产,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最后展望未来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的趋势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工业遗产廊道是在将工业遗产作为其核心构成资源的遗产区域内,将呈线性分布、具有共同历史主题的工业遗产资源,以及沿线其他自然、游憩资源串联起来,实现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西南三线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铁路是西南三线工业形成“两基一线”工业布局,并形成重庆、成都、攀枝花、昆明、贵阳几城相互协作、相互支援完整体系的重要元素。铁路沿线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为建立遗产廊道创造了条件。反过来,遗产廊道概念也有利于形成西南区域联合体,在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开展协作,实现联合相近的工业遗产资源,通过捆绑式资源组合,共同打造城市工业遗产品牌,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工业遗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在全国掀起了高潮。本文简要论述了辽源市工业遗产现状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原则、保护策略等进行分析,最终论述了城市复兴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在对工业遗产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保护发展历程,并通过国内外工业遗产利用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工业遗产利用的新思路,以德兴市金、银、铜矿区为例,对该地区矿业遗产旅游发展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和引导,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铁路遗产的保护实践拓展了工业遗产的内涵与外延,而火车站是铁路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1960年代,围绕城市历史火车站保护与拆除的问题展开了论争,英国的工业考古学与美国的建筑保护运动开拓了各自的遗产保护领域。首先分析从1950年代开始逐步成熟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简述早期铁路遗产的保护实践,重点回顾铁路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尤斯顿拱门"事件,分析工业遗产认知的转变,从单纯地认识价值转变为在再利用中延续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上篇见本刊6月上半月号)  相似文献   

16.
《四川建材》2017,(1):32-34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整体观而单独进行,本文以城市复兴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吉林省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梳理,然后从城市功能、空间、经济的角度探讨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途径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日前,《建筑创作》杂志举办了以“城市中工业遗产保护记忆”为主题的建筑师沙龙活动,来自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核工业第二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安地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共聚一堂,就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产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最大化发挥工业遗产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刚满2周年,其原址已成为上海四大核心增长极之一。从工业遗产保护方面来评价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她为国内城市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合理的利用是对工业遗产最好的保护,只有对工业遗产注入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工业遗产才能真正的焕发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王晶  汪丽君 《工业建筑》2014,(12):48-52
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先进理论和思想启发实践,通过对吉林四平市中东铁路遗产片区的铁路遗存条件和铁路历史文脉归纳剖析,在分析其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条件、城市功能、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探讨铁路遗产片区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与设计实践,形成有机再生。  相似文献   

20.
近代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工业建筑遗产。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地产开发项目中如何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文化和经济价值来促进旧城活力的再生,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以无锡"西水东"这个住宅开发项目为蓝本,通过对"西水东"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成果分析与总结,探讨住宅项目中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可能性与再利用的策略,明确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改善、城市记忆的积淀、城市生机魅力的保持以及对城市文化复兴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