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新疆考古出土汉代以前的鞋靴实物为研究素材,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对新疆早期鞋靴的结构、工艺、材质、装饰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近两千年的时间中持续发展,形制日益丰富,结构日趋合理,工艺水平不断完善,材质选择和搭配逐步多样,体现了新疆古代居民在制靴技术领域的早期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考古实物为基本素材,通过对新疆出土早期裤装实物的形制、结构及装饰纹样的综合分析,考察丝绸之路早期裤装的特征,将其大致分为"裤管式""连胯无裆式""连胯满档式"三类,其形制各异,均具备较强实用功能,在西北民族早期游牧迁徙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丝绸之路早期裤装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之一,其随着民族迁徙及文化融合逐步向东演进,对中原裤装形制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余兰  张晓霞 《丝绸》2022,(11):133-142
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中大多以凤鸟纹为主题,对其装饰艺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以考古类型学、符号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楚国丝绸上的凤鸟纹进行分类,分析对比不同造型样式、不同题材组合、不同构图布局的凤鸟纹装饰语言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二元互证探讨其中的内涵寓意和象征意义。研究表明: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的凤鸟纹已成为当时表达浪漫主义思想感情的载体和追求自由生命信仰的寄托,也是早期楚人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趣的象征,为后世凤纹等禽鸟类动物纹样的演变和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主要分布地域与特征及其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80多年来考古成果为切入点,以新石器时代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址中已发掘出土的20余万件古玉器为实物证据,对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主要分布地域及特征、文化分区、文化特色、表现形式、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以及对历史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具有浓烈的帝青色的青金石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多个早期古代文明发源地均有所使用,但因为产地的缺乏以及考古材料的约束,国内对青金石产地源流、贸易及文化交流的认知仍较为局限。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及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对青金石的开采、贸易及使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为国内开展青金石宝石学与考古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参考。综合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虽然考古发现仍然无法解释部分遗址出土青金石的来源,但地质及考古学证据表明,阿富汗是最重要的古青金石产地;(2)早至4500 B.C.,青金石的贸易活动已有明确的组织,不同时段(4500 B.C.-3500 B.C.,3500 B.C.-1000 B.C.和1000 B.C.-公元初期)可以追溯出三条不同的贸易和运输路线,早期以陆运及河运为主,中期海运发展迅速,晚期则是三者的密切结合,路线变迁受地理环境、城市兴衰、民众需求等多因素控制;(3)考古研究及文献记载显示,古代青金石的用途及角色发生过显著改变,世界各地域古文化的差异使神圣化后的青金石的使用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展现出古人对青金石颜色色彩认知的多元性。国际学术界对青金石材料资源开发、贸易及使用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早期玉石开发及流通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谈中国玉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松 《珠宝科技》2004,16(6):29-36
以中国八十多年来考古工作成果为切入点,以新石器时期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址中已发掘出土的20余万件古玉器为实物证据。从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岩石学、古人类学、宝石学、文博学、玉文化诸方面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国玉器时代是否存在和产生的条件进行了综合科学的分析、判断及研究。确认了在中国古代文明孕育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存在玉器时代。  相似文献   

7.
"珰"作为一种冠饰,不仅可以作为"貂蝉冠"、"通天冠"、"步摇冠"之构件,亦可作为"骨苏"之构件。其形制特殊,包含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理"珰"、读"珰"以及对邻"珰"的对照比较,力求洞鉴,以达昭然。从考古实物资料出发,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于两晋十六国时期墓葬中珰的形制分型分式,进行梳理研究,探究其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及演变规律。并联系珰所出墓葬墓主的身份,对照相关文献记载,结合壁画、雕塑、绘画资料中出现之珰的形制,对不同等级人群适用的不同形制的珰进行了划分。结合邻邦朝鲜半岛、日本出现的相似形制的珰,考察其传播与流变,从而探讨当时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8.
