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克拉美丽气田油气成因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拉美丽气田是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又一重大发现,研究其油气成因及成藏特征对整个陆东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对该区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滴水泉地区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已到高成熟演化阶段,具有较强生烃能力;通过对天然气组分、伴生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克拉美丽气田油气均属于腐殖型有机质来源的高成熟阶段产物,且原油碳同位素值具有从西到东变重的趋势;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指出滴南凸起存在“洼槽”,阻挡了东道海子凹陷油气运移至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储层成藏,该气田的油气可能主要来自滴水泉凹陷西端的石炭系烃源岩;最后,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指出滴水泉凹陷周缘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文昌B凹陷及周边的油气来源和成藏历程,阐明了不同区带的主力烃源岩与油气成藏特征,深化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是凸起区成藏的主要贡献者,是该区除众所周知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外的另一种优质烃源岩。南断裂带下降盘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沉积期末经历了构造反转抬升,具有"延迟生排油、多期持续油充注"的成藏过程,三号断裂带下降盘具有"早期生排油、多期油气充注"的成藏过程。良好的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多幕式断裂活动、多套区域性优质储盖组合是该区复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文昌B凹陷反转陡坡带、北斜坡中深层古近系、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上部是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长期以来一直未取得大的突破。在对研究区石炭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源对比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类型主要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煤和灰岩;北缘烃源岩最具勘探潜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形成期次及其后期分布范围;露头区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实,石炭系烃源岩经历了生、排烃过程,油气成藏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北缘石炭系具有早期生烃、断裂输导、调整成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滨里海盆地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之一,盐下碳酸盐岩为主力油气层,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对滨里海盆地南部隆起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南部隆起带烃源条件好,油源充足,良好的圈–源匹配关系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基础,区域隆升的构造背景决定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石炭系礁滩相及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情况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源岩断层和淋滤改造后的不整合面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发育数十个油气生成和运聚相对独立的凹陷,各凹陷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时期及期次不尽相同。以大量统计资料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分析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渤海湾盆地不同地区主力层系的油气成藏时期及期次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油气成藏期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源于古近系的油气主要存在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期(早期)和新近纪中期-第四纪(晚期),以晚期成藏为主;从盆地边缘凹陷向渤中凹陷,主成藏期逐渐变晚,由早期成藏为主演变为晚期成藏为主,成藏期具有早期成藏-两期成藏早期为主-两期成藏晚期为主-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纵向上,从下部至中部再至浅部含油气层系,油气主成藏期总体具有早期-两期-晚期的变化特征。新生代凹陷沉降史控制了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史,进而控制了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期的差异,凹陷沉降类型与凹陷主成藏期类型相对应,古近纪末剥蚀厚度与新近纪-第四纪补偿厚度控制了成藏期的主次,补偿厚度越大,晚期成藏特征越明显;主生烃期决定油气主成藏期,来自孔店组、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分别以早期、晚期成藏为主,而来自沙四上亚段、沙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多具有两期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良好,现今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已生成大量油气,自二叠纪以来的生烃过程对石炭系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基本特征进行评价,恢复演化历史,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进而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具有大规模生成油气的生烃条件,并且经历了多个重要的生烃时期。石炭系经历了多期成藏,分别是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末期。其中,前三者为早期成藏,由于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构造活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受完全破坏,油气散失;白垩纪末期是该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的最后一次生烃高峰,生成的大量成熟—高成熟油气在石炭系内部储集体中聚集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构造形成和演化、圈闭与烃源的时空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认为控制鄯勒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生储盖的配置、古构造的形态、圈闭与烃源的配置关系,其中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其通过沟通油源、形成圈闭和封堵油气等作用控制油气成藏。