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与"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实际上是不同门类艺术的审美意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而西方和中国古代众多学者却大多认同"诗画同质"的说法。不同于以往单一的"诗画同质"、"诗画差异"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既肯定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相通相似之处,又未简单的将二者混为一谈。不论是"诗中有画"还是"画中有诗",都是审美主体的联想或者再现,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唤醒大脑存留的不同程度的记忆使其产生更深远的联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对英汉意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多重适用性。首先简短地提出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接着从意象编码的方式,意象认知模式的特性及其影响意象差异因素的三个维度对英汉意象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和评析;最后指出比较英汉意象差异性有助于了解这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文化语言学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采用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屈原的《九歌》和济慈的"六颂"中的植物意象,发现两位诗人都想借助植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其作品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而使用不同的植物作为意象又反映了两位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在宗教文化、审美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履"字在唐诗和唐传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受传统文化和仪礼风俗的影响,"履"字在唐代主要象征了婚姻和女性,又由此而引申出友谊和清修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语料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死亡隐喻概念系统且其表现为阶梯式层级结构。对两者基本源域范畴的次范畴化及具体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死亡隐喻系统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基于"结束"、"特征"等基本范畴的英汉死亡隐喻的生成认知机制与文化意象的选择上;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基本范畴、次范畴以及具体表达和文化意象的选择及隐喻体系特点等四个不同的梯级层次。另外,基于认知性体验和文化体验,在简要分析相似性成因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环境、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死亡隐喻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纳兰笔下的月意象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寄托相思离愁;悼念亡妻;抒写襟怀;表现征人思妇的愁苦。其词自然意象占很大比重,月意象更是频频出现,但他甚少用"满月"、"皓月",而是偏爱"残月"、"孤月"、"冷月"等意象,并将月意象与色调清冷,意蕴凄苦的其他意象进行组合,因而词作笼罩着一层暗淡的色彩,蕴含着悲凉、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履"字在唐诗和唐传奇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受传统文化和仪礼风俗的影响,"履"字在唐代主要象征了婚姻和女性,又由此而引申出友谊和清修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月"所构成的诗词意象,以其丰富的内涵与《红楼梦》的意境紧密相连。本文从小说诗词中月意象的总体状貌入手,了解唐诗宋词"月"对小说诗词"月"意象的浸染,探究"月"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个角度更透彻地挖掘"月"在《红楼梦》中的表现方式和小说作者的运用目的。探讨《红楼梦》诗词中月意象的独特文化内蕴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11.
继"人间天堂""东方水城"等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之后,苏州提出围绕"苏式生活"进一步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的发展战略。文章根据有关苏州的旅游博客原创内容数据,采用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对"苏式生活"旅游体验以及苏州旅游意象内涵予以探讨,提出结合明代和民国历史文化特色、挖掘苏式生活体验内涵,创新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江南核心意象空间,以及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设施、打造苏式生活服务体系等苏州城市旅游意象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我们应从习语、称呼语、宗教信仰与词汇等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它们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博 《饰》2013,(1):24-28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方人使用"中国元素"、崇尚"中国风",本质上都是"东方主义"使然,目的在于表达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时代关注。从东方主义出发,许多作品尽管在设计上有所创造,但方法仍旧是西方的。毛泽东时代对"民族风格"的提倡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却比"中国元素"这样的提法高明。本文认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创新有赖于超越"中国元素"这个思维水平,创作者要形成系统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同时,必须建立现代的文化产业和建康的创新机制。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整合、创新系统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化元素的拼盘。  相似文献   

14.
"北京烤鸭"的焖炉炙烤烹饪技艺与汉代"貊炙"之间有着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当今以北京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是华夏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晶,是一个富有民族历史文化蕴涵的餐饮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逃离》中"Flora"和卡拉的意象图式在"图形—背景"不断更迭的过程中,被不断切断、重续,造成了两种意象图式的交织叠加、互为映射。并以此构造了精巧的叙事结构,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在意象片断的重组与再续过程中,Flora的形象被不断重塑,其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层次多重的意象原型,并推动了各角色意象图式的动态构建。  相似文献   

16.
传统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山水画,传统山水画作为其人文化的载体,却从宇宙意蕴、空间意象、艺术精神等方面深深浸润并印拓于古典园林之中,对传统古典园林的形成和造园活动发展有着极强的启迪性。文章基于山水画绘画理念的分析,系统探析了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塑造的种种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4个方面对"桃花岛"加以阐释:桃花人面——美丽、青春的桃花岛主黄蓉;桃木驱邪与桃花岛的纯洁美好;桃花岛是自由逍遥的仙境;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对比研究。对桃花岛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有利于对金庸本人和其作品更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作为一种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的丝织工艺品,龙和云这两种传统文化的形象是南京云锦服饰的典型装饰图案。南京云锦中云和龙图案体现了"王权神授"、"意象造型"、"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哲学思想,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在云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择取《敦煌变文》中表“举擎”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20.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最本质的标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血脉一般的精神信仰,它构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当今时代,中华传统"和文化"对于解决人我、人人、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协调与冲突都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