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让艺术走出殿堂。项目实施以"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建设和运营为载体,打破既有的美术馆场馆公共教育的边界,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项目旨在打破美术馆与社区之间、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汇聚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及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活动等艺术资源的平台,对接城市飞速发展中遇到的空间改造和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和运营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城市化建设中,美术馆的数量呈指数增长,始终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并且大多数当代艺术展览主要是以美术馆的形式进行。随着新科技、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关于"空间"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甚至网络、虚拟空间也纳入其中,美术馆空间也被当代艺术打破了其原有固定的界限,不断尝试新的发展。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重视人与艺术的对话,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在观念艺术的冲击下、在线上艺术的客群争夺战中,美术馆没有停止创新与发展。如今的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公共场所,既是城市艺术知识的聚集地,又是艺术教育的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笔者通过对国内美术馆介入设计艺术现状的考察,分析国内美术馆在介入设计艺术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填补对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希望为国内美术馆介入设计艺术、推动我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和将来成立设计博物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8)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美术馆这一非营利性机构需要具备多种功能。"知识生产"作为当今美术馆的核心动力,对美术馆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以自身为出发点进而展开各种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等工作。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以为美术馆创造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个功能不仅仅是美术馆与公众对话的一个渠道,更是美术馆与公众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的平台。美术馆自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促进公众审美与接受艺术熏陶的职责。一个好的美术馆应该滋养公众的艺术审美趣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这不是让公众被动地接受一些观念,而是通过公共教育这一环节让公众与美术馆得以互动和共生。  相似文献   

6.
动态链接     
国际新闻日本最大规模的建筑展在森美术馆开幕"建筑实验室展览会"(Archilab)在东京都港区六本木的森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以"建筑、艺术和城市中的新实验:1950-2005"为标题的展览是森美术馆首次以建筑为主题的展览,也是日本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建筑展,表现出世界范围内自二战后蓬勃发展的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理念。展出作品包括法国奥尔良市中心地区现代艺术振兴基金(FRACCentre)的珍贵建筑资料,以及巴黎蓬皮  相似文献   

7.
《世界建筑》2023,(3):52-57
<正>798CUBE美术馆是一个改造项目,位于798艺术区内,与毗邻佩斯美术馆和民生现代美术馆一道,是朱锫建筑近些年来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一系列实验性的创作实践。美术馆的构思始于对特定地段环境敏感深入观察,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原有的工业厂房,在此基础上,再注入新的建筑,从而编织出新老建筑之间的张力,并与周边工业建筑,如佩斯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建筑,彼此缝合,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
<正>不久前,由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北京画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的李铁夫作品为主,  相似文献   

9.
覃力 《城市建筑》2007,(9):33-35
本文以温州市美术馆及深圳大学艺术村两个项目的创作实践为例,从场所特征与建筑创意生成的角度出发,探讨环境与建筑创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2)
追溯中国的美术馆事业,100多年前的南通博物苑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专业性美术馆的前身。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馆已成为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也开始瞄准美术馆潜在的事业性经营发展。曾经,美术馆多为公益文化事业服务,近年来,私立美术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览上,也经营与艺术相关的周边衍生品。文章立足现状,针对美术馆的基本职能——展览,探讨美术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筑、艺术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佑国 《新建筑》2009,(3):115-117
从词源学的角度讨论了建筑(architecture)、艺术(art)和技术(technology)的原意及其历史演变。艺术一词的原意是:人工之物、技艺与技巧,技术的原意是:系统化了的art和机械的或工业的arts。那种把技术和艺术对立起来,重艺术、轻技术,重建筑形式、轻建筑技术的倾向,实在是对艺术和技术的误读。技术包含科学和艺术两个层面。建筑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是按照科学的和艺术的原理与规则把物质的材料建造成房子(building)。所以建筑才解释为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在建筑、艺术和科学三者之间,技术是科学与艺术在建筑上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悦城龙母祖庙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含义而成为西江百姓心中的圣殿.本文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儒学和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悦城龙母祖庙所蕴含的岭南建筑艺术、文化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艺术设计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原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121-123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无法满足本民族审美需求的问题,进而引入"非物质文化视域"概念,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民族性审美趣味,力图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供艺术设计教学运用的资源,缓解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为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科提出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徐波  卢晓萌 《城市建筑》2013,(22):202-202,20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要想使得园林景观呈现出更加个性化的设计,应该注重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艺术运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小钦 《福建建筑》2014,(12):32-34
建筑艺术之美是基于一定的创造规律及形式美法则而通过恰当得体的方法产生的。研究形式美法则,探寻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是建筑艺术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梳理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风格嬗变过程,旨在为建筑艺术形式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及设计借鉴。文章篇末也对当代审美价值的变迁及科学观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6.
欧伟权 《城市建筑》2014,(11):257-257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装饰的质量与美观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墙绘艺术的出现对室内装饰设计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墙绘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对景观产生了港移默化的影响,在90年代开始出现了波普景观的设计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认为波普景观正逐渐淡去,然而事实证明,从21世纪开始,波普景观正在进入更加融合的后波普时代。本文通过回顾和介绍波普艺术的起源和波普景观的思潮和后波普景观的特点,围绕波普景观产生的各种争议及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后波普时代景观发展的方向;并期待能引起景观设计师同行及大众对其的重视和关注,让后波普景观不断给人们带来新意,为景观行业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付小飞 《新建筑》2005,(5):88-91
殡葬建筑是城市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殡葬建筑的空间气氛和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着重强调现代殡葬建筑作为场所的精神功能,并指出挖掘人们潜在的集体意识是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9.
陈瑜 《华中建筑》2009,27(11):164-165
目前的建筑教育中构造课程和设计教学人为分裂,脱节严重 加之教学过程中普遍的重艺术轻技术想法,导致建筑设计脱离建筑本体和工程实际。因此结合本院构造课程教学的传统积弊和本科院校建筑设计的发展要求,从构造与设计整合、构造内容革新、教学实践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构造课程改革的思路、具体尝试以及成果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刘宁 《城市建筑》2014,(12):286-286
用“土人”定位当代景观设计为生存的艺术、以“天地-人-神”的思想为设计核心、以“反规划”作为设计的途径、以“大脚美学”作为审美的方式,通过生态设计来诠释土地价值和景观设计中其作为生存艺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