通过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期次分析,总结了鄯勒构造带油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石炭系是该盆地天然气重要勘探领域,但长期以来火山岩被作为主要勘探对象,而忽视了源储共生的碎屑岩勘探和研究,造成对石炭系碎屑岩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认识不足。通过对东北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有效源灶刻画、碎屑岩储层评价、油气源对比及成藏模式构建等,取得了3点认识:(1)东北部石炭系发育滴水泉组、松喀尔苏组B段、石钱滩组3套优质气源岩,主要存在三南凹陷—滴水泉凹陷、五彩湾凹陷—大井地区、东道海子凹陷—白家海凸起3个烃源中心;(2)东北部石炭系发育砂砾岩、砂岩、浊积岩、云质岩、页岩等多类型规模储集体,总体属于低孔低渗—超低孔超低渗储层,2 900~4 500 m深度段存在溶蚀孔隙发育带;(3)油气源对比揭示3套气源岩对东北部天然气均有贡献,近源成藏特征明显,石炭系碎屑岩存在源内非常规和近源常规2类天然气藏,预测存在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常规天然气藏有序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认识揭示盆地东北部石炭系碎屑岩源储配置条件优越,源内、近源碎屑岩天然气藏是该区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黄骅坳陷王官屯地区中—古生界储层钻遇多口高产油气井,勘探潜力较大。基于地质、地化、地震及测井、录井资料,对王官屯地区的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技术和沥青显微荧光观察,明确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王官屯地区孔二段为主力供烃层系,混有少量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源,生烃条件好;发育多套优质储层,中—古生界和上覆新生界发育泥岩、膏岩及煤层等多套区域性盖层,储、盖组合和保存条件好;源、储间具有供烃窗口,断层与不整合、砂体等构成复合输导体系,输导条件优越。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砂岩和下伏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运聚成藏,孔二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通过断层向中—古生界充注成藏,整体上,王官屯地区中—古生界潜山具有“多向供烃,复合输导,近源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表现为西油东气的聚集特点,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勘探的潜在领域。前期该区石炭系烃源岩发育特征及火山岩储集体平面展布形态不清,依据盆地东部克拉美丽气田、五彩湾气田、北三台—吉木萨尔凹陷油气显示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结合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化验及试油成果资料,系统评价吉木萨尔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潜力,指出火山岩储集体平面展布规律,综合分析成藏条件,总结成藏模式,为该区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存在多套烃源岩,其中松喀尔苏组b段(C1sb)烃源岩发育南、北两大烃源槽,南部烃源槽发育区以吉木萨尔凹陷最为有利: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已达高成熟阶段,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资源基础;储集体以爆发相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安山岩为主,发育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的储集空间;此外研究区石炭系构造变形弱,盖层厚度大,保存条件好,烃源岩生气后沿断裂向上疏导就近运移至圈闭中聚集成藏,天然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西部碎屑岩领域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来源将中国中西部碎屑岩层系油气藏类型分为内源型、外源型和混源型,其中内源型又细分为内源自源型油气藏和内源它源型油气藏,外源型细分为外源次生油气藏和外源原生油气藏。内源自源型油气藏具有烃源岩与储集层在纵、横向上就近配置的特点,易于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或富集高产的构造油气藏,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强生烃灶、凹中隆起和有利相带,是碎屑岩层系中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首选领域;内源它源型油气藏既需要碎屑岩层系内部存在烃源岩,又需要通过纵、横向运移至上部碎屑岩层系中聚集成藏,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强生烃灶、输导体系和(古)构造,是寻找富集高产构造油气藏的重要领域;外源型油气藏需要与下伏海相层系强生烃灶或者大型海相层系油气藏(田)在横向上邻近,还需要断层、不整合或疏导层构成的运移网络,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输导体系有效性和下伏油藏规模,是寻找中小型次生油气藏(田)群和较大型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天然气烃源新认识及其示踪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方海相层系多种烃源(烃源岩、固体沥青、沥青砂岩、原油/油苗)、天然气相关模拟实验及地球化学分析,发现海相层系存在多种烃源共存且相互转化、连续或叠置生烃特征,尤其南方海相烃源岩普遍存在生气母质的物质状态转换和生烃过程与贡献的接替,呈现出“多源复合、多阶连续”的天然气形成演化特点。根据母质继承效应、同位素分馏效应及累积效应,构建了以稳定同位素组成为基础,以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轻烃、非烃气体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微量元素为重要手段的不同形式烃源转化成烃过程的示踪指标体系,可以示踪不同形式烃源转化成烃过程。进一步完善了天然气形成、成藏的三元示踪体系,提出了气源岩时代模型公式以及气-源对比、成因判识指标及其示踪,初步建立混源气识别及混源比例定量判识模型。