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烷基酚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C18固定相萃取法可从原油中检测出C0-C3-酚类。原油中仅有微量的酚类化合物,海相原油中酚类化合物的丰度高于陆相原油,可能指示原始有机质类型较好原油中酚类化合物的丰度偏高。发现陆相、海相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酚类化合物总体分布相似,具有相同的化合物种类与峰群分布;但相对分布有一定的差异,陆相原油相对富集长链取代酚(乙基、丙基酚)与多甲基取代酚(三甲基酚),可能体现原始母源的结构差异。烷基酚类化合物可显示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类似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控制酚类化合物分布的因素不完全等同于含氮化合物。除了母源、油气运移因素外,原油中烷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还可能与成熟度、油-水-岩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原油和源岩中咔唑、酚类和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为油气运移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工具.烷基咔唑浓度、屏蔽和半屏蔽异构体-暴露异构体比值和苯并咔唑比值是很好的运移指标,但源岩有机质输入、沉积环境、热成熟度、初次和二次运移及生物降解作用都可能对这些化合物分布产生影响.不同沉积环境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分布差异很大,咔唑类化合物运移参数在成熟度较低时随成熟度增加而增加,在成熟度较高时随成熟度增加而降低,限制了其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的适用性.烷基酚浓度可以指示油气运移方向,但同样受相和沉积环境、成熟度和生物降解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源石油的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参数(如4-/1-MDBT,2,4-/1,4-DMDBT和4,6-/1,4-DMDBT)可应用于不同成熟度的原油、生物降解原油和同源石油两期充注的混合油的油气运移示踪,是很好的油气运移评价工具.断陷盆地生成的油气成熟度差异大,相和沉积环境变化快,因此利用分子地球化学指标进行油气运移示踪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环烷基原油资源的国内外分布情况、我国环烷基原油的性质特点,对比了环烷基原油与石蜡基原油的性质及应用情况;介绍了全球环烷基基础油的生产情况,对未来国内外环烷基基础油的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辽河双南油田原油中性氮化合物的分布与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氮化合物定量分离分析技术,研究了双南油田原油中中性氮化合物的分布、组成与浓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原油中烷基咔唑系列呈现富和贫C-1位烷基取代2种模式,这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中烷基咔唑系列较好的可比性。依据原油甾萜烷成熟度参数、含氮化合物浓度和运移参数的变化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清水凹陷是双南油田的主要油源区。油气的运移方向是从双201井向双110-1井和双202井推进。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群5井和曲1井原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来自母源,其组成特征反映了母质主要为菌藻类.群5井和曲1井原油含有丰富的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脂肪酸和烷基环己烷系列分布特征,在群5井和曲1井原油中差别显著,反映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源.结合原油的碳同位素、长链三环萜烷、藿烷和甾烷组成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群5井原油可能来自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生油岩,而曲1井原油可能来自石炭系海相泥岩生油岩.   相似文献   

6.
采用逐步增加洗脱液极性的方法对原油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分离、富集,从而使原油中的菲及甲基菲等化合物达到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条件,并应用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技术对吐哈盆地原油中烷基綦和烷基菲等系列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煤系地层的烷基萘、烷基匪的δ ^(13)C值主要分布在-20‰-28‰,相对于海相来源的明显富集^(13)C,可作为探讨有机质来源以及原油对比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性含氮化合物在酒西盆地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石油在运移过程中,最可能与岩石中的矿物和水发生相互作用的成分是具有官能团的、能与强酸、强碱或氢键相互作用的那些化合物,如酚类、咔唑类。咔唑属于中性氮吡咯类化合物,目前国内实验室能分析出来的吡咯类化合物主要有咔唑类与苯并咔唑类。石油中这些吡咯类化合物成分的变化,可以比常规参数更好地指明石油运移的方向。酒西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历史最长的盆地之一,基本地质特征相当清楚,地质学研究指出盆地南部老君庙背斜带分布的油田油源来自青南凹陷,原油从西向东运移,经鸭儿峡、老君庙到石油沟油田。采用7 项中性含氮馏分运移参数,对取自5口井的5 个原油样品进行运移判别,从地球化学角度证实了这一地质推论。这对加深酒西盆地油气聚集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作用,也进一步确定了中性氮分析技术在石油运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图5 表2 参4(熊英摘)  相似文献   

