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圆点状展布,并影响上覆地层的发育,形成3类正断层。泥底辟主要经历了中渐新世之前的初始沉积-微弱活动期、晚渐新世-中新世的强烈隆升活动期以及上新世至今的微弱活动-整体埋藏期等3个形成演化阶段。泥底辟的发育除受到重力滑动作用及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盆地东南部大西洋转换断层及泥下基底断裂的影响。对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泥底辟对圈闭、储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该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主要成果及其主要地质资料,研究其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和油气富集规律。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包括裂谷期和漂移期两个演化阶段,盆地形成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裂解和南大西洋、赤道大西洋张开有关。始新世以来长期海退形成了现今的尼日尔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阿卡塔组、阿格巴达组和贝宁组3个岩性地层单元。三角洲前积推进过程中,在大陆边缘重力作用下,自北向南形成了尼日尔三角洲伸展构造区、底辟构造区和逆冲推覆构造区。深水区的大型底辟逆冲构造圈闭和陆地-浅海伸展构造区的深层大型断块圈闭、断鼻构造圈闭、构造翼部大型的岩性圈闭是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今后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地区。图4表1参43  相似文献   

3.
大西洋两岸深水区是当前热门的油气勘探领域,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为盐岩相关构造,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未沉积盐岩,发育泥底辟和泥火山等泥相关构造。为理清深水挤压构造区油气成藏规律,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原油物性等资料,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法,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入手,开展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研究表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晚白垩世至今始终处于深海—半深海沉积环境,主力烃源岩为上白垩统—古新统海相烃源岩,于晚中新世进入生排烃高峰,随着尼日尔三角洲不断向海进积,中—下中新统以朵叶沉积为主,上中新统以水道复合体沉积为主,断层和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深水区"树形"近源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汇烃面积是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深水区北部泥底辟构造区成藏条件好,未钻探的构造圈闭数量多,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里奥-德雷(Rio del Rey)盆地位于喀麦隆境内、尼日尔三角洲(Niger Delta)东北缘,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有3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历史。古新世以来发生的长期海退和三角洲沉积作用,形成了现今的里奥-德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主要发育3个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分别为阿卡塔(Akata)组、阿格巴达(Agbada)组和贝宁(Benin)组。在三角洲进积推进过程中,由于大陆边缘的重力作用和三角洲泥岩的塑性推覆作用,由陆向海、自北向南形成了3个构造区,即伸展构造区、泥岩底辟构造区和逆冲推覆构造区。其中,在泥岩底辟构造区形成了许多与泥岩底辟或泥岩脊相关的辟顶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或辟边岩性遮挡圈闭,现今已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主要与这些圈闭有关。同时,泥岩底辟的活动也形成了储集和运移方面的优势条件,促使油气在泥岩底辟构造区富集高产。因此,未来泥岩底辟构造区以及与泥岩底辟相关的圈闭仍然是里奥-德雷盆地进一步寻找勘探潜力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5.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天然气探区之一,具有超高温及异常高压的独特地质条件,中央坳陷形成了众多巨型泥底辟构造,根据对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精细研究泥底辟构造分布区的地层结构,分析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泥底辟构造发育具有不同期、不同步及纵向叠置等特点,泥底辟活动具有多源、多幕的特征,而多期幕式活动直接导致了油气的的多期幕式充注。  相似文献   

6.