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布局限的中、低丰度烃源岩决定了东部次盆地油气平面分布范围,并决定了油气纵向上也是围绕烃源岩出现,而在远离主生烃灶的构造带和远离主力烃源岩的层段则难以运聚成藏;早期缓慢浅埋—中期强烈隆升—晚期快速深埋的沉积过程影响了油气分布,这一特殊的沉积埋藏过程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储层演化史,造成东部次盆地大量生、排烃和成藏事件均发生在新近纪,而受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主要目的层储层已大面积低孔、低渗,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最终导致东部次盆地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综合而言,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属于近源成藏,因此近主生烃灶的勘探目标风险小,下步勘探要在临近主生烃灶、同时储集条件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寻找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是指文安斜坡带和蠡县斜坡带,其勘探程度较低,但具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对成藏地质要素的综合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阐明弱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深入开展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输导体系和鼻状构造的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鼻状构造则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根据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弱构造带主要存在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宽缓斜坡带远源-阶梯状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在超压和浮力的共同驱动下,以砂体的侧向输导为主,配以断层的垂向调节呈阶梯状运移,具有多层系、远距离成藏特征;另一种是平缓斜坡带近源“-Z”字型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主要在浮力的驱动下,通过断层的垂向调节和砂体的侧向输导呈“Z”字型运移,具有多层系、近距离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地区的勘探一直没有突破,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成为制约勘探决策的主要因素。文章在分析地表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有机相的方法研究和预测了石炭系烃源岩性质与分布,滴水泉组现今处于成熟到高成熟演化阶段,主要分布在克拉美丽山前五彩湾凹陷至陆粱隆起一带,推测乌伦古坳陷可能也存在对应分布,最大厚度可达700m以上;巴塔玛依内山组是一套以腐殖型干酪根为主的湖相好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三台、吉木萨尔凹陷、五彩湾凹陷及乌伦古坳陷一带,厚度在100m以上;石钱滩组为成熟到高成熟较差海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石钱滩凹陷,生油能力较差,以生气为主。石炭系烃源岩在侏罗纪-白垩纪末进入二次生烃高峰期和排烃期,较晚的生烃期对油气的保存较为有利,对石炭系烃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彩25井区石炭系火成岩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石炭系火成岩气藏自彩25井在其中获得工业气流后,随后有多口评价井落空,所以研究该区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便成了急迫的问题。针对火成岩油气藏形成的特殊性,从储层的形成特点、气藏形成的运移条件和发现井的构造背景等角度分析了该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彩25井区火成岩气藏储层多位于石炭系火成岩顶部不整合面以下,岩性主要为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和蚀变安山岩,其中发育裂缝及各种溶孔等次生孔隙;火成岩下伏的石炭系暗色泥岩和碳质泥岩等气源岩所形成的油气,通过断层向上运移到火成岩顶部,然后通过不整合面下的渗透层横向运移并聚集到局部构造的高部位,形成高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断裂通道、构造高背景以及火成岩的孔渗性是控制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有效烃源岩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特征,已发现的油气田多集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了拓展勘探局面,对该盆地北缘地区有效烃源岩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野外露头及钻井取心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侏罗系烃源岩的有利分布区;在对冷湖-伊北、德令哈两大主力生烃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预测该区侏罗系天然气的资源量为4 903.4×108 m3。对油气运聚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自下而上发育有基岩古潜山、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等4套储盖组合,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下生侧上储、源外等4种源储组合;②在经历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后,形成了以中下侏罗统为烃源岩,以基岩、侏罗系、古近-新近系为储集层的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和源外成藏等多种模式的油气藏;③断层、渗透性砂体及不整合面是该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断裂活动、岩石破裂以及构造运动是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成藏门限从定量角度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它是指确定的成藏体系内形成油气聚集所需要损耗的最低烃量,包括源岩残留、储层滞留、盖前排失、围岩损耗、水溶流失和扩散等6个方面。地史过程中,油气生成量达到或超过成藏体系内能够损耗的最低烃量时,油气聚集作用才能开始进行。在源岩生油气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成藏体系内油气的成藏时间、运聚烃量和油气藏最大规模等都受成藏门限的制约。对济阳坳陷28个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表明,油大量聚集成藏前最低损耗烃量介于0.36×108~18.4×108t,它主要随排烃强度、油气运聚范围和目的层的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砂地比、构造变动次数和剥蚀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济阳坳陷最有利的成藏体系包括沾化凹陷的渤南-孤岛成藏体系,东营凹陷的中央背斜带、北部陡坡带、滨县凸起南坡、王家港-八面河和惠民凹陷的中央背斜带以及车镇凹陷的义和庄凸起北坡、车镇凹陷北等,它们均已进入成藏门限,远景资源量2.18×108~6.31×108t,能够形成的最大油气藏储量规模可达0.16×108~4.79×108t。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域煤型油气成因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海区及邻域14个含煤盆地组成的巨型含煤盆地带的煤型油气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早渐新世、晚渐新世和中新世—上新世等5个成煤期,发育了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潮坪-潟湖3种成煤环境。巨型含煤盆地带以煤型烃源岩为主,煤系与海相烃源岩具有“二元结构”发育模式。通过对烃源岩、凝析油、天然气样品的实验分析,发现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煤成烃具有“四阶段”生烃模式,并且煤型烃源岩生气极限Ro(镜质体反射率)可达到4.38 %,极大地拓展了天然气生成范围。该巨型含煤盆地带煤型烃源岩形成了凹陷边缘煤系和凹陷内部陆源海相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在这两种成藏模式控制下,形成了多个大型煤型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