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枯草芽孢杆菌产絮凝剂的发酵条件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划线分离方法从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研究了该菌发酵条件对所产絮凝剂絮凝除浊和脱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结果表明,产絮凝剂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为8.0~8.5,摇床转速120 r·min-1,温度28~32℃,接种量为体积分数5%,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和硫酸铵的复合氮源.所产微生物絮凝剂粗品絮凝除浊的适宜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120mg·L-1,助凝剂CaCl2(10 g·L-1)用量200 mg·L-1,pH为7.5~9.0;其絮凝脱色的适宜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200 mg·L-1,CaCl2( 10g·L-1)投加量400 mg·L-1,pH 10.0;以CaCl2为助凝剂可使絮凝效率提高10%~30%.在适宜絮凝条件下,该微生物絮凝剂絮凝除浊和脱色效率分别可达99.7%和90.2%.  相似文献   

2.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到了一株絮凝剂产生菌AY11,初步鉴定为德克斯氏菌属.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该菌株产絮凝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以尿素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7.0,接种量1%,摇床转速为120 r·min-1,30℃下发酵24 h.正交实验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时AY11产絮凝剂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温度>pH>接种量>摇床转速.AY11菌株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3.
何宁  李寅  陈坚 《化工学报》2005,56(4):681-688
利用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对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CCTCC M201005分批发酵不同阶段和不同溶氧浓度下的代谢网络模型进行了计算,考察了代谢节点对絮凝剂REA-11合成的影响,并对C. glutamicum生长代谢过程中能量和还原力的产生及消耗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磷酸戊糖途径(PP)通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REA-11合成通量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菌体合成通量则随溶氧水平的增加而增加;ATP通量的增加可以促进菌体生长,而与REA-11的合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崔秀云  马全红  吴敏  倪进波 《应用化工》2007,36(11):1061-1065
采用有机絮凝剂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对克雷伯菌菌悬液进行絮凝处理。探讨了浓度、pH值、温度、助滤剂对絮凝剂絮凝及过滤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菌悬液、絮凝剂和絮体3个方面进行了絮凝形态观察。结果表明,絮凝剂浓度为0.08 g/L,pH=7,温度为37℃时絮凝效果最佳。添加助滤剂Al2(SO4)3.18H2O、CaCl2.2H2O后过滤效果有明显的提高,且絮凝颗粒增大,沉降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5.
从白酒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其絮凝活性为54.9%。利用均匀试验设计和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佳絮凝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条件:初始pH(X3)=9.1,葡萄糖质量浓度(X1)为30 g/L,尿素质量浓度(X2)为2.14 g/L;各因素与絮凝活性关系的数学模型为Y=-99.653+1.495X1+32.103X2+25.602X3-0.023X12-7.497X22-1.392X32。在最佳絮凝培养条件下,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实际絮凝活性可达73.8%。  相似文献   

6.
从筛选到的絮凝剂产生菌中构建出比单一菌群产生更高絮凝活性絮凝剂的复合菌群--HXMJ2 LA19 CYHXJ1,将其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应用于处理靛蓝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了系统pH、微生物絮凝剂用量和CaCl2溶液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微生物絮凝剂去除CODCr和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MBF的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出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并提高其絮凝率,从印染废水的生化处理池中筛选出一株絮凝剂产生菌EW-1,并对其进行了培养条件的优化,得出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发酵时间为48h,最佳初始pH值为6,最佳摇床转速为180r/min,最佳发酵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微球菌DS16产絮凝剂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响应面法对微球茵DS16发酵生产微生物絮凝荆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从影响絮凝活性的8个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显著活性效应的因素:酵母提取物、液糖、(NH4)2SO4、MnCl2.然后用响应面设计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优化分析,获得了这几个因素的最佳浓度,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g/L):液糖20、K2HPO43、NaH2PO41.8、(NH4)2SO4 4.3、酵母提取物0.9、MgSO4 0.2、CaCl2 0.1、MnCl2 0.004.利用优化的培养基进行发酵,絮凝活性提高了16.44%.  相似文献   

9.
从油田采出水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GL-6(芽孢杆菌,Bacillus sp.),通过单因素实验(碳源浓度、有机氮源浓度、初始pH值)和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确定GL-6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碳源浓度为20g·L-1、有机氮源浓度为0.5g·L-1、初始pH值为7.0的发酵条件下,菌株GL-6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对含油废水中浊度、石油类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4%、62.1%和20.0%,絮凝效果优于无机絮凝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廉价培养酱油曲霉产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味精废水培养生物絮凝剂产生菌--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的条件,比较了在三种不同培养基中该菌种发酵产生絮凝剂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培养酱油曲霉,产生絮凝剂的最大絮凝活性基本相当,最大絮凝活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为:查氏培养基、含蔗糖味精废水培养基、不含蔗糖味精废水培养基.实际废水净化实验表明:产生的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对染织厂废水处理的效果最好,CODCr、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2%、97.3%、96.2%.  相似文献   

