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间硝基甲苯合成间甲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了间甲酚的用途以及由间硝基甲苯制间甲酚的可行性。方法在传统的制间甲酚工艺的路线的基础上上提出了由间硝基甲苯制间甲酚的新方法。结果 由间硝基甲苯制间甲酚的总产率可达66%。结论 间硝基甲苯制间甲酚的工艺路线可行,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C-MWNT)为电催化材料制成了粉末微电极(C-MWNT-PME),采用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C-MWNT-PME对间硝基甲苯的电还原行为.实验结果表明:C-MWNT-PME对间硝基甲苯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C-MWNT-PME上间硝基甲苯的电还原反应为一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C-MWNT-PME在间硝基甲苯电还原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酸性溶液中C-MWNT-PME在间硝基甲苯电还原过程中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间甲酚催化氧化合成间羟基苯甲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甲酚直接催化氧化合成间羟基苯甲醛,比较了不同催化剂的活性和不同助催化剂的性能,同时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新制备的醋酸钴作催化剂(添加量为3.8%),溴化铵作助催化剂(添加量为2%)。用甲醇作溶剂,加入氢氧化钠,原料配比为:m(间甲酚):m(甲醇):m(氢氧化钠)=1:3~4:1~1:5,在80℃下,通氧反应10h,间甲酚转化率为80%,间羟间苯甲醛选择性为90%,未反应的间甲酚可回收使用,回收率为95%。  相似文献   

4.
以间甲酚为原料,通过异丙基化及转位重排两步反应合成了间百里酚。在异丙基化步骤中,采用异丙醇为异丙基化试验,以硫酸为催化剂,通过正交试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重排转位则在无水三氯化铝存在下根据各异丙基化中间体的热稳定性不同而得以实现,同时考察了无水三氯化铝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较可靠的工艺参数。间甲酚:异丙醇:硫酸=1:1.2:0.7,在110℃下反应1小时得异丙基化中间体,再在无水三氯化铝存在下转位重排,经精制得间百里酚,总收率约为75%,含量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间甲酚含量的可能性,在0.03 mol/LNa2CO3-0.03mol/L NaHCO3-乙醇(pH=10.68)混合底液中,间甲酚在峰电位约为-0.86 V(vs SCE)时有一灵敏的二阶导数极谱波,其波高与间甲酚在2.0×10-5mg/L~8.0×10-4mg/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7.5×10-6mg/L.浓度为1.25×10-4mg/L时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在浓度为2.0×10-5mg/L~1.0×10-4mg/L时的回收率为96.8%~101.33%.所得结果与分光光度法所测结果相符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在分析方法允许的范围内.并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选择磷酸三丁酯作为处理间甲酚生产废水的萃取剂,萃取后出水的CODCr浓度能满足后续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的进水要求。萃取液用20%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使磷酸三丁酯得到再生。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
间羟基苯甲醛合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间甲酚为主要原料,经醚化反应,间接电化学氧化反应和醚键断裂反应三步合成间羟基苯甲醛的新方法。该方法以产品收率、纯度高,辅助原料可回收循环使用,三废排放轻微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两种芬顿及UV/草酸铁/H2O2法去除间甲酚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UV/草酸铁/H2O2,UV/芬顿和暗芬顿系统中K2C2O4,H2O2,FeSO4浓度,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光照条件对间甲酚去除的影响,得出VU/草酸铁/H2O2系统比其他两种系统对间甲酚具有更高的去除率,且使去除反应进行pH范围更宽,并可缩短反应时间。同时证明,自然光照条件下UV/草酸铁/H2O2和UV/芬顿工艺对间甲酚仍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由我校吕九琢教授主持并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硫化二(叔丁基间甲酚)及其聚合物研制扩大试验项目于2005年12月22日通过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使用一定配比的乙醇和四氢呋喃作混合溶剂, 第一次培养出尿素和间甲酚的复合物单晶。晶体的熔点和密度的测定显示该晶体和尿素晶体存在明显的区别; 晶体的红外光谱显示, 复合物中尿素分子的羰基和间甲酚分子的酚羟基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香兰素的合成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香兰素合成方法的进展 .方法 根据目前合成状况 ,对香兰素的主要合成方法进行叙述和评价 .结果 愈创木酚法、木质素法是相对成熟的工艺路线 ,对甲酚法正在逐渐完善中 .结论 愈创木酚法占有很大优势 ,对甲酚法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木质素-对甲酚共聚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异辛烷\水,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木质素对甲酚共聚物,证实了反应的可行性。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木质素与对甲酚发生了聚合反应。差示扫描量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引入对甲酚改善了木质素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种全新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w正丁醇w异辛烷w水,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木质素-对甲酚共聚物,讨论了该聚合过程中酶的量浓度,活性剂的量浓度,W0:[H2O]/[CTAB],酚的质量浓度,木质素的质量浓度,醇烃体积比对相对分子量的影响。回归实验数据得到控制相对分子量大小的关联式,平均偏差为8.7%  相似文献   

14.
