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博士文摘     
《新建筑》2001,(1)
学位论文:住居形态的文化研究作者:戴俭导师;潘谷西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住居形态表述着人们所选择的存在方式,而文化则可以看做是在广大范围内承接和约定这种存在方式的平台。住居与文化、文化与住居就表述存在方式而言,两者间有着最直接、最本质的关联。可以说“居住”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它的形式或形态的转变始终伴随着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重估及对自身认识的转变。文化人类学在近200年间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起了一种“文化”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对人类存在的研究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藉于此视野…  相似文献   

2.
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住居空间秩序被日本建筑史学家大河直躬称为住居"文化框架",这种空间秩序是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集合,是影响住居形态重要的内在法则。本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传统蒙古包住居功能中蕴含的文化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住居保护功能、住居生活功能、住居文化功能的现代转译,在延续传统蒙古族住居文化的同时满足定居后牧民对住居功能日趋多元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个城市的考察或认知,先入感观往往是其空间物质形态的视觉感受,但深入后体验到的却是城市住居文化。住居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呈现出某种潜在的互动联系,究竟是住居物质形态决定城市文化格局,还是原有文化重塑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汉口住居的发展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发展历时性与地域空间识别性,其中住屋作为街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强化了这种识别性;在考察近代汉口城市住居的过程中,发现多样的街区类型与住居形态形成不同的亚文化,以致构建了一种因果互动关系场所的“双向关联”;有基于此,透过对建构在异质肌理形态上的住宅街区文化宏观特征分析、住居类型的文化分析,过渡到关注特定住居环境下人的“行为与心理范式”等社会文化范畴关联上,这对于当下住宅开发,乃至如何建设可识别的社区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7)
中国山水画借助笔墨表述"意"和"境"。从其生成过程和表现形态看,中国山水画应是一种文化存在。中国山水画蕴含的人文要素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式。掌握恰当的欣赏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牧区社会转型,蒙古族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其适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住居形式——蒙古包逐渐转换为适于定居的砖瓦房住居,致使文化认同感模糊和归属感缺失。研究引入"扎根理论",对蒙古族牧民住居需求展开质性分析,旨在构建牧民主观"无意识"的住居需求理论模型。通过对蒙古族牧民、蒙古族学者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蒙古族住居需求的理论模型作为其现代化住居传承转译的必要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方言分区是地域文化及自然环境纵横向时空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住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态与方言分区密切关联.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地域,打破行政区划,结合文化地理和方言分区探讨乡村住居形态.基于建筑类型学,从平面、立面、材料、装饰4个层面识别、提取住居形态类型;通过叠合、类比、图解分析,发掘住居基型和形态演变关联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21,39(3)
辽西滨海地区为多民族文化交错地区,历经上百年复杂的民族文化融合,当地各民族的住居明显有异于原始形制。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引入传播学理论,并运用类比手法,以现存各民族传统住居为研究对象,以各民族典型住居形制作为参照对象,进行住居文化比较研究,分析发现辽西地区满、蒙、鲜、汉等主要民族住居文化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并呈现逐渐趋同的态势。最终,形成以满、汉文化为强势主体,融合蒙、鲜弱势文化的住居形态。住居形制的趋同使弱势文化存在被同化的危险,因此应平衡文化独立与融合的关系,以提升住居形制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老工业住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进一步分析老住区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困境所在。从住居文化角度切入,就价值风尚的传承、社会记忆的共享、住居生活的主体性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具有接续断裂的住居文化、重构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促进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整合等重要价值,这些传统优势功能如何通过空间载体进行"延续"和"再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6):19-25
作为对汉族住居文化有形塑功能的一种理念,风水理论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博大庞杂的内容体系,并且对其他少数民族的住居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侗族为例,借助广义风水论的观点,从聚落和民居两个层面,深刻阐释了风水五行哲学和阴阳八卦学说在侗族住居文化中的表征方式和传递媒介。研究发现,汉族的风水理念对侗族住居文化确实影响巨大,并且经历长期采借与融合之后,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侗族住居文化,成为侗族聚落与民居营造的指导原则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下露河朝鲜族住居是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物质化形态,其聚落形态、空间类型、营建技术、建筑风貌顺应环境而独具特色,蕴含着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基因。文章以下露河朝鲜族住居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切入,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类型提取及对比分析,探寻下露河朝鲜族住居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渊源,解析其聚落与建筑形态特征,发现其代际演绎规律,并提出住居建设的文化传承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园林文化在人居环境背景下如何阐释和建构是当下的热点课题.在现代人居的高密度形态下,延续传统山水造园的理念亦存在着诸多现实的矛盾.