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扣件式钢管平行弦桁架施工现浇混凝土转换大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全新的转换粱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法,避免了支撑系统采用垂直支撑系统设计,利用转换层以下楼地面结构承受施工荷载.而采用扣件式钢管将支撑系统设计成平行弦桁架支撑系统施工作业,施工荷载由转换层以下的柱等竖向构件承担,不利用转换层以下楼地面结构承受施工荷载.经济合理地完成了转换梁的施工作业。  相似文献   

2.
转换层厚板布置在建筑10层、标高40.0m处,其下梁板不能作为支撑平台。采用叠合法浇筑,钢桁架支撑,局部钢管扣件支撑等施工技术,圆满解决了施工技术难题,施工质量优良。工程地下2层,地上48层,建筑高212.5,  相似文献   

3.
结合衡阳金色蓝庭项目的施工实例,主要就转换层模板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阐述支撑层数确定、转换层模板及支撑设置、计算、模板及支撑拆除等施工要点,为类似结构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由于跨度大且承受的竖向荷载很大,致使其截面尺寸高而大,连续施工强度大,施工过程复杂,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以往的施工实践,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1 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1.1 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转换层结构的自重及施工荷载较大,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1)一次性支模 转换层底模的支撑往往需要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板,需大量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隔震结构施工期的受力特性,推导了计算施工期板与支撑受力的简化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分别用SS、SCS和SRS方式建造的施工过程,对比分析了2种结构施工不同阶段支撑和楼板受力状况及3种施工方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隔震层支撑在施工中承受的荷载大于标准层,应加强隔震层支撑;隔震层对其上一层楼板拆模以前浇筑的各层楼板的受力有较大影响;SCS方式是一种更适用于隔震结构的安全经济的施工方式。  相似文献   

6.
何益民 《建筑施工》2008,30(6):449-451
按超高层工程中结构转换层施工实例,为解决大体积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模板支撑的困难,采用2.4m厚板分层浇筑的方法,模板支撑承受第一层0.95m厚混凝土,第二层1.45m厚混凝土由第一层板承受,介绍了分层浇筑转换及模板支撑搭设的施工工艺,解决大、厚转换层混凝土模板支撑的困难和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防治。  相似文献   

7.
赖广火 《山西建筑》2009,35(11):138-139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的模板支撑设计,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施工,实践证明通过应用叠合梁混凝土施工法,减少模板支撑数量,保证了转换层大梁施工安全,可进一步推广该施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永贵  张再华 《建筑技术》2007,38(11):816-818
在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的施工中,多用扣件式钢管支撑系统。针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的特点。论述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支撑系统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要求。用这套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转换层支撑系统的选型及其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红生 《建筑安全》2003,18(4):28-29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在多功能的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施工越来越普遍。由于转换层往往自重很大,支撑系统的设计计算有它的特殊性,设计计算不周则可能导致支撑系统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所以,转换层支撑系统的设计是施工安全技术管理中控制的重点。本文以笔者参与施工管理的深圳蛇口四海华庭工程转换层支撑系统的设计施工为例,阐述转换层砼浇筑方案的选用,并根据砼浇筑方案进行支撑系统的选型,分析其内力和变形,以保证施工安全。深圳蛇口四海华庭工程总建筑面积23429m2。地下2层,地上21层,其中裙楼四层…  相似文献   

