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三元共聚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处理炼油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基丙烯酸酯及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及分散剂的种类、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合成的高吸油树脂可吸自重15倍以上的苯、14倍以上的二甲苯,处理炼油废水浮油非常有效,且吸油后树脂强度高,可以脱油后莺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水为分散相,甲基丙烯酸十二酯(DMA)为长链单体,苯乙烯(St)为短链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合成了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测定了树脂的DSC-TG曲线,以及树脂吸油前后的SEM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效果较为理想,其中对甲苯的吸收倍率可达到7.03g/g,煤油的吸收倍率可达到6.59g/g,航空煤油的吸收倍率可达到6.12g/g,并且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为单体,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不同的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并且考察了高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h,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且当DVB、BPO、PVA占单体混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1.0%、1.2%、0.8%时,所合成的树脂的吸油性能较好,树脂对四氯化碳(CC14)的吸收性能最好,其饱和吸油率达到36.6g/g。  相似文献   

4.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吸油特点及其常用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树脂性能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介绍了高吸油性树脂在三废处理、芳香剂基材、渔网防污剂基材及合成树脂的改性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吸油特点及其常用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影响树脂性能的各因素进行了描述,介绍了高吸油性树脂在三废处理,芳香剂基材、渔网防污剂基材及合成树脂的改性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酯类为单体、苯乙烯为主要共聚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三氯甲烷为致孔剂,采用悬浮共聚工艺合成了一系列多孔的高吸油树脂。着重研究了树脂共聚单体组成、交联剂加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分散剂加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化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具有较佳的吸油性能,对甲苯的吸附量可达32 g/g。  相似文献   

7.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性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春霖  赵荣梅 《辽宁化工》2007,36(4):235-236,239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悬浮聚合丙烯酸系吸油性树脂中不同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吸油性树脂的吸油倍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吸油性树脂的吸苯能力最大,为19.5g/g。  相似文献   

9.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和甲基丙烯丁酯为单体、水为分散相、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浓度、共聚单体比、引发剂用量、水油比、分散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对高吸油性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和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叙述了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和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介绍了六种现有的合成方法,简要说明其结构特点以及吸油特性。六种合成方法包括:单烯—双烯化学交联,溶剂致孔的单烯—双烯化学交联,官能团化学交联,辐射化学交联,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高吸油性树脂的结构特点是:高分子之间形成一种三维的交联网状结构,材料内部具有一定微孔结构。由于树脂分子内的亲油基链段和油分子的溶剂化作用,高吸油性树脂发生膨润。吸油过程由分子扩散控制和Flory-Huggins方程控制两部分组成。适度交联,适当减小粒径可提高树脂的吸油速度。介绍了高吸油性树脂在三废处理、芳香剂、杀虫剂、诱鱼剂基材,纸张添加剂、渔网防污剂基材,合成树脂的改性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短链烷基酯类高吸油树脂。通过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等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最佳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当n(BMA)∶n(BA)=0.67,BPO质量分数为0.5%,DVB质量分数为0.5%,采用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且其质量分数为3%时,树脂的形态结构最好,且吸油率最大。研究表明,树脂可吸收四氯化碳11.2 g/g,甲苯6.0 g/g,汽油3.9 g/g,柴油2.2 g/g,且树脂的保油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辐射吸油性复合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为单体,BPO为引发剂,二甲基丙烯酸二乙醇酯为交联剂,无纺布为基材,在微波辐射下分别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β-羟乙酯的共聚复合吸油体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复合吸油体。并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辐射功率诸因素对高吸油性复合体的性能影响,从而制得了性能优异的吸油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含物理交联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和吸油性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提出在单一化学交联吸油树脂中引入物理交联的设想,并采用悬浮聚合法全盛了含部分物理交联和单一化学交联的高吸油聚丙烯酸酯。研究了聚合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引发剂、分散剂用量和交联剂形式及用量对树脂形态、凝胶分率和吸三氯乙烯、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方式对树脂的吸油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石蜡为填充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填充型吸油树脂。通过对产物的吸油率、保油率和脱油性能的测试研究了各反应物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石蜡、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0.4%、1.6%和1.0%(基于单体质量),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 h,水与单体质量比8∶1时,合成的树脂在48 h饱和吸油率为23.80 g/g。与未添加填充剂的吸油树脂比较,石蜡填充型丙烯酸酯吸油性树脂的吸油率、保油率提高,脱油性能更好,但凝胶分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以丙烯酸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水凝胶.考察了交联剂、引发剂、单体中和度、聚合温度以及盐溶液对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为单体质量的0.6%,交联剂为0.8%,单体的中和度为70%时,凝胶的溶胀性能最佳,吸水率达到了3 000%以上,聚丙烯酸水凝胶的溶胀性能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钠(AA-Na)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微波辐射进行水溶液聚合制备可溶解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探讨丙烯酸中和度、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温度等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19%,中和度为80%,引发剂用量为0.05%,交联剂用量为0.002%,反应温度35℃条件下合成的聚丙烯酰胺(PAM)的相对分子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交联型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莎  刘彦军 《塑料工业》2007,35(B06):112-114,123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醇为分散介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进行了苯乙烯(St)的分散聚合;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单体用量对聚合物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制备了交联型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实验表明:当交联剂质量分数达到单体质量分数的1%时,微球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单分散性。在聚合体系中引入抗坏血酸,使其与微量的氧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微球的均匀度。  相似文献   

18.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氧化丙烯二醇(PPG-220)、二羟甲基丙酸(DMPA)、蓖麻油(C0)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交联型水性聚氨酯乳液,在此乳液中加入丙烯酰胺、引发剂(KPS),交联剂(BMA)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具有IPN结构的聚氨酯-聚丙烯酰胺(PU—PAAm)水凝胶。研究了(PU—PAAm)水凝胶溶胀率(SR)受pH值、温度(T)、交联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丙烯酸烷基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本文讨论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A series of novel copolymer superabsorbents based on acrylamide (AM), acrylic acid(AA) were prepared by inverse micro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using ammonium persulfate (APS) as the initiator and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 (MBA) as the crosslinking agent and OP-10 and SDS as complex surfactants. The synthetic variables (amount of crosslinking agent and initiator, water/oil ratio, monomer/surfactant ratio and AA/ Am ratio)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sorbencies of the synthesized superabsorb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SAPs) showed the maximum saline solution absorbency of 130 g/g within 75 min, and the saline solution absorbency of 111 g/g within 30 min. FTIR indica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acrylic acid and acrylamide copolymer. SEM indicated that the particles prepared with higher crosslinker content (0.03%) showed smaller pore sizes and less porous structure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less crosslinker content (0.01%) and the number of the micropores largely decreased with the water/oil ratio increasing from 8% to 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