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介绍了建构的概念和要素,分析了木材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特性及现状,并阐述了传统木结构在建筑中的连接方式与创新技术,指出木材对于现代建筑的建构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构是建筑诗意的表达,即对于建筑本身结构与材料的合理而真实的表达,而表皮是人们对建筑外观最直接的观察对象,在表皮欺骗与结构欺骗横行的大背景下对建筑的建构性表达需要对于建筑真实性与艺术美学的综合权衡。当代的建筑师们正在尝试建筑结构艺术化的道路,主流思想认为这种建构的方式是一种展现建筑本体美感的艺术形式,但是很多不合理的创作让这个课题陷入了一些消极的境地。文章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一些建筑思潮的融入,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地探讨建筑结构艺术化的建构性道路。  相似文献   

3.
空间的可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设计界对空间理解的表面化、庸俗化个人化和艰深晦涩等倾向,本文介绍一种较为理性和实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可见性分析。在阐释了可见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后,从“可见”和“所见”的概念比较阐述了可见性分析的意义,并对可见性分析的层次进行了界定和划分,然后以苏州留园和三座住宅的分析为例,介绍了视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概况,最后简要讨论了可见性分析与空间句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邢同和  申浩 《新建筑》2010,(6):80-83
伴随表皮概念的引入,肌理化成为当代建筑表皮建构的一个重要趋向。从辨析建筑表皮肌理化建构的概念入手,全面阐释其本质、特征、类型、建构方式、产生背景和构思来源,从更为宽广的视域探讨其在设计中的整体控制,以求对建筑表皮的创新建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建构文化和现代建筑装饰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新认知了建构语境下的建筑装饰的概念,明晰了建筑装饰的概念辩证是建构理论的中心问题,而建构语境下的建筑装饰是融于建筑建造逻辑的一类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在西方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画意美学——之中考察王澍建筑与世界现代建筑的关联.正如其先驱者乌维达尔·普莱斯所认为,画意概念不同于崇高,也不同于美丽以王澍为代表的一批“文”建筑师所追求的画意也有别于象征权威与尊严的崇高和表现金钱与财富的美丽.而对于中国建筑,画意话语不仅可以帮助重新认识中国现代建筑师们对这一问题的长期探寻,也有助于重新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建筑的画意传统.王澍的建筑在新粗野主义建筑所强调的“意象”概念之中加入地域和文化的象征性,促使人们反思近年代以来被建构思想视为对立的种种建筑属性——如物品性与符号性等——共客并存的可能,从而恢复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所主张的表意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建构性与范导性之划分表明:对于理念X,"X存在"并非"X有意义"的必要条件;X之意义是启迪实践,而非断言事实。在自然科学中,整体自然观与目的论都是范导性的理念,它们激励着人们在经验研究中提出假说和实验,具体地为自然寻求统一和完整的解释。在道德实践中,理念激励着人们去遵循道德法则,就好像理念存在似的。在形而上学中,在建构性与范导性之间的混淆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先验幻相。在超验领域,理性之建构性原则失败了,但是范导性的原则继续承担着表象之根基(作为物自身)与实践之指引(作为理想)的双重作用。可以说,在康德的建构性—范导性之划分里留存着一种现代的希望:理性是不死的。  相似文献   

8.
"建构学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怒 《时代建筑》2004,(6):83-85
文章从四个方面解读了席沃扎博士的论文“建构学的哲学”: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相关著述;建构学的兴起;德国建筑理论中的“建构学”;从建筑的“现代性”来分析现代建筑时期的建构学、当代建构学和作者提出的“镜头景观”。  相似文献   

