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观点引荐     
《规划师》2001,17(2)
对省会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中,省会城市市域城镇体系大都存在城镇规模等级序列不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系统要素呈单向流动,城镇发展的空间轴线网络性差等问题,大部分的市域城镇系统中邻近省会城市的“阴影区域”,呈现出城镇系统经济薄弱、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老化等综合症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对省会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1)要注重市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及区域的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做好产业布局,使之与城镇职能分工相统一;注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产业扩散,注重城乡产业配肆与产业互补;立足于解决特殊地区市域城镇体系中长期遗留的“症结”问题。    (2)要突出对城乡社会问题的关注,探求城乡社会系统的最优化。如关注人口流动、就业、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科学合理地规划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区围内的教育、文体、医疗卫生、休闲游憩行业与设施进行高水准的专项规划。    (3)要确立科学的城乡物质环境窨布局,谋求城镇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基于市域内不同等级城镇体系的客观现实,确立科学的市域城镇体系“点轴模式”,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与职能分工,谋法语中心城发展与市域城镇化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从城镇密集地区中等城市城镇发展和产业特征入手,归纳出城镇密集地区城际客流交换需求增加,城市交通和区域交通相互融合,货运交通日趋频繁的趋势;结合诸暨市市域交通规划实践,从规划编制体系、线网布局方法、客运枢纽布局、公路与城镇关系和网络技术标准等5个方面提出适应城镇密集地区交通趋势的中等城市市域交通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局部区域主要城镇进行的城镇群体规划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加强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群体规划,对于提高城市规划档次,深化城市规划内涵,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乐清市城镇群体规划实践,对区域城镇群体规划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乐清市城镇分布的空间特征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东海,隔乐清湾与玉环、洞头两县相望,南濒瓯江与温州市相对,西接永嘉县,北邻台州市,东北角与温岭市接壤,现辖21个建制镇,10个乡。在乐清市域范围内,由于南北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差异等因素,城镇分布密度也有所不同。清江以北山区平均每90km~2有一个城镇,而市域南部规划区内沿海地段每15km~2就有一个城镇(图1),且初步形成市域内“五片一点”的城镇群雏形。  相似文献   

4.
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的演变及远景规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划分为三个阶段,指出淮海经济区的形成及发展使徐州城市传统职能面临转变,并分析了徐州城镇发展及城镇体系布局的困境所在,提出以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开发促进徐州市域城镇发展、再以徐州市域城镇发展带动整个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运作模式,最后构想了2010年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的四大结构。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管治规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空间管治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春市城镇体系空间管治规划的原则与思路,以不同类型空间为管治单元,确定了城镇功能不同地域的空间管治范围、方向与途径,提出了城镇体系空间管治规划的实施战略与政策,为我国其他地区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管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过于关注物质空间布局,忽略了人的发展诉求,并且指导范围往往局限于城镇自身,忽视了对乡村地区发展的指导,使其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生态问题。研究采用社会生态学视角,通过探索劳动力产需平衡等规律,构建以城镇化区域分类引导为核心、以小城镇发展和非农就业指引为重点、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创新配置为保障的城镇体系规划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框架,并以日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进行实践,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根据北京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体系,满足北京城市总体功能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邹献华 《市政技术》2013,31(2):20-23,26
通过划分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分析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和交通需求特征,采用区域一体化的规划方法,研究高度城市化地区过境公路与城际道路的布局形式;结合城镇空间发展态势,分区研究市域干线道路的布局形式与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9.
简单总结了不同阶段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基于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背景 ,提出了基于都市区理论和产业空间规划、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城镇体系规划新思路。在新的规划思路指导下 ,阐述了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并结合广东省阳江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试图在实践中证实这一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百年建筑》2005,(1):22-25
南京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1.
陈未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3):104-108
本文以西藏、蒙古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转经廊道为例,探讨了 15 至 17 世纪内外蒙古、安多以及西藏地区格鲁派寺院措钦大殿的布局特点。通过解析转经廊设立和后期废除的过程,讨论了格鲁派初入蒙古时其寺院的建筑特点。论述了早期蒙古格鲁派寺院的模仿蓝本不是西藏而是安多河湟地区的非格鲁派寺院,并分析了格鲁派寺院建寺之初背后的宗教以及政治原因。借助建筑形式变化的推演,分析了建筑形式和政治考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工业生产工艺流程越来越复杂,工业建筑也越来越庞大。工业建筑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对于现实施工生产显得更加重要。主要介绍大型工业工程施工控制网布设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苟平  黄颀 《重庆建筑》2005,(2):12-16
新世纪之初,中国各大城市形象发生巨变,特别是重庆市的景观规划为国内外同行所关注。为使城市更适宜人居住和生活,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成为重庆市的发展目标。如何结合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特色景观环境规划,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重庆市内景观规划的考察和研究,结合重庆市景观规划现状,本文重点分析并总结了建设特色景观环境的方法与要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低密度郊区化居住宽间出现公异、住区布局不当和社会和不公平日渐突出等主要问题,指出可持续的城市住区空间布局是我国城市住区发展的现实选择,还简要阐述了可持续的城市住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建筑园林文化交流背景下,重点围绕18世纪启蒙时期在法国传播、散布的有关中国建筑、园林的资料,包括文字、影像及建筑物等,研究讨论了这些资料和建筑物的来源、分布以及对法国相关艺术的影响,从而补充完善中、西建筑园林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浅谈21世纪的图书馆建筑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面向21世纪的角度,对图书馆建筑的布,区域划分,设备配置,网络设计,环境艺术,时代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如何建设一个比较理想而又适合时代姝图书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21世纪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马洪川 《规划师》2002,18(7):28-30
20世纪初江湾曾被作为上海新的市政中心进行规划建设,而今在“多心开敞”的21世纪上海城市构架中,江湾又成为承担多个中心功能的城市副中心。作者从“功能-结构”关系入手,分析了江湾城市副中心北块的功能定住和发展优势,并从规划结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河北省武安市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为例,分析了地形地貌特点和资源条件对村庄规模、村庄密度、农村经济和村庄空间布局形态的影响,针对不同地貌类型和区位条件,提出不同的村庄迁并标准、布局调整重点和分类指导方案,探讨了丘陵、山地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南昌市青山湖隧道工程方案的总体设计和总体布置。包括区域路网及交通运行分析,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布置。最后简述了城市湖底隧道主要特点、难点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0.
From the colonisation of the present Argentine territory by the Spaniards onwards, the foundat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 implied the effective occupation of the land. Towns were settled along the main commercial routes, while villages appeared in relation with the defence of the frontiers or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ost urban centres were the result of a pre-existing plan that included an urban layout and a plots system. After independence from Spain, new towns and villages were founded, especially in territories that had not been occupied in colonial times. The regular grid pattern layout introduced by the Spaniards continued to be predominant up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mething that allows us to refer to the typical Argentine urban feature and to its presence in the country's cultural ident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the evolution of the most typical urban layout over four hundred years, including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Argentine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