11.
何宁  李寅  陈坚  伦世仪 《化工学报》2002,53(10):1022-1027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一株絮凝剂产生菌 ,经初步鉴定为诺卡氏菌 (Nocardiasp .) .考察了该菌株的基本生长代谢特性 ,其合成的絮凝剂约 80 %以上分泌至胞外培养基中 .利用有机溶剂沉淀结合柱层析法从Nocardiasp .CCTCCM 2 0 10 0 5的发酵液中提取到一种新型生物絮凝剂REA - 11.分析表明 ,REA - 11是一种以半乳糖醛酸为主要结构单元的酸性蛋白聚糖  相似文献   

12.
筛选获得一株高效产絮凝剂菌株WX-7,通过16s r DNA鉴定,该菌株隶属于微杆菌属。在p H为8.0、接种量1%、30℃、170 r/min条件下,添加蔗糖、玉米浆干粉,培养16~24 h生长最佳。WX-7菌株的絮凝活性主要分布于菌体,最佳助凝剂为Ca2+。在p H11条件下,向0.5%的高岭土悬液投加3 m L菌液和3 m L 1%的Ca Cl2溶液,絮凝活性最高可达98%。絮凝剂成分对热处理不敏感。WX-7菌株所产絮凝剂能有效去除印染废水的色度和COD,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1%、42%,在废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污泥中分离并筛选出一株具有高絮凝活性的菌株,为了获得纯度高、性质稳定的絮凝剂,本文对其提纯工艺和絮凝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丙酮法对发酵液进行提纯,产量可达38.4 mg/L.该菌株产生高絮凝活性的最佳絮凝条件为.pH=7.0,絮凝剂投加量为1 mL,助凝剂为1%的CaCl2溶液、投入量为1.0 mL,先将溶液快搅1 min,再慢搅3 min后,对100 mL 1 g/L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90%以上,说明该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沈晓莉  裴建云  张玉 《广州化工》2012,40(21):38-40
将从活性污泥中筛出的高效微生物絮凝菌复合培养产絮凝剂。通过单因子实验获得复合菌最适发酵条件为淀粉10 g/L,尿素0.5 g/L,KH2PO4 2 g/L,K2HPO40.5 g/L,Fe2(SO4)30.2 g/L,pH 7.0~7.2,T=28℃、160 r/min培养24 h;形成的发酵液应用于高岭土废水絮凝实验中,絮凝剂添加1%,CaCl2(5%)添加1%,慢搅15 min,静置15 min后测得的絮凝效果最佳。复合菌经发酵及絮凝条件优化后,絮凝率可达97.07%,絮凝效果与常用的PAM效果相当,且更经济。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来微生物絮凝剂发展的概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属性,结构组成,相对分子量和活性基团)和絮凝机理,并重点讨论了其物理化学性质与絮凝机理的关系,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1株絮凝活性较高且稳定的菌株,命名为C4-3,对其絮凝活性及絮凝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4-3的絮凝活性物质主要为菌体分泌物;在絮凝剂投加量为1 mL·(100mL)、1%CaCl2助凝剂投加量为1~6 mL、pH值为8.0~11.0的絮凝条件下,C4-3对1~7 g·L-1高岭土悬浊液模拟废水...  相似文献   

17.
We evaluated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by a freshwater actinobacteria whose 16S rDNA nucleotide sequence was deposited in GenBank as Streptomyces sp. Gansen (accession number HQ537129). Optimum culture conditions for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were an initial medium pH of 6.8,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f 30 °C, agitation speed of 160 rpm and an inoculum size of 2% (v/v) of cell density 1.5 × 10(8) cfu/mL. The carbon, nitrogen and cation sources for optimum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were glucose (89% flocculating activity), ammonium sulfate (76% flocculating activity) and MgCl(2). Bioflocculant pyrolysis showed three step decomposition indicative of three components while chemical analyses showed 78% carbohydrate and 22% protein (wt/wt). The mass ratio of neutral sugar, amino sugar and uronic acids was 4.6:2.4:3. FTIR spectrometry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carboxyl, hydroxyl and amino groups, typical for heteropolysaccharide. The bioflocculant showed a lattice structure as seen by SEM imaging. Its high flocculation activity suggests its suitability for industrial applicability.  相似文献   

18.
以淀粉废水为碳源培养高产絮凝剂的菌株NII4,研究培养菌投加量、温度、通气量、氮源和氮投加量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是:菌悬液投加量为3 mL、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60 r/min,淀粉发酵培养基中有机氮源脲与无机氮源硫酸铵复合使用最佳比的情况是:当总氮的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脲与硫酸铵的质量比为3∶2,此时絮凝率最高达91.58%;当总氮的质量浓度为200mg/L时,脲与硫酸铵的质量比为3∶1,此时絮凝率最高达90.88%。  相似文献   

19.
从某印染废水处理系统二级沉淀池污泥中筛选得到菌株C-6,其发酵产生的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高且稳定,对高岭土、蒙脱土、活性炭和泥浆4种悬液的絮凝率分别达95.31%、93.49%、89.89%、93.49%。经形态学鉴定,该菌种可初步确定为黑曲霉。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优化试验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酵母粉+尿素为氮源,初始p H值为7.0,接种量为2%,培养温度为35℃,以150 r/min的转速振荡培养52 h,菌株质量浓度可达4.803 g/L,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液絮凝率增至98.61%。扫描电镜显示分散的高岭土颗粒经絮凝产生的絮体大而密实,可快速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