8.
二苯并呋喃及其烷基取代系列(DBFs)的结构和性质与二苯并噻吩及二苯并吡咯(咔唑)化合物类似,其相对含量和总量的变化受热成熟作用和地色层分馏效应影响。基于氧原子与输导层介质氢键形成机理及二苯并呋喃分子极性理论,在石油运移过程中,二苯并呋喃同样产生与咔唑类含氮化合物类似的运移分馏效应。从化学机理上对二苯并呋喃含氧化合物作为运移示踪标志物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加入氘代二苯并呋喃为标样,求得二苯并呋喃含氧化合物的绝对含量。以塔河油田海相原油和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陆相原油为代表,对DBFs在沉积环境和成熟度判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根据原油中二苯并呋喃总量和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总量的对比,证实了二苯并呋喃含氧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提出原油中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总量可作为有效的油藏充注途径示踪参数。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储层中的锰元素及其原油运移示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弱)碱性矿物在酸性原油流体运移过程中易遭受溶蚀,从而可能记录有原油运移信息,这给寻找原油运移示踪新指标提供了可能.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应用该思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储层油气流体成岩环境的方解石胶结物中,锰元素的含量与含油气丰度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性取决于本区二叠系油源流体中初始富集锰元素,进而在运移过程中通过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将锰元素转移到方解石中.基于锰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可能是示踪原油运移的新指标参数.应用该指标进一步研究了典型地区的原油来源与运移方向、通道,取得良好效果,展示了这一研究新思路与新参数的有效性与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庞林绪 《石油学报》1991,12(1):9-16
本文应用色谱分离原理,研究了原油在地层中运移和聚集的特征,在较高的温度下,地层对原油的色谱分离作用小,有利于原油的运移和聚集;在低温下,地层对原油产生强烈的色谱分离作用,这对原油的运移和聚集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值模拟法研究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马厂油田M11块油藏地质构造复杂,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通过建立该油藏的数值模拟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分析该油藏平面、纵向储量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类型,提出剩余油挖潜的可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图象处理技术研究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图象处理技术并结合微观模型驱油试验,对双河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3.
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33  
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的孤岛、孤东油田的馆陶组河流相储集层的沉积模式,探讨了河流相储集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河流相储层发育了沉积和油藏规模两种非均质性,两种非均质结合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宏观、微观分布的主因.宏观上,剩余油分布在主力油层、储层正韵律中、上部及低孔渗流沉积单元内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微观上,在水淹较低部位仍有网络状、斑状剩余油,在储层物性好的局部死区有孤立的剩余油.沉积模式是控制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页岩油资源是重要石油接替资源。夹层型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为储集物性、排烃强度和异常压力,开发关键技术是薄层分布预测和压裂改造工艺。在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夹层型页岩油油气藏分布、勘探历程及勘探开发现状。从夹层型页岩油基础理论、理论技术、勘探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夹层型页岩油藏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展望了中国夹层型页岩油藏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36年,处于综合含水率达95%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采用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建立了剩余油人布仿真模,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11表1参31(孙焕泉摘)。  相似文献   

16.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通过调研,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从本质上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M11块油藏的数值模拟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拟合程度达到86.4%。分析了该油藏平面、纵向储量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认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类型有5种,统计各类型剩余油潜力及其在各砂组的分布,提出了剩余油挖潜的可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葡西油田原油性质差异较大的特点,对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判断,并在确定为凝析气藏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油源对比:油气运聚史及断层发育史等研究工作,揭示了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凝析气藏分布规律以及地质成因,并预测了储量规模,为确定油藏的开发方式及油田的大面积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准确地估算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对于估算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可采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的核心是剩余油饱和度的精度。目前,确定剩余油尚无一种最佳的方法,通常应用多种方法研究,以便达到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精度的目的。各种方法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反映不同范围内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在总结了开发地质学、地震、测井、岩心分析、物质平衡、水驱特征曲线、数值模拟法等剩余油的研究方法后,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陆相水驱油藏断层分割与剩余油富集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中国东部老区的陆相水驱油藏目前已全面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因此,认识剩余油分布,成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断层分割控油模式及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机理,依据断层发育部位和力学机制不同建立了4种断层分割控油方式;利用物理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断层分割控油机理,建立断层分割控油的定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高含水复杂非均质油藏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方式等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