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存在多个泥底辟和泥火山,在地震剖面上形成反射模糊区,泥火山对油气田储集层具有破坏作用。应用地震综合解释、海底地形图、时间切片和相干体切片等技术,总结了尼日尔三角洲泥底辟和泥火山的地震反射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为油田的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重力和离心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介绍泥底辟成因机制的最新模拟实验结果.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形成和演化的热动力模式、离心力模式和重力模式.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成因机制的模拟实验(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重力和离心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介绍泥底辟成因机制的最新模拟实验结果。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形成和演化的热动力模式、离心力模式和重力模式。  相似文献   

9.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受南大西洋的张裂和持续的漂移作用的控制,具有相同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但是,由于南大西洋裂开的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两侧盆地的发育及含油气性又存在着差异。南美东岸油气主要集中于大坎普斯盆地,为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盆地发育阶段完整,包括前裂谷、裂谷、过渡和漂移4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发育盐下和盐上含油气系统。而西非油气主要集中于下刚果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下刚果盆地虽总体上与前者相似,但各成藏要素的发育与其差异仍然明显;并且,各演化阶段由南向北缩减,至西非中部尼日尔三角洲仅发育裂谷和漂移阶段,且以古近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为主。通过着重探讨南大西洋两岸重点富油气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比分析了各重点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战略选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非海岸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非海岸主要含油气盆地是典型的大陆裂谷和被动陆缘盆地的叠合盆地,具有相同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但是,由于南、北两段板块演化的过程不同,导致了盆地形成发育时期、构造演化特征、沉积充填特征的较大差异,形成了南、北两段油气地质条件、成藏特征、油气富集程度的极大差异。西非北段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北大西洋的裂开和非洲与北美板块的分离有关,同时也受北非构造演化的控制,盆地演化早期分异强烈,没有形成统一的沉积中心,晚期进入整体坳陷阶段,受阿特拉斯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形高差大,沉积厚度向海上快速增厚。而中段和南段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南大西洋的形成和非洲与南美洲板块的分离有关,盆地演化早期形成了统一的盆地,具有相似的沉积序列和地层发育特征,其沉积中心位于中部的加蓬和下刚果盆地,第三纪进入盆地的分异期,沿西非海岸发育一系列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北向南规模逐步减小,有尼日尔三角洲和刚果扇盆地等。通过重点探讨西非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比分析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为中石化海外在西非战略选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渤海地区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地区的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盐底辟外部形态变化较大,周缘伴生构造包括盐边凹陷、龟背构造和丰富的正断层等,盐底辟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重力滑动作用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作用控制;泥底辟形态变化较小,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和反转作用控制。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都是渤海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地震资料表明各盆地中均发育有反射成像模糊的声浑浊体,但这些模糊体地质类型不一,对油气成藏影响迥异。为弄清该区声浑浊体的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震资料上模糊带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各类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地震相类比分析,并对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触发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主要由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岩浆底辟、火山、潜山、礁、浅层气等地质现象所引起,这些模糊体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宽泛的赋存特征,底侵作用形成的异常体在盆地中央的沉积中心附近其单体发育规模大,往盆缘方向强度变小;结合钻孔资料分析,泥底辟、气烟囱是有利的油气渗漏系统,是油气运移活跃的有力指示,可作为有利油气富集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底辟多为受断层影响的次生底辟,而尼日尔Termit盆地早期断层不发育,同生底辟现象明显。通过实验模拟证实研究区泥岩底辟形成机理为:区域应力场压性分量为主动力,挤压塑性层上拱,再辅以不均匀负荷两侧挤压造成。根据受力类型及所处构造位置,将研究区底辟分为坡折—挤压型、低凸—引张差异负荷型和凹陷—差异负荷型。泥岩底辟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为:①欠压实高压泥岩具有生烃潜力,在达到生烃门限后,可以生烃;②底辟上拱改善了油气垂向运移能力,产生的微裂缝利于高压流体排出;③泥岩底辟形成的圈闭主要为辟顶背斜和辟边岩性遮挡圈闭;④坡折带的中斜坡临近生烃凹陷,砂体条件优越,该部位底辟形成的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勘探实例表明:在底辟活动程度最强的东部坡折带,靠近Moul凹陷一侧的下组合探井,试油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地震资料表明各盆地中均发育有反射成像模糊的声浑浊体,但这些模糊体地质类型不一,对油气成藏影响迥异。