通过对杭州"庭院深深"住区原地形处理与环境设计案例分析,探讨"新城市山林"的主题建构及其之于当代城市高密度住居环境营造的机遇与矛盾,并从空间形态、游憩功能和健康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相关的设计实践和问题探讨,以延伸其现代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住居学的角度,将住居的组成要素对甘南传统藏族住居空间形态的影响及其当代变异导致的住居空间形态演 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运用住居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住居形式从住居生活功能到住居文化功能的发 展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证甘南藏族住居空间形态演变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为更进一步探索甘南藏族 民居的发展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研究在江汉平原人居环境与生态社会环境之间互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中以历史聚落形态内容为中心展开。自明代开始,江汉平原地区人口较前代增加显著,地区内土地以"垸田"形式逐步得到开发,交通通达,经济逐渐繁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改变,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催生出的居住形式与聚落形态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以江汉平原的"平原"地貌以及江汉平原内低洼地势中河湖交错这一地理自然环境特征为思考起点,综合本地区自明代开始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垸"这一关键要素,以及本地区内文化和政区的相关划分依据,提出"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江汉平原河湖地区"这两个有助于凸显本地区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聚落形态特征的具体时间范畴和地理范围概念。研究以"自然/社会/文化-聚落"关联为经,以"人地关系"为纬,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地方志舆图和民国地图信息解析以及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将聚落形态与民居单体样式置于更加广阔和生动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以上论述,研究主要有以下4方面结论:宏观层面上,在明清垸田开发、地区堤垸兴筑、商贸文化兴盛以及水神民间信仰文化的诸多背景中,河湖地区呈现出以河湖环境中的堤垸格局为基本地理格局的聚落形态区域分布特征。中观层面上,城市、集镇与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各有不同。以河湖地区五州县治所城市聚落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城市聚落,其城内空间由"城+市"的模式构成,是符合宇宙模式和有机体模式折中的混合形态;沿河岸形成的集镇聚落主要受河流的影响和约束,主要街道多与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倾斜,并主要呈现出沿河岸伸展的外部形态特征;而在堤垸体系中形成的水利关系成为江汉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围绕水利关系衍生出的以"垸"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成为这一地区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深层结构,并最终促成了乡村聚落以"垸"为中心的形态特征。微观层面上的住居形态与聚落住民这一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住居形态体现出一定的地域适应性及文化特性。船居是受惠于河湖环境丰富水资源的、较为原生态的逐水而居的住居形式,而茭簰水居和吊脚楼则是对河湖地区住居形态中应对水患的特殊形式。此外,河湖地区乡村聚落中的住民在民居建造活动中还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堤垸环境、应对水患的营建策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人地关系视角下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贯穿始终:明确了河湖自然环境和堤垸格局是影响河湖地区聚落形态特征的关键要素;并从聚落防洪以及对水环境的改造利用两方面体现水环境对河湖地区城镇聚落形态的影响;堤垸格局中的乡村聚落不仅形成了以"垸"为中心的空间形态,还呈现出以"垸"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水患对住居形态的影响最甚,应对水患的房屋组成元素和构件说法的混淆,地区寡于积聚的风俗,"苟且"的营建态度,以及本是对气候条件回应的建造样式在乡间却作为较高等级房屋规制的观念被反复强调的有趣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患影响下乡村聚落住居形态中建造传统和文化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14.
季度荐书榜     
郑恬辛 《建筑创作》2012,(3):178-179
《西洋住居史:石文化和木文化》作者[日]后藤久著,林铮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1月本书不是住宅史,而是住居史。在住居史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居于建筑中的人的生活。书中丰富的图解,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见证"石文化"与"木文化"中人类居家生活的发展变化。为了能够对未来住居做出更准确的预见,学习住居史,即学习以住居为视点的人类生活变迁具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等都会影响到城市景观的构成,使其呈现出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章通过对近代新兴城市汕头住居形态的剖解与分析,从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城市住居景观发展与演变的因子,并从中探索外部环境与住居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结合地域方言背景,从住居的合院形制、正房平面、屋顶形制、立面形制、建造材料和细部装饰等层面进行类型提取、文化解析,并将典型类别进行地理落位,进而叠合方言分区构建地域住居文化图谱。通过与语言、地理等学科交叉,探讨住居形态与方言分化之间的文化关联与互动影响,试图为渤海北域乡村住居研究提供系统的类型积淀,拓展乡村住居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区域内的乡村营建提供基础原型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宣建华  孙航 《华中建筑》2004,22(B07):A0109-A0112
该文以江南古镇为研究对象,由江南古镇风貌解读而到江南古镇特色解读,进而从存在意义的角度对江南住居形态与人之间的运作机制加以阐发,试图从历史维度、空间维度、文化维度寻求江南古镇特色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8.
该文探讨了滇西北高原摩梭人住居的建筑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其构成特征。通过个案实例,分析、解构摩梭人乡土建筑的内在构成因子(居住文化)和外在表现特征,从而全面深入地认识坝区摩梭人住居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19.
谢吾同 《华中建筑》1995,13(4):44-47
聚落社会群体与其住居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其场所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于其环境空间形态中。该文从此出发,探讨了重庆临江门旧区空间是形态的发生与演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草原生态恶化以及牧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出了绿色草原住居建构策略,提炼了草原住居的历史形态,并针对其特定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