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从乡村旅游与乡村人文景观的关系出发,对党家村旅游发展的人文景观优势进行了分析,对党家村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最后提出党家村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4年夏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累斯顿易北河谷(Elbtal Dresden)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百年来绝无仅有的自然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城市成为德国城市景观最具魅力的城市。本文回顾了德累斯顿市的发展和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分析了城市重建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人文景观的重建和维护,以及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发展的引导和塑造问题。最后论述了不同层次的规划对德累斯顿易北河段人文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四渡赤水"太平镇为例,总结太平镇红色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充分挖掘景观特色要素;根据地域差异化发展和当地诉求,从红色人文景观主体的空间格局形态出发,拟定保护与利用的技术方法,并通过建立一个相互促进、综合保障的保护机制,为景观保护与利用构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促进该地区红色人文景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4年夏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累斯顿易北河谷(Elbtal Dresden)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百年来绝无仅有的自然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城市成为德国城市景观最具魅力的城市.本文回顾了德累斯顿市的发展和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分析了城市重建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人文景观的重建和维护,以及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发展的引导和塑造问题.最后论述了不同层次的规划对德累斯顿易北河段人文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场景分析入手,对上海近代滨水人文景观--原英国领事馆地段的历史价值和复兴意义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包含新的场景构想的保护与更新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地域人文景观里的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以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和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两种基本类型,总结梳理出超过25种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充分说明了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以景观格局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在广州旧城的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其两个核心聚集区:以祭祀水神的仁威神庙为精神核心节点的呈圆形扩散的西关功能核心区和以长堤滨江段为中线的呈椭圆形扩散的珠江两岸功能核心区,并总结了促使这种人文景观发展与繁盛的历史经验,为广州地域文化景观的发扬及旧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治理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建设施工单位考虑得更多的是确保黄金水道的交通安全和城乡居民的人生安全,而长江三峡作为世界著名的山地峡谷风景名胜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品质的保护与建设却遭到忽略。从长江三峡景观的内在品质的要素入手,提出了在治理三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通过消隐式、融合式、强势景观建设式、人文景观凸显法等方式方法的实施,实现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10):55-5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的改造受到城镇文化的冲击,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盲目的模仿城市中的建设,许多现有的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并且由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空间较少和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土的文化特色丧失,乡村的人文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章旨在分析人文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相关案列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中关于人文景观应用中的不足以及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对如何保护和利用人文景观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灵隐景区山峰奇秀,因灵隐寺成为著名的佛教胜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珍贵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随着年代推移,大量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逐渐湮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保护和开发灵隐景区,从基础设施改造着手,提高景区品质;保存西湖山地民居特色,营造景中村;保护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人文景观。通过对灵隐景区整治,扩大游览区,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保持可持续发展;完善宗教朝觐功能,是集观光旅游、宗教朝觐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0.
刘滨谊  张国忠 《华中建筑》2005,23(1):126-128
该文以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为例,研究旅游开发与区域景观保护的辩证关系,分析旅游开发给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提出系列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西部旅游开发中的景观保护提供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赵一凡 《城市建筑》2014,(26):210-210
近年来,我国民众社会文化的追求也渐成趋势,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尝试推进文化保护产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3.
浅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以及主要研究方向,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揭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通过深入研究名城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保证了名城保护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邵龙  赵晓龙  姜丽 《华中建筑》2010,28(3):129-132
该文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研究,注重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以及工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和优化整合,通过对后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结构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整合途径和整合模式,以提高其整体效益,从而实现城市工业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工业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唐芙蓉园对唐风园林文化设计理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昕 《山西建筑》2010,36(14):358-358,368
在讨论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唐芙蓉园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探讨了西安唐风园林的文化设计理念,以使市场经济条件下唐风园林文化设计更加完善、更显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有必要从农村生态景观、历史景观、文化景观进行特色保护,保护策略可体现在生态维系、历史保护、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提出原汁原味原生态体系的维护和历史遗迹的利用性保护策略,以期实现新农村景观特色保护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陈静 《中国园林》2012,28(6):122-124
校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服务作用。结合安亭中学的景观改造工程实例,从校园的区位环境因素、历史文化积淀、园内景观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改造的必要性,改造工作的原则及人文理念的改造方法,重点阐释了对原有历史和景观的发现、挖掘、保护、改造和再利用。通过简洁、现代的手法,把新景观融入校园的建筑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重建具有视觉、生态和文化三重效益的校园景观,把校园环境变成凝固的诗、流动的画、无言的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