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车间现场改善成为了企业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改善L厂的产线物流强度,提高产线效率,在不影响现有生产,不新增额外投入的情况下,应用SLP技术对其磨削车间布局进行优化,制定了改善的布局规划方案.方案的实施结果表明,SLP技术的应用收到了成效,生产线的物流强度得到了加强.同时...  相似文献   

2.
针对行人流线分析与客运枢纽内部设施布置一体化设计问题,将流线分析方法和系统布置方法(SLP)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在满足客运枢纽行人流线顺畅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设施布置的安全、结构及功能效用,建立设施布置优化模型;提出枢纽内部设施布置的最优策略及其优化方案,使设施布置方案与相应的流线组织方案发挥最大效用,依此提出基于流线分析的客运枢纽系统布置改进方法.仿真实验表明,该改进方法可降低现有SLP方法的求解难度,实现设施布置方案的动态参数选择与仿真优化,部分解决了客运枢纽设施布置与优化缺乏系统分析方法和仿真实验技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食品行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应用SLP方法对多层厂房的生产车间进行布局优化.介绍了多层厂房布局优化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以某市糕点厂为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据楼层划分方法确定了各楼层的作业单位,在此基础之上再利用SLP方法对单楼层进行布局优化;最后,得到了多层厂房的优化布局方案,解决了食品生产企业现存的作业单位之间冷热相互影响和嘈杂干扰严重以及物流运输线路的迂回和重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序样本聚类法在SLP物流强度等级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厂区内的各个建构筑物进行合理的布置,美国的缪瑟提出一种程序化的工厂布置方法即系统化布置方法(SLP).该方法中多次应用到A-U等级划分方法,如作业单位间的物流强度大小A-U等级划分、作业单位间的非物流关系密切程度A-U等级划分等,A-U等级划分法在该布置方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划分A-U等级采用的原则为经验比例法,针对由经验比例法确定A-U等级分类的主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尝试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对A-U等级进行划分,将有序样本聚类法中的最优分割思想应用于物流强度分类划分中,使分类后各段内部样品之间的差异最小,而各段样品之间的差异较大.与经验比例法相比该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最后运用该算法对某一机械厂的物流强度进行等级分类,得出分类结果,证实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带控制结构的物流园区平面布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园区的规划是个世界范围的新课题,尤其在物流园区设施规划方面理论和经验更是欠缺。对系统化设计法(SLP)做了改进,提出了带控制结构的物流园区总平面布置法。该方法把选址区外部交通设施作为控制点或控制线,与内部功能分区一起进行关联分析,外部控制结构和内部关联关系同时作为布置搜索线进行内部功能区位置构建。该方法的优点是体现了园区内部平面布置和外部交通设施的互动,并通过扬州城北物流园区的应用实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质量过程控制是质量标准体系ISO9001 2008版中新加入的规定,考虑生产流程、面向质量过程控制的车间布局规划是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某风机车间为对象,对其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面向质量过程控制的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布局规划(SLP)方法,研究生产工艺流程中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与非物流关系,制定面向质量过程控制的车间布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生产系统物料搬运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文中以BD公司的机加工车间为研究对象,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测量,根据系统布局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系统物流和非物流分析,绘制作业综合相关图。利用FLEXSIM软件对生产系统的布置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机加工车间中各个加工区之间的关系,绘制综合相关图来分析物流关系,并利用系统仿真对优化后的生产设施布置进行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框架结构的阻尼器智能化布置,结合减震设计原理和智能算法,采用双目标优化算法和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分别进行阻尼器竖向和水平智能布置研究,并将该方法应用到两个框架结构减震设计工程案例中。在框架结构减震设计中,采用双目标优化算法进行阻尼器竖向布置,并与逐层逼近法、工程师设计和非减震设计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该优化算法得到的阻尼器竖向布置方案能有效降低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加速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确定各楼层的阻尼器数量后,利用训练好的生成对抗网络生成模型,可快速、自动地选择和确定各楼层阻尼器的平面安装位置,生成的平面布置与工程师设计的平面布置在相似性差异度综合评价指标上小于临界值0.1,说明两者相似度较高,且有利于提高原结构的抗扭能力。将双目标优化算法与生成对抗网络相结合,不仅能满足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目标,而且可实现阻尼器布置方案的智能设计,提升减震工程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9.
