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文是以补助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在读韩语的时候,理解错误一个助词,就容易完全理解成为另外一种意思,那是因为根据助词的不同用法,句子的意思也会不一样。放在体言之后,体现和其他词的语法关系,或者起到添加其他意思作用的就是补助词,补助词有强调、限定、极端等意义,这是交流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本论文考察补助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傈僳语属于汉族语系藏缅语族。傈僳语属于一种分析型的语言,语法意义主要以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傈僳语也是一种有体范畴的语言,一般用助词来表示体标记。在兰坪傈僳语中不仅有8种"体"的类别,还出现了体同行的现象,本文对兰坪傈僳语的"体"进行初步的描写和分析,为傈僳语在语言类型学领域的研究中,提供一点参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4)
本文通过结合学界对结构助词"底"的研究成果和分析《五灯会元》"底"字共时语料,探寻结构助词"底"的来源和其语法化过程。文章认为结构助词"底"来源于方位词,其语法功能是经过重新分析、类推和主观化等手段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41-43
<正>从宏观的意义上讲,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转型,或可称之为"社会实验"。在人类社会的既有历史进程中,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人口共同体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实现市场化转型、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也从未在如此规模的共同体内经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转型。中国发展、转型与崛起的宏大历史进程,无疑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诸多关键性挑战和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在7000多得汉字中,有各种各样的词汇,其中虚词"的"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极其广泛,用法极其复杂,因而对它的研究十分必要。虚词"的"的研究现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的"既可以用作结构助词,也可以用作语气助词,用法种类也比较繁多,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虚词"的"分别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4)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昌黎县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单音节动词儿化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存在这种特殊的儿化现象,动词的儿化还有一些比较常用的格式。而且动词儿化的作用比较复杂,大部分相当于表示实现意义的助词"了1",有一部分相当于表示动作伴随方式的助词"着1",还有一部分相当于介词"到"或"在"。动词儿化有时还具有分化歧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4)
我们不管在说还是在写日语时,"は"和"が"两个日语助词是最常用的。"は"和"が"都在体言后面连接。其中,起着提示作用,表示讲话主体时用副助词"は",表示主格时用格助词"が"。这两个助词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在使用这两个助词时要做出正确的使用和区分,在使用错误的情况下会导致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同。以下列举两个例子进行使用方法的比较。「私は日本語能力試験1級に受かったのをすごく喜んでいる。」和「私が日本語能力試験1級に受かったのをすごく喜んでいる。」。在以上两个例句里只有两个助词不同,但是两个句子的句意却完全发生了变化(句意完全不同)。很多日语的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不能正确区分"は"和"が"的使用方法。这些学生也因为这个原因受到了很大的困扰。"は"和"が"的用法非常复杂,有很多日本的留学生也不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区别。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对"は"和"が的用法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我在这里主要通过对例句的理解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30)
<正>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学会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发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经历,重在学习过程的评价。本文结合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归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1.问题呈现问题一:评价语言单一。随处可见的评价多停留在简单的口头评价和物质刺激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缺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以简单的"Good"和"Very good",或生硬的"Yes"和"No"所开展的固化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6)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