全互连立方体网络的路由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应用于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的结点度等于常数的递归多级分层互连网络,称为全互连立方体网络(FCCN,Fully Connected Cubic Network).FCCN具有可扩展性好、延伸性能好等优点.一个m-FCCN可以由8个(m-1)-FCCN来递归得到,FCCN网络的结点度与网络的规模大小无关,网络的直径和平均结点距离都与结点数的立方根成正比.提出了FCCN中的简单自寻路算法.并与最短路由算法进行比较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85%以上的情况下,自寻路算法可以得到最短距离;并证明了FCCN在信息局部性系统中具有比较高的并行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q阶伪随机检验逻辑和系数H技术,证明了m次密文分组链接模式伪随机上界可改进为O(q(q-1)2^-l)且该模式式的伪随机性不依赖于链接次数m。从而解决了m次密文分组链接模式伪随机上界的公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聚物增塑体系混合自由能的计算方法 .方法 利用一种新的实验数据计算方法 ,并与 Flory-Huggins公式计算高聚物混合自由能结果比较 .结果 得到了化学位与浓度的关系 ,比较了现有的几种方法与理论计算结果误差 .结论 新方法计算高聚物增塑体系混合自由能其误差最低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综述了目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产的主要方法 .方法 从溶解机理及其纺丝原理上讨论了包括铜氨法、粘胶法、 NMMO(N-甲基 -吗啉 -N-氧化物 )法及 Na OH法对生态环境和纤维性能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 天然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新工艺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季胺盐 (QASDMAEMA) 溴代乙烷 (MAEB)、溴代丁烷(MABB)、硫酸二甲酯 (MADMS)及磷酸三甲酯 (MATMP)季胺盐和苯乙烯 (St)为单体 ,采用溶液自由基共聚合方法 ,合成一类新型阳离子两亲共聚物。用元素分析确定两亲共聚物的组成 ,详细地研究了两类单体的共聚活性 ,比较Finemann Ross法和线性化 (YBR)法 ,并得出 4对共聚单体(MAEB/St、MABB/St、MADMS/St及MATMP/St)的竞聚率 ,其分别为 :rMABB=0 .4 4,rSt=0 .1 5;rMAEB=0 .66,rSt=0 .3 6;rMADMS=0 .66,rSt=0 .2 7;rMATMP=0 .3 4 ,rSt=0 .4 9。最后 ,用Price Al frey的Q e关系式研究单体的共轭性和极性因子。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法测定2 羟乙基吡啶合成液中甲醛、水、2 甲基吡啶和2 羟乙基吡啶含量的方法.定性方法为相对保留值法,定量方法为修正面积归一化法.对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用于2 羟乙基吡啶的合成研究、合成液的分离及工业化生产过程的控制分析,结果令人满意.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20.
网络函数矩阵的电路综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用(p+q)端口回转器综合网络函数矩阵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网络函数矩阵系统综合电路.首先将网络函数(传输和混合函数)矩阵方程转换成多端口阻抗函数矩阵方程,然后,将多端口阻抗函数矩阵Z(s)分解成G·Yb(s)·GT的形式,实现了Z(s)=G·Yb(s)·GT的电路综合.并且给出了求函数矩阵Yb(s)和矩阵G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