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GT-power搭建了某高增压柴油机一维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柴油机在不同排气背压下的性能,利用计算结果配合试验,分析了排气背压高且波动范围大工况下的压气机和涡轮的匹配。研究表明:背压升高会导致柴油机性能恶化,通过增压器的合理匹配可以实现高排气背压柴油机功率的恢复,稳态工况下可以恢复至59.8%,背压波动工况可以恢复至66%;高排气背压工况应提高压气机低压比区域的效率和流量,并适当控制高压比区域的压比;涡轮喷嘴环流通面积对性能影响较大,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功率恢复,通过选择合适的涡轮,可使功率恢复提升10.9%;柴油机性能参数随排气背压波动做规律波动,但存在一定的延迟,波动的幅值与该性能参数的迟滞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STAR-CCM+软件对某轿车排气背压进行了模拟预测,获取了全速全负荷下的催化器和消声器及其管路的背压;通过发动机台架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通过优化排气结构进一步降低排气背压,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排气背压对发动机动力和经济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排气背压使发动机额定工况点功率提升约15%,并且燃油消耗率也有一定改善。研究结果对排气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增压船用柴油机低负荷降低涡轮前排气温度的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增压船用柴油机推进特性低负荷降低涡轮前排气温度的方案。通过仿真计算发现,由于受活塞和气门型线的限制,进/排气门正时优化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而进/排气旁通可大幅降低涡轮前排气温度,同时改善低负荷下的油耗。进/排气旁通系统在柴油机的试验测试表明其能够大幅降低涡轮前排气温度,最多可达120℃。  相似文献   

4.
梁辰  崔毅  邓康耀  赵同宾  周晓洁  李静芬 《柴油机》2013,35(3):16-20, 24
建立了某涡轮增压柴油机一维工作过程模型并经试验验证;用该模型研究了排气背压的升高对涡轮增压柴油机输出功率的影响,并通过增压系统的重新匹配和设计改造,探讨了两种改善发动机环境背压适应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某轻型柴油机开发蝶阀排气制动辅助系统,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不同排气背压下的发动机制动功率,根据整车参数对整车需求制动功率进行仿真计算,综合考虑各种配套车型发动机制动功率需求,确定所需排气背压。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及整车性能试验验证,确认辅助制动性能满足制动系统技术标准要求;进行500 h耐久试验,验证了整车制动可靠性,结果表明开发的辅助制动系统满足性能及可靠性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喷射背压对喷油特性影响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某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机械式燃油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AMESim软件建立系统一维计算模型,研究恒定及动态背压对喷油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喷射背压升高,循环油量呈线性趋势下降;喷油持续期呈抛物线趋势上升。将柴油机台架试验测得的燃油喷射段缸压曲线作为计算边界输入,得到计算循环油量。相比3.0 MPa恒定背压时,循环油量下降了4.9%;喷油持续期延长3.1 °CA。针对该套燃油喷射系统的试验表明:恒定背压设定值由从6.0 MPa升高至10.0 MPa时, 推进25%负荷时主要喷射性能参数对喷射背压变化的敏感性要比推进100%负荷更强。100%负荷,背压为6.0~9.0 MPa时,循环油量变化不大;背压为10.0 MPa时,循环油量下降7.0 mg。而25%负荷时,背压为7.0~10.0 MPa时,背压每上升1.0 MPa,循环油量约下降6.0~8.0 mg。  相似文献   

7.
直线发动机换气系统关键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直线起动发电一体机(ISG)/发动机系统中的二冲程直线发动机,搭建了GT-Power一维简化模型,并对其换气系统关键结构参数包括扫气比时面值、排气比时面值和扫气箱容积进行仿真优化研究,从而改善换气品质,提高直线发动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参数优化后的直线发动机扫气效率为88.15%,提高了1.58%;捕获率为59.38%,提高了28.81%;动力性和经济性也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活塞热负荷主要来源于缸内高温燃气的传热,某型船用柴油机排气背压由原型机2.5 kPa升高到10 kPa后,其涡轮膨胀比降低,从而导致压气机空气流量下降,进而影响到缸内燃烧状况及燃气温度,本文主要研究柴油机背压提高后,活塞在热负荷和机械负荷作用下应力场和疲劳分布,首先以试验结果校正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排气背压提...  相似文献   

