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是近代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翻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译手".他提出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是晚清以来中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译事三难"信、达、雅"--中国译坛人人皆知,但自其诞生百余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列举了中国翻译界时此标准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标准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并通过分析该标准对中国译论和翻译实践的影响,得出该标准即使在译论"百花齐放"的今天其仍会独领风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较之于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观念建构"模式以其理念的创新性和操作的便捷性令人耳目-新.在此指出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介绍了"观念建构"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操作方法和创新之处,展示了应用这一模式的教学效果,并基于该模式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若干粗浅经验.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国学大家.但除了以上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翻译家.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在圣约翰大学期间奠定的英文基础,他具备了一个译者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译作繁多.本文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其中的"信"、"达"、"美",阐述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展现一代文豪和翻译大家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5.
主要分析商标的零翻译策略,梳理其中直接音译法、优化音译法、转译法和移植法等具体翻译技巧,认为零翻译策略虽然使商标的源语信息向的语的传输为零,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无为而治";零翻译对于商标的国际流通不可或缺,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商标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先生曾形象地利用古人关于橘和枳的论述来阐述文学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可译性.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味"基本不可译.这一现象有诸多原因:译文难以同时做到"信、达、雅";部分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难以复制;东、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汉语结构相对模糊;中国人好"炼"字;中国诗歌与禅趣密切相联等.该观点描述了翻译学的一个普遍规律,支持了文学翻译应追求神似的观点,并强调了反复推敲译文词句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在网络语言、报刊以及口语中,用"么"表示疑问的用法相当多见.一般认为,"吗"是由"么"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将其替代.现如今"么"作为疑问语气词用法出现大规模增长,笔者认为这一用法是对较古用法的激活和继承,并推测这一用法将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信"作为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有两个预设,一个是逻辑原子论的预设,一个是原文和译文二元对立的预设.前者意味着只要原文与译文语词对应,原文的意义即可准确传达.后者意味着译文必须绝时服从于原文.本文从雏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观点和培根的"四假相说"出发,从对上述两个预设的探讨八手,对"信"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意图通过语词对等来准确传递原文意义是难以达到的;翻译不是复制,是阐释,原文与译文是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语料库的研究促进了"3I(Illustration-Interaction-Induction )"教学模式的发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对"3I"和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nduction)"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3I"教学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3P"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前者更具先进性.但如何挖掘这一先进教学模式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