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将移动Agent技术应用到数字化制造系统的远程监控中,实现了同时对多台数控机床的远程监控.给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模型,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讨论和阐述了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为大范围的协作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的实时和可靠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任祥才  熊齐邦 《计算机工程》2002,28(11):99-100,185
介绍了当前IP网络流量监控的主要方法,提出了一种运用移动代理技术来实现对IP网络流量有效监控的方法,阐述了移动代理环境,运用移动代理进行流量监控的过程,以及移动Agent和SNMPAgent的交互操作。  相似文献   

3.
王建平  刘一田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6):108-109,80
本文在分析传统网格资源发现与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移动代理网格资源发现与监控模型,并对移动Agent技术进行分析,指出了移动Agent用于网格监控系统的优势。最后,总体评价了基于Agent的网格监控系统.并指出了系统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网格技术和网格资源监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Agent的分布式防火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学强  冯登国 《计算机工程》2005,31(13):129-131,194
分析了传统防火墙和防火墙安全系统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引入移动代理技术,利用自治代理的特性对分布式防火墙系统及个体防火墙进行了规范和设计,通过对基于Agent部件的设计阐明了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防火墙系统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门限技术的Mobile Agent系统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移动代理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基于门限技术的多Agent系统安全性设计方案。方案采用门限秘密共享技术,将加密信息和密钥由多个移动Agent分开携带,保护移动Agent的隐私,提高移动Agent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通过有限授权实现移动Agent代表用户在远端签约而不暴露其主人的私钥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校园网管理中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问题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网络管理中,以轮询和陷阱实现的数据采集会造成网络带宽的极大浪费,也会带来时延和拥塞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以校园网为基础,设计了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采用了以DPI/RDPI协议实现移动Agent与SNMP代理互操作、基于移动Agent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等技术。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减轻网管站的计算负载,减少大量信息交换对带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CSCW技术和移动Agent技术的特点。将移动Agent技术与CSCW技术相结合,在对多个数据库的协同管理中,构建了一个可移动的协同代理。利用此可移动的协同代理来实现管理协作的各成员同时对不同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达到互相协作的目的。移动的特性提高了协同和数据访问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陶剑文 《微计算机应用》2006,27(3):293-293,301
MAWLMS为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四层体系结构,包括用户访问层、Web服务器层、移动代理层和持久数据层, 用户访问层:用户可通过Web访问,角色不同的用户页面显示不同,一般用户只是允许查询,而作为管理用户提供管理界面,可以实现配置代理以及监控目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斌  尹朝万 《计算机工程》2008,34(5):280-282
为解决电子商务平台在异构和分布环境下计算实体的协作和协调、快速有效的信息收集及平台的智能化等问题,提出基于移动Agent在JADE上的企业商务智能服务代理平台体系结构模型和实现方法,给出基于多移动Agent的商务服务竞标算法流程和服务实体的行为交互过程,结合实际的应用验证,表明该服务代理平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的分布性、动态性、异构性和遗留性等特点,在分析已有的WebGIS体系结构特点和移动Agent技术在分布式计算中的优点,将移动Agent应用到WebGIS中.给出基于移动Agent的WebGIS多层结构服务请求模型,并采用进程代数的方法刻画了该体系结构的动态模型.经过演算推理,证明该系统模型的有效性、可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实现了WebGIS的功能集成,构成一个跨平台的、动态的、多种空间信息的GIS系统,提高分布式GIS应用系统的效率,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移动代理在电子商务、网络管理领域有广泛的研究前景。文中鉴于严峻的移动代理安全问题,针对“多移动代理协作”这一新颖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移动代理数字签名机制,该机制基于(t,n)门限方案,通过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解析,得出了“保障安全和效率”等若干有意义的结论。此外,文章还对多移动代理的体系结构、构造环境、通信机制和作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论文将从应用角度设计机器人智能协作和导航系统。主要技术包括:利用多MobileAgent模型实现多移动机器人的智能协作;设计KQML(知识查询和操作语言)来实现移动机器人的交流;利用GSM(移动通信系统)网解决多移动机器人的通讯问题;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实现导航。该研究结果适用于广域的DAI(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和AIS(自主式智能系统)。  相似文献   

13.
多移动代理协作的多重数字签名在移动代理技术领域,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鉴于移动代理的安全问题,针对“主从代理协作”这一新兴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ElGamal密码系统和ElGamal密码系统在DSS(数字签名标准)中变换形式的多重数字签名方案,并通过一个具体的商务案例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出了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移动代理和网络性能数据采集特点的分析,提出将移动代理应用于网络性能数据采集,可以拓展可用带宽,提高网络性能管理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讨论了如何采用移动代理平台软件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基于SaaS的网络管理系统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4种SaaS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租赁单位-单实例进程"的SaaS网管系统模式。围绕此模式,研究了SaaS网管系统的架构与软件框架,对系统的代理程序I、nternet接口、应用中心3部分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数据采集、异构传输、数据隔离、个性定制的解决方案。该框架被应用于某实际网管系统软件,系统软件运行于南通大学,为南通市环保局、南通市软件工程研究所等单位提供网络管理租赁服务。实例运行结果表明,它完全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其模式、架构与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带状无线传感网为长距离带状分布,现有的数据收集算法无法很好解决其数据收集延迟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动定位移动Sink的数据收集算法DCFAN(Data Collection based on Forwarding of Agent Nodes),DCFAN构建移动Sink的同步代理节点以及存储同步代理节点的线节点序列,通过获取同步代理节点转发感知数据到Sink汇聚点。仿真结果表明,DCFAN算法能有效降低网络节点能耗以及数据收集延迟,同时提升数据收集率,适用于对数据收集延迟具有一定要求的带状无线传感网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集中式通信方式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簇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方法.通过周期性地发送识别消息,建立簇结构并形成机器人通信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管理机器人,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网络的负载.在多移动机器人团队上进行了簇结构重构和数据传输实验,结果证明该通信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簇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机器人分布式通信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簇的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周期性地发送识别信息构建多机器人簇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网络的负载;通过底层截获网卡数据包来接收信息,并采用一种链路修复机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健壮性。在MORCS-2多移动机器人团队上进行的实验表明,机器人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簇的组建和重组,该系统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冯新  夏靖波  江友谊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1):129-130,172
本文介绍了一种多协议远程信息采集代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设计方法.通过内部专有网络连接各种非标准设备,把支持不同管理协议的多个网管代理集成到一个代理中来:代理负责将内部专有网络上的信息转换为TCP/IP协议数据报发送给网络管理工作站,实现对非标设备的监视和控制;基于共用的模块化结构代理机制,通过可扩展的协议适配模块,完整地支持SNMP和HTTP协议,并为其它协议的扩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陈丽  刘彤 《物联网技术》2013,(2):52-54,58
介绍了通用物联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对包括感知层的数据采集汇接设备、网络层的多协议中间件和应用层的跨平台管理系统软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Siteview6200型C5IiotWare络数据采集汇接设备、nMedias中间件和iotWare物联网应用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