为弄清该区声浑浊体的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震资料上模糊带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各类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地震相类比分析,并对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触发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主要由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岩浆底辟、火山、潜山、礁、浅层气等地质现象所引起,这些模糊体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宽泛的赋存特征,底侵作用形成的异常体在盆地中央的沉积中心附近其单体发育规模大,往盆缘方向强度变小;结合钻孔资料分析,泥底辟、气烟囱是有利的油气渗漏系统,是油气运移活跃的有力指示,可作为有利油气富集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逆冲构造区海底扇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深水油气勘探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复杂的海底扇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了逆冲相关地貌对海底扇宏观分布的影响,但对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海底扇分布及空间演化规律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文章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综合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陆坡逆冲构造区的海底扇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上中新统—第四系)可依据地层超覆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在其内部共识别出了块体搬运沉积、水道沉积及朵叶沉积3类海底扇沉积单元。垂向上,海底扇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海退域;而在平面上,受控于不同逆冲活动阶段的差异古地貌特征,海底扇可表现出复杂的分布演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海底扇的沉积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①均衡陆坡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未开始活动,陆坡地貌相对平缓,其对海底扇的限制性较弱,此时海底扇体系主要由高弯度条带状水道组成,发育于研究区中部;②逆冲断层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向深水区强烈挤压,在其上盘处形成微盆地,阻止了重力流的搬运,形成大型连片状的复合朵叶;③泥底辟阶段,该阶段逆冲断层活动减弱,并在核部伴随有向上的泥底辟作用,此时在研究区中部发育泥底辟背斜,而在其东西两侧发育顺陆坡倾向的微盆地,大量的重力流沉积物沿这些纵向微盆地沉积过路,形成东西分异的海底扇水道-朵叶复合体;④沉积填平补齐阶段,该阶段逆冲活动基本停止,陆坡地貌逐渐趋于均衡,此时研究区内均匀发育低弯度条带状的水道沉积。  相似文献   

16.
北加蓬次盆属于裂谷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叠加的复合型盆地,发育大量盐构造。通过分析研究区盐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分布形态,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Ezanga组沉积有巨厚的岩盐层,发育了龟背状构造、楔形底辟、大型底辟等盐构造,并且不同的盐构造类型具有不同的形成应力环境;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与盐构造有关的盐上背斜及浊积体在泥岩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控制了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7.
西非海岸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非海岸盆地群是典型的裂谷和被动陆缘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前裂谷阶段、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发育盐下裂谷期湖相泥岩和盐上海相页岩2套主力优质烃源岩,油气主要富集在第三系广泛发育的滚动背斜和盐岩相关构造圈闭内的三角洲、水下扇碎屑岩储层中。西非海岸盆地中段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部分第三系成藏组合,下刚果盆地深水—超深水区盐相关构造是西非未来最有勘探潜力的地区,西非南北2段低勘探程度地区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成因机制的模拟实验(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主要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包括热传导和热对流作用。热动力作用是主驱动力,沉积物差异重力和水平应力作用是次驱动。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实质上是沉积在盆地中、底部的巨厚泥岩层,在经基底传导到上覆沉积层的深部高温场作用下,转变为泥岩高塑性粘流体的热流动、热聚集、热膨胀、热升压、热扩张和热刺穿的物理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烟囱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正龙  张为民  肖毓祥 《石油学报》2006,27(1):34-36,41
在异常高压发育、有流体活动及发生沸腾作用的地层内,易形成烟囱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超压一般出现在明月峰组下部地层,部分井的泥岩超压带开始发育于灵峰组.古新世和始新世地温梯度高,是大量生烃和热流体形成时期,也是烟囱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根据其成因,将烟囱构造分为有机、无机和混合3种类型,有机成因和混合成因是台北坳陷烟囱构造主要发育类型.有机成因又分为泥底辟型和层间侧向疏导型;混合成因有热液底辟型和热液断涌型.烟囱构造的发育可以引起幕式排烃和改善储层物性,不仅有利于烃类的运移,也有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压力过渡带和正常压力区的目的层是油气富集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对东非阿尔伯特盆地(Lake Albert Basin)的形成演化及构造-沉积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条件。盆地主要受东非裂谷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两侧以深大断裂为界、狭长(半)地堑的构造格局。沉积地层以新近系碎屑岩为主,岩性多为泥岩、砂岩和砾岩。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上部富有机质页岩,中新统-上新统河流相、(扇)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与细粒湖相泥岩在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匹配。盆地发育大量断块、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盆地成藏模式为"凹陷供烃、侧向与垂向复合运移、下生上储",生储盖匹配良好控制垂向上形成多套成藏组合,优质砂体与垂向断层控制油气有效运移,断层控制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