以考古证据、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调查为依据,对新疆地区传统制毡工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将新疆传统制毡工艺的发展历程分为产生、初步发展、全面发展、高峰和对外发展5个阶段,并分别分析了不同阶段制毡工艺的特点。得出新疆传统制毡工艺经历了一个从素色到染色、从无裁到有裁、从单一擀压工艺到刺绣拼补等多工艺结合、从单一毛毡到多面料混搭的循序渐进发展过程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疆传统制毡工艺在现代家居、服饰、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等领域可能存在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对14款经典帽型进行感性评价调研,以了解消费者对不同帽型的感性认知。通过数据分析,确定风格因子、个性因子、细节因子是影响帽型的主要因子,可为时装帽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峡江地区盐矿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井盐的主产区,盐是古代峡江地区的经济命脉。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峡江地区的制盐业历史悠久。关于峡江地区盐业的研究,学者们多关注历史阶段盐业的发展,而对于史前时期盐业的起源问题讨论甚少,本文即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结合古文献、地质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资料,参照国外早期盐业考古的研究成果,来系统分析峡江地区早期盐业的起源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揭露出不同时代的晾堂 酒窖 炉灶 路基等酿酒遗迹 出土大批陶瓷酒具 填补了中国酒坊遗址专题考古的空白 丰富了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田茹 《西部皮革》2024,(6):128-131
帽饰,作为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流行与演变的轨迹受到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包括历史的经济发展脉络、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积淀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帽饰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文章以新疆地区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帽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帽饰在服装史上的演变历程。通过对帽饰形制的深入分析、比较与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帽饰在古代人们的文化交流、生活实践、艺术表现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璧溯源     
什么是玉璧?古书《尔雅释器》中云:“肉倍好谓之璧。”肉指边,好指孔。也就是指中间有孔的圆形玉片称为玉璧。据考古发掘资料得知: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至少五、六千年。如在太湖地区出土的良诸文化遗址中发现掘出的玉璧。江苏吴县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就有直径23.5cm的玉璧。早期出土的玉璧粗糙简单,没有纹饰。也有人认为:最早期的玉璧只是圆形玉片,后来才出现中间有孔的。为什么玉璧呈圆形?原来与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有关。古人认为圆形的玉璧象征天和完美。在古书《周礼·春宫·大宗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发现,古代艺人在造型方面总是将事实直接地、未经修饰地铺陈在世人眼前,这种造型方式的结果更加让作品影响深刻。壁画是考古中最为常见的艺术样式,壁画中绚丽的颜色为油画创作色彩的运用提供重要借鉴。在艺术考古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绘画作品附着在实用器物上或者不同的材质上,从而达到一种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为当代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提供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鳞施、玉匣和玉衣叶寅生鳞施、玉区和玉衣,是同一物的不同称谓。秦时叫鳞施,汉时称玉匣,乃古人对当时的一种丧殓物的称谓。玉衣则是现代人对这种出土物新起的名称。金缕“玉衣”的考古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玉雕发展史是很有意义的。1968年,在河北满城考古发掘了西...  相似文献   

16.
国潮是欧美潮牌进入中国后,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时尚风格。自李宁登上国际时装周,国潮一词迅速传播,中国服装品牌开始广泛使用国潮风格。近年,国家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中国品牌的革新掀起潮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连帽卫衣作为国潮服装的基础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本文以李宁、故宫等国潮品牌推出的连帽卫衣为案例,从服装设计语言的角度,分析国潮连帽卫衣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丝绸》2021,(10)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及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较多类型多样的针衣、针线包,出土实物印证了出土文献中"针氈"确有其物,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古代新疆传播浸润的影响,反映了古代妇女的社会功能。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从针衣囊袋的年代、形制、材质、功用这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将其与中原传统文化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比较中原与新疆出土针衣囊袋,归纳总结其功能的异同。考证针衣囊袋的名称,探究其兼容并蓄的艺术特征,深入认识了古代新疆与中原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女红技艺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疆营盘出土丝纤维品种及其老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营盘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汉晋时期的纺织品。针对这批极具历史价值的纺织品,从纤维鉴定和文物保护的角度对新疆营盘出土的丝纤维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出土丝纤维的品种。采用形貌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鉴别营盘出土丝纤维的品种。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营盘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丝纤维主要有2种,分别为普通桑蚕丝和野桑蚕丝;长期的生物降解和水解导致这些古代丝纤维的聚合度和热分解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营盘遗址M29号墓的发掘中,发现有附有干裂分离的棉铃壳的籽棉。采用加速器质谱测定出土棉铃壳的14C年代为BP 845±40年。将出土棉铃与现代四个栽培种棉铃进行实物对比,由铃壳、种子、纤维特征确定出土籽棉为草棉种质。这是国内首次对籽棉进行年代与棉种的科学鉴定。从古文献记载来看,新疆(古代叫做西域)早在汉代就有草棉传入,草棉的传播自西向东,元代以前止于河西。新疆出土的棉织品自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先后千年所织的都有。对营盘籽棉种质的鉴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草棉在古代新疆的种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汉代以后便出现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通道。许多学者、教授、专家认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文物,其玉石原料是新疆和田玉经过"玉石之路"被远途运输到中原内地来的。改革开放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江苏梅岭玉,现在的研究证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的原料不是来自新疆和田。因此,笔者对中国古代"玉石之路"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