9.
当其建成,建筑必然"可见"且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与行动相关者往往非视觉可见,而是以其他方式"可辨".通过简要考察机器的异化,及其与有机体在概念上的同源、分叉、嬗变,探讨技术形态之变更对建筑"可见"性的影响.进而以二者同机能的类比为起点,从建造、环境、居用等方面对建筑之行动展开分析,指出当这些行动因设计而"可辨",建筑将不再孤立,而是被嵌入与环境的多重关联;也正是这种可辨的与世界的缠绕,持久地贡献于建筑之意义的生发与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乐志 《中国园林》2010,26(1):97-100
介绍了GIS视觉分析中的新工具——色谱图及其特征和用途,并以其为研究工具,结合网师园这一案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视觉特点,如园林的视觉焦点分布规律、边界改变对于园林可见性的影响等;分析了古典园林的视觉分布规律和可见性之间的关联;总结了可见性对于园林布局的步骤、设计手法及效果等的影响;并且对古典园林的基本单元——庭院理景的类型进行了基于可见性的分析和归类。最后归纳了视觉色谱图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使用局限,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白"不仅是一种色彩,它在日本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该文通过对日本"白"文化的探究,分别从颜色、空间、时间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当代建筑作品中有关"白"的设计思想,从而了解日本当代建筑艺术中关于"白"的日本特色形成之由来。"白"之于日本当代建筑,是传统审美理念的提炼升华,也是其本土文化在当代建筑上的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12.
吴小钦 《福建建筑》2014,(12):32-34
建筑艺术之美是基于一定的创造规律及形式美法则而通过恰当得体的方法产生的。研究形式美法则,探寻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是建筑艺术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梳理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风格嬗变过程,旨在为建筑艺术形式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及设计借鉴。文章篇末也对当代审美价值的变迁及科学观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4)
Wester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t is a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and art, change in human concep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t, presents us a new look. Evolvement of concept is the core force that pushes forward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as concept always influenc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reate a new dimension. Both architects and artists try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using the individualized work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value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tistic creation.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代建筑创作是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建筑美处于技术美、艺术美两集合相重叠的区域,它是建筑物的外在形态、内部空间及其给人以愉快感受的因素。本文通过剖析建筑美的概念、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探讨了现代建筑技术的特征以及表现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释了现代建筑创作中技术与艺术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观念和视觉语言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还原"和抽象艺术对建筑的影响所存在的两条路线。以期帮助学生从抽象艺术的角度展开对建筑的理解,对学生将艺术观念作为建筑创作源泉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6.
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飞速发展是西方现当代建筑与艺术得以纷繁复杂变化的客观基础,社会形态的变化同样改变着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观念,建筑师与艺术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推动着自身观念的演变并将其转换成具体的实践,从这种意义来说,西方现当代建筑和艺术是一种观念的建筑和观念的艺术。作为观念的艺术与作为观念的建筑始终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呈现出崭新的局面。本文通过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下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同构到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理性观念支配下的文化破碎再到20世纪50年代后文化研究的崭新回归从艺术和建筑两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了观念的推演是艺术和建筑不断发展的核心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传统民居特质及其现代发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是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区域,文章在总结该区域传统民居天然的建筑材料、简明的构造特征、民族化的装饰艺术、生态的建筑技术等建筑特质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东南亚传统民居特质的现代发展与运用。指出当代建筑师们应当在运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吸收当地传统建筑的建构智慧,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活条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的新建筑形式来,这也是乡土建筑现代化与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永恒之道。  相似文献   

18.
孙清军  宋晓丽 《华中建筑》2007,25(1):117-122
该文针对建筑创作中片面地强调技术,忽视艺术而带来人文思想的缺失问题,倡导建筑创作从当代艺术中汲取营养,并以观念艺术带来的创作理念的变革,创作形式的丰富和创新精神的促进为例,分析了当代艺术对建筑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翔宁 《新建筑》2014,(1):54-59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由袁烽于2003年成立.展览从建筑设计方法入手,总结概括了袁烽及其团队这十年的创作历程.“算法几何”、“数字建构”、“性能美学”和”互动建筑”构成了“自主建构”展览的四大板块,也是理解其作品的重要线索.研究、教学和实践三者的并行而产生的“半自主”状态.精准地描绘出创盟十年的创作状态.数字设计作为指导其创作的方法.与其实际建造和地域特征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结合传统、兼顾低技的数字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20.
熊倬锐 《中外建筑》2014,(11):64-65
隈研吾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建筑师,他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本文试图从隈研吾的时代背景、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他对材料语言的理解着手去展开对隈研吾"消解建筑"的研究,通过对隈研吾的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的解读中去探寻隈研吾的"消解建筑"思想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