株洲茶陵城关110 kV变电站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按照资源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的智能变电站的要求,针对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城关110 k V变电站站址特点进行了变电站优化设计。该优化方案主要从总平面布置和设备选型优化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并且与常规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通过计算,变电站总用地为常规方案的53.39%,静态投资相对常规方案减少了20.30%,优化方案不仅完成了变电站紧凑化布置而且节省了投资费用,实现了变电站优化。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通过调整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平面布置,运用sap2000对各平面布置方案进行模态分析,并应用反应谱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探讨剪力墙的平面布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发现,改进后的模型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并且剪力墙布置在离刚心远的位置,抗扭效果较好。说明,在剪力墙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合理的剪力墙平面布置可以有效提高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车间设备利用率,运用系统布置设计对某工厂零件加工车间设施总体布置进行了评价,得到了作业单位综合接近度排序表。对车间布置和生产流程进行了Flexsim建模和仿真分析,并通过调整零件生产流程与整合设备配置,确定了优化后的车间布置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提高了车间的设备利用率和腾出了更多空间,使部分零件的生产流程趋于合理。研究工作增加了传统布置设计方法无法考虑到的因素,为车间实际生产过程提供了有效的仿真数据,提高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总平面优化布置系统中,首要解决的布置单元划分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布置单元聚类的样本元素(即工业企业有关设施)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了确定相关关系的定量化方法,得出了总平面布置单元聚类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并结合实例验证了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对下料件排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一种互补件排样优化算法.以该算法为核心的排样系统能够根据下料件的图形信息,自动快速地确定排样参数,具有计算速度快、板材利用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碰撞算法的冲裁件优化排样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碰撞理论应用在冲裁件优化排样中,通过增加对圆弧分段处理的步骤,采用直接对圆弧计算的方法,减少了计算复杂度。解决了排样件的非直线轮廓线性化所带来的离散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适合用于解决含有圆弧的复杂轮廓的同类零件优化排样。基于此算法作者开发了冲裁件的优化排样系统,自动计算零件间的碰撞距离、冲裁步距和最优排放角度。利用本研究的对头双排法裁料,可以把材料利用率从普通双排的76.6%提高到81.4%。  相似文献   

15.
推导了表孔弧形闸门液压启闭机启门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启闭机的优化布置模型.从最大启门力—行程曲线出发,对优化布置模型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求解不规则件排样问题的方法。对于二维不规则零件在排样区域上的优化排列,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M)和Hopfield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排样件在排样时的最优位置及各自的旋转角度,实现了二维不规则件自动排样,得到满意的优化排样结果,实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不规则件最优排放布局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遗传算法,突破了通常只按照某种固定的标准(如按面积大小)确定的零件的排样顺序,通过全局优化概率搜索产生最佳的排样次序和每个排样件的旋转角度,得到最优的排样顺序;用改进的平行线分割一步平移法,计算出了两个相交的图形不重叠所需移动的距离;用最低水平线定位算法确定了每一个排样件在板材上的定位位置。通过实例可看出板材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将气云爆炸叶厂区平面布局的影响分析分为可燃气云范围确定、爆炸能量确定以及单元间距离确定33个研究步骤。综合考虑系统的易操作性和准确性。分别给出了各步骤恰当的操作方法,即以合适的扩散经验模型作为可燃气云范围确定的方法;以TNO多能法作为气云爆炸能量确定的方法;以冲击波对人员及设备的伤害等级为性能化目标作为单元间距离确定的依据。以南京某甲醇裂解制氢厂家为例,选择ALOHA作为扩散计算工具,按照流程对厂区的气云爆炸后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平面布局的不足之处,并以之为依据给出了新的平面布局设计图,说明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