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城市滨水区作为连接陆地与水域的纽带区域,是一种独特的现状景观,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主--素之一。同时,城市滨水景观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文章对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指出城市滨水区景观及模式,对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和滨水设施进行了阐述,并对某滨水区景观设计实例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城市滨水景观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城市旅游,最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泽宁 《中华建设》2012,(11):78-79
正人类有着天生的亲水性。世界上约70%的人傍水而居,古今中外城市也大都依水而建,傍水而生,形成特有的滨水城市景观。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等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成为城市定址的首选区域和城市的门户。成功的滨水景观工程,可以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城市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是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丘陵城市滨水区具有空间上表现突兀、视域上富于多变、感受上承载文化等景观特征,是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景观规划便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城市滨水空间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旅游等方面都有其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本文对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希望能改善城市滨水区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正水景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无水不成景"这一说法。无论是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造中还是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中,水元素都因其极强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受到设计者的青睐。水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多见于城市广场、公园、街道以及商业中心等,衍生出的城市水景往往具有互动性强,造型层次丰富多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利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城市水利建设.城市水利在国家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阐述启动城市水利发展规划,推进牡丹江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步骤与效益.  相似文献   

6.
0引言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个部分组成。在滨水空间这个有机整体中,河流水质与河岸带景观  相似文献   

7.
北安市城市滨水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安市是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乌裕尔河和北大沟两个滨水区。兴建滨水区防洪、排涝、供水等水工程,是实现“以水兴城、富城、丽城”的前提。文章就各种水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洪山 《中国防汛抗旱》2012,22(5):38-39,72
根据亳州市城市河流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运用现代城市河流建设理论,为切实保障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充分发挥城市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水清岸绿、城景交融、人水和谐"的目标,提出了加快滨水区建设及两岸街区改造等加强城市河流建设与管理的工程、行政、法律、经济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社会大众对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已转变成城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要素。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主要目的在于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及空间体验,如何建立起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如何利用现有水体资源、开发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10.
徐红娟  岳晓红 《江苏水利》2008,(1):12-13,15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域相接的一定范围的区域。“水为万物之源”,作为城市的命脉,滨水区维护着城市生命的延续,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理想的生态走廊。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滨水景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生态建设.让滨水区真正成为城市的“绿肺”、“绿带”.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河流是城市的灵魂,绝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属于城市的焦点地带,承载着城市文明的记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滨水区大规模建设因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该文以福州市闽江北港水景观概念性规划为例,初步探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思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广"街区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城市现状建成街区"大封闭,不开放"特点,造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割裂或缺失。本文在开放街区理念下,通过河涌沿线各类功能要素的组织利用,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促进社区对河涌开放,提升内河涌沿线地区的通达性、连贯性、公共性。一、城市内河涌沿线地区的建设现状及趋求1.滨水空间的发展与封闭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舒适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要满足该空间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又要提供良好的景观环境。本文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和作用为切入点,简要地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对空间设计中的开放性、亲水性和人性化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居民进行日常社交活动的场所,是城市主要功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  相似文献   

14.
根据武汉市城市发展目标,结合武汉市的城市特色,阐述武汉市的形象建设目标应是建设滨江滨湖的生态城市。结合武汉独特的水体景观资源和城市格局,具体阐释了武汉市主要滨水区规划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毕奕  刘泓江 《中华建设》2011,(11):100-10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提供公众休闲、娱乐场所,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密度、城市防灾、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多项功能。它与街道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宏伟雄姿。在现代化城市中,优秀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优秀的开放空间是城市的骄傲。文章从基本概念入手,对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细  相似文献   

16.
岳雷 《水资源保护》2020,(2):I0006-I0006
水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地域风貌的丰富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无数的国家、种族以水为根本打造出了特有的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水与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滨水环境作为城市设计中关键的一环,其空间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滨水区有着风景宜人的景观,也有着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其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那么滨水的景观以及其规划策略和保护措施的问题应怎样去完美解决呢?刘静霞主编的《滨水区景观及其规划设计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的特色资源,合理的利用将会大大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并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社会凝聚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滨水区,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而且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将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担负着防洪等多项功能。城市河流大多曾经或依然存在污染严重的问题,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归纳并分析了许多城市整治河流、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时的一些通用措施,以及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要点。在城市河流整治中,因地制宜地引入景观设计的内容,满足人类亲近大自然的要求,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河流整治中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陈蓉 《长江建设》2013,(12):82-83
我国是一个多水域的国家,江河湖海分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临江河湖海地区分别形成了以上海、广州、天津为核心的城市带。这些城市带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河道水系。由于在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仰仗于纵横八达的河道水系,同时又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其经济性和不易损耗性在众多运输通道中显示出卓越的优势,所以在河道水系沿岸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就构成了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建设中,我们通常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连接的一定空间称之为城市滨水区,里下河地区作为城市滨水区显示出其巨大的空间优势,在城市空间日益匮乏的今天,加强里下河地区水文化景观的营造,对扩大城市空间,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城市公共生活用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城市公共生活用水是北京市节水重点之一。近年来,公共生活用水量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各行业用水量在城市公共生活用水量中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其中机关、学校、饭店、商业是用水量最大的4个城市公共生活用水行业。各行业用水行为特征有所差别,水的不同用途对水质的要求不一。分析城市公共生活用水特征和认识城市公共生活主要行业的用水构成、用水行为,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水管理政策,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