9.
针对波动高背压环境下的柴油机性能异化问题开展背压对柴油机性能影响规律研究,构建波动高背压环境的船用柴油机性能预测模型,并基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标定。基于该模型研究在不同背压环境下柴油机性能与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背压显著影响柴油机输出功率,在背压为165 kPa时降幅高达69%,且排温快速达到限制值;在背压波动工况下,柴油机性能及运行参数呈现出围绕准稳态性能的迟滞环特征,该非定常迟滞效应在波动周期及背压时均值降低时均明显强化。柴油机配气系统内流体的气动惯性及涡前能量对背压的敏感度差异是造成在背压波动工况下柴油机性能迟滞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WOT工况下不同的排气背压对GDI发动机泵气损失、扭矩以及油耗率的影响,理论分析了排气背压对泵气损失的影响,主要通过分析背压对残余废气系数以及充量系数的影响,来研究其对泵气损失的影响。利用boost软件建立一维仿真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获得发动机性能曲线,验证模拟与试验的匹配性,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台架试验基本相符:随着排气背压的增大,泵气损失与油耗率均增加;在1000~1500 r/min范围内,排气背压对扭矩基本无影响,在1500~5500 r/min,扭矩随着背压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渭河横贯关中腹地,风力资源丰富,风能是一种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渭河堤防全线贯通,为开发利用河道风力优势提供了方便。发挥渭河流域河道堤防潜能,建立风力发电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可提升河道的经济能效,美化沿岸环境,促进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凝汽器有缺陷对循环水系统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力系统变工况为基础建立了凝汽器真空的变化对机组运行经济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凝汽器存在缺陷对开式循环水系统优化结果的影响。对具有两台循环水泵的300MW凝汽机组计算表明,凝汽器存在缺陷导致其传热系数降低时,双泵运行比单泵运行更经济的临界负荷也随之降低。这一结论对指导循环水系统的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煤层气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需要不同类型的钻井开发煤阶、含气量、含水量等关键参数相异的煤层,以实现煤层气产能最大化。作为一个新的钻井类型,研究"U"型井适合钻探的煤层类型对于提高其产能,实现中国煤层气产业化至关重要。为此,选取沁水、鄂尔多斯盆地等中、高煤阶盆地,根据其地质资料及煤层气生产资料,从煤阶、煤层厚度、煤割理与钻进方向关系、含水量、煤层倾角等方面阐述了"U"型井钻井适应性,认为低煤阶煤层因硬度、密度低,采用"U"型井钻探容易引起坍塌;"U"型井采用两井连通、地质导向、远距离穿针等新技术,而厚煤层在有效使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更容易实现在煤层中钻进;"U"型井具有水平井和直井两个井口,可以更有效排出高含水煤层中的承压水,同时也可利用煤层坡度,将直井设置在煤层下倾方向,利用重力排水采气;"U"型井中的水平井具有方向性,垂直于面割理方向钻进可以获得较大产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U"型井可以有效开发割理发育、具一定倾角、高含水的中高煤阶厚储层。该研究成果为"U"型井高效开采煤层气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受工作环境的影响,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到压气机内部,这些杂质冲击压气机部件表面造成壁面粗糙度增加,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损伤,严重影响压气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分析粗糙度造成压气机性能衰退的气动原因,首先需要研究粗糙度对叶栅性能的影响。选择某双弧形压气机叶栅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使用一种多控制点叶型型线变化的方法模拟二维粗糙叶片表面,从而实现粗糙叶片的物理模型体现。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避开了传统的、经验式的壁面函数方程,提高了数值模拟对于粗糙表面的计算精度。研究了不同粗糙度以及不同粗糙位置条件下叶栅各方面的损失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叶栅表面完全粗糙时,尾迹损失值较光滑叶栅升高33%;叶背前缘20%位置的粗糙度对叶栅性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可再生能源电厂并网对地区电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发电、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并网将改变地区原有的电力系统的特性.文章从地区电网的动态稳定性、供电可靠性、调度运行、网供负荷预测、电能质量等方面就可再生能源电厂并网对地区电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消除不利影响,实现电网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technical note, the electrolysis of a synthetic alkaline electrolyte wa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varying between 10°C and 80°C 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at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of the electrolyte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f hydrogen was higher. However, the rise in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was not significant at higher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17.
针对涡轮增压器压气机的叶顶间隙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探究其对压气机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均匀叶顶间隙下,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压气机的效率随之降低;在恒定转速下,随着压气机稳定流量的增加,叶顶间隙变化引起的效率衰减量逐渐增加;在恒定流量下,随着压气机转速的增加,叶顶间隙的变化引起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小;在变叶顶间隙下,叶轮出口叶顶间隙的减小可以使压气机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Ab initio calc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dissociation, and diffusion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hydrogen on the Fe-doped ZrCo (110) surf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H2 on doped surface seems thermodynamically more stable with more negative adsorption energy than that on the pure surface, and the dissociation energy of H2 on doped surface is much bigger therefor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pure system, there are fewer adsorption sites for spontaneous dissociation. After dissociation, the higher hydrogen adsorption strength sites would promote the H atom diffusion towards them where they can permeate into the bulk further. Furthermore, the ZrCo (110) surface possesses much higher hydrogen permeability and lower hydrogen diffusivity than its corresponding ZrCo bulk. Moreover, further comparison of the present results to analogous calculations for pure surface reveals that the Fe dopant facilitates the H2 molecule dissociation. Unfortunately, this does not improve the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ZrCo alloy due to the H atom diffusion on the surface and into bulk are prevented with higher reaction energetic barriers by doping Fe. Consequently, ZrCo (110) surface modified with Fe atoms should not be preferred as a result of its terrible hydrogen permeability. A clear and deep comprehending of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Fe dopant on the hydrogen storage of ZrCo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rface adsorption of hydrogen are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20.
超声波对钙钛矿型催化剂LaNiO3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普通共沉淀法制备的LaNiO3复合氧化物进行超声波处理,以NO、CO的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考察超声波处理对LaNIO3复合氧化物催化活性的影响。采用TEM、SEM、BET和XPS等表征手段研究超声波处理对LaNiO3复合氧化物粒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和表面组成的影响,揭示超声波处理提高LaNiO3复合氧化物催化活性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波辐射可以使LaNiO3复合氧化物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加、表面晶格氧缺位和表面吸附氧增加,使LaNiO3催化NO分解和CO氧化反应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