10.
蔡立帆 《云南建材》2011,(22):76-77
实践证明施工过程中板式结构转换层的支撑系统稳定可靠,温差控制效果及砼现感质量好,无结构性裂缝,未发生任何质量和安全事故。板式转换层板按叠合二次和三次成型,支撑系统只须考虑第一层的砼自重和施工荷裁,可减少蛄构转换层下各层的支撑负荷。减少大量的支撑、模板材料及人工。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1.
张杰 《江苏建筑》2014,(3):63-65
汶川地震以后,利用预制楼板作为水平承重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和加固措施再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对于预制楼板的抗震加固设计普遍采用的是钢板支撑预制楼板结合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或者底部粘贴碳纤维布的加固方法。文章结合一中学校舍的加固设计方案,探讨了钢板支撑预制楼板加固施工中的措施,总结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一般措施。希望对钢板支撑预制楼板加固施工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火灾下钢结构楼板的薄膜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真实火灾中的足尺火灾试验和观察显示,合组合楼板和承载钢梁的建筑物的结构承载力比现行杭大设计方法的建议值高出许多。因此规范中规定所有承载钢梁都要添加被动防火保护是不必要的。现行设计方法和实际结构性能之间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设计方法中忽略了楼板的薄膜作用。本根据国外有关资料给出了几种简单计算方法,允许在钢结构杭大设计中考虑楼板的薄膜作用。从而可以更精确地评估火灾下建筑物的真实承载能力,在给定的耐火时间内能减少相当数量钢梁的防火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刘旭东  顾嘉群 《钢结构》1999,14(4):39-41
介绍钢结构组合楼板的另一种形式,SP型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钢结构组合楼板上的应用,并分析了SP权与现有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差别优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压型钢板与钢梁连接螺钉间距、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C型钢梁板厚、钢筋混凝土翼板厚度、压型钢板型号、钢梁间距、楼盖宽度、钢梁跨高比及腹板高厚比等因素对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型钢板与钢梁连接螺钉间距、钢材强度、钢梁板厚、压型钢板型号、钢梁间距、楼盖宽度、钢梁跨高比和腹板高厚比等因素对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影响较显著,而混凝土强度则影响较小;钢筋混凝土翼板厚度在50~100 mm范围内时,组合楼盖受弯承载力随混凝土翼板厚度增加呈线性增长,当翼板厚度大于100 mm后,其受弯承载力将不再提高;混凝土强度、钢梁间距及楼盖宽度不影响组合楼盖的延性。组合楼盖可简化为T形截面组合梁模型计算。  相似文献   

15.
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楼盖在多层轻钢房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多层轻钢房屋整体分析时 ,通常不考虑楼盖与钢梁的组合作用 ,偏保守地假设钢结构承受全部荷载 ,这样不仅增加材料用量和结构自重 ,反而会造成强梁弱柱的不利情况。结合北京某小区办公楼的设计讨论了钢 混凝土组合楼盖对多层钢结构设计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混凝土与钢梁的组合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层高、减少维护结构费用和减轻基础压力 ,而且在提高结构整体刚度方面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稻草板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楼板形式,将稻草板和压型钢板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形成组合楼板,并对组合楼板进行了抗弯性能研究.试验测试了各级荷载作用下压型钢板及稻草板中的应变和组合楼板挠度,观察了组合楼板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探讨了组合楼板破坏机理及组合效应,获得了组合楼板的极限抗弯承载力.结果表明:试验所采用的组合方式比较合理,组合效应良好,楼板有较大的承载力,可以作为房屋楼板使用.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楼板极限承载力公式与变形计算公式,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钢筋桁架楼承板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斌  杨强跃  钱磊 《施工技术》2006,35(12):105-107
钢筋桁架楼承板安装快速便捷,所形成的楼板整体性好,施工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而且比压型钢板楼承板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本文主要介绍钢筋桁架混凝土现浇板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沈鹤鸣 《住宅科技》2012,32(7):42-45
从现浇混凝土楼板负弯矩钢筋偏位质量问题处理,引发对质量、安全问题界定的思考。从而发现板类设计中普遍按惯例将钢筋保护层厚度直接取为规范最小值,造成施工中实际楼板类构件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困难,普遍超设计要求,从而引发对过度加固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通过荷载试验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结构的自重,降低建筑结构的建造成本,设计开发一种新型轻钢楼板,通过研究其特点和力学性能,并与其他几种常见楼板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新型轻钢楼板能有效地减轻结构的自重,且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能,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板材,可为建筑结构所采用。  相似文献   

20.
许晓梁 《工业建筑》2014,(Z1):563-566,533
世博会主题馆东侧展厅楼面采用了钢筋桁架模板现浇混凝土楼板。介绍了钢筋桁架模板的特点,说明其设计和施工方法。钢筋桁架模板结合了压型钢板和传统现浇混凝土楼板的优点,值得在多高层钢结构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