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烤烟烘烤技术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是烘烤的基础。但当前的问题是有些烟栽好了却烤不出应有的质量。尤其是含水量大的下二棚叶和叶片特别厚的上部叶,就更加难烤。在烤烟生产上群众常反映,认真封顶打权后,上部叶片会变得特别厚,这种烟叶很难烤好,易出灰片。怎样能使难烤的烟叶烤好,好烤的烟叶确有把握地烤得更好?近年来我们作了一些探索,认为现行的烤烟烘烤技术必须改革,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将就此作初步探讨。现行烘烤技术的缺陷我国现行的烤烟烘烤技术来源于美国,虽然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作了改进,但还是大同  相似文献   

2.
1982年是我县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之年,4—10月降雨量只220.99毫米,比81年同期少60.9%,烤烟的生育严重受阻,植株矮,叶片小,含水量减少。为了探讨在特殊干旱条件下,把烟叶烤好的方法,我们在烘烤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烟叶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品种潘元黄,前作谷茬,耕层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3.6%,在亩产量341斤的水平下,由于灵活运用烘烤原理,合理控制烤房温湿度,结果均价达0.89元,黄烟占93.4%,中、上等烟占77.5%。下面就干旱条件下的烘烤技术,谈一点体会,就教于诸位同行。一、不同部位烟叶的烘烤方法(一)脚叶和下二棚在82年气候干旱,耕层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与正常年份相比,脚叶、下二棚叶片薄,单叶面积小五分之一左右,含水量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许昌烟区通过采取先进栽培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烟叶田间质量。虽然,营养充足、发育良好的上部烟叶耐烤性好,但想烤出高质量的烟叶难度很大。原烟存在青筋、浮青、色泽暗等问题,限制了烟叶质量。1991年,我们参照巴西烘烤工艺,结合本地烟叶生产实际,对现行工艺进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前言旧的烤烟烘烤方法主要是凭经验.河南烟区有“凭心劲”的说法.有的地方采用死板的“老三天”(即小、中、大火各一天),只看火,不管烟.也有些地方,为了怕烤坏烟,天地窗在烘烤过程中一直开着,并以“宁青勿糟”作为减少损失的办法.凡此种种情况,往往造成种好的烟叶烤不好,上中等烟比例下降.各地烟农和有关烟草试验研究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这方面进行过不少的试验研究,对旧的烘烤工艺技术也进行了许多改进.为了找出适合烟叶变化规律的烘烤工艺技术,提出简单易行的科学的烘烤方法,确保把大田长好的烟叶烤好,从1961年开始,在学习和总结各地烟农丰富的烘烤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小型试验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箱式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化学成分的变化动态及对烤后烟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烟夹和箱式两种装烟方式在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含水量、色素含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香气成分含量变化及烤后烟质量.[结果]与烟夹密集烘烤相比,47℃前箱式密集烘烤烟叶失水速率较低,淀粉降解量及水溶性糖积累量较少,叶绿素降解速率较低,香气成分总...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烟叶采收烘烤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烤烟活动箱式装烟框以及配套使用的烟叶运输、上炕提升装卸装置。利用活动箱式装烟框装烟烘烤,可以在烟叶采收后直接装框,无编捆烟叶过程,避免鲜烟叶因编捆、反复装卸等造成破损、残伤。采用半自动化提升装置,可以简化烟叶上炕流程,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用工成本。采用该设备与常规挂竿烘烤、散叶堆烤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可实现烟叶成熟采收、上炕烘烤等操作,每烘烤出1 kg干烟叶劳动用工成本分别比挂竿烘烤、散叶堆烤降低56.95%和23.81%。与挂竿烘烤相比,减少能耗成本0.38元/kg干烟叶,减少劳动用工成本1.27元/kg干烟叶,总成本降低1.65元/kg干烟叶;与散叶堆烤相比,总成本降低0.28元/kg干烟叶。该设备操作简便,实现了烟叶运输、上炕过程的半自动化,有效提升了烟叶烘烤机械化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7.
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质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优化密集烤房装烟方式,充分发挥烤烟密集烘烤的优势,对散叶烘烤、烟夹持烟、烟竿编烟3种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评吸质量、经济性状及烘烤能耗成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烟夹持烟烤后烟叶橘黄烟比例比烟竿编烟烘烤高11.11%,散叶烘烤的杂色烟比例明显低于烟夹持烟和烟竿编烟;散叶烘烤和烟夹持烟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均优于烟竿编烟;散叶烘烤烟叶的中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最高;烟夹持烟烘烤的耗煤、耗电成本最低。综合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和能耗成本,以烟夹持烟的效益最好。因此,在其他烘烤设施和烘烤技术配套的前提下,烟夹持烟可以替代传统的烟竿编烟;散叶烘烤是密集烤房装烟方式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燃煤型烟叶烘烤设备能耗高、污染排放大、烤后烟叶欠柔软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可调节气流方向的闭式循环热泵烤房,并进行了烘烤试验。结果表明:热泵烤房升温准,控温稳,能够满足烤烟密集烘烤对温湿度的要求。不同烘烤阶段的冷凝水流出速率有较大差别,随着烘烤的进行冷凝水流出速率逐渐下降。热泵烤房烤后烟叶宽度收缩率和柔软性显著高于燃煤密集烤房,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更适宜,化学成分比例更协调,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综合得分高于燃煤烤房,烘烤用工及能耗成本每kg干烟减少1.88元。该技术可为提高烟叶烘烤质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密集烤房包式固定堆积装烟烘烤效果,以云烟97中、上部叶为材料,对烟夹装烟和包式固定堆积两种装烟方式装烟量、用工、烘烤耗能成本及烤后烟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经济性状、感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包式固定堆积装烟量及密度比烟夹装烟提高45.70%~49.50%,编装烟和卸解烟用时缩短,每千克干烟烘烤用工及耗能综合成本下降0.46~0.50元。烤后烟叶平衡含水率提高0.15~0.30百分点(p<0.05),总糖含量提高1.40~2.13百分点(p<0.05),油分、色度均得到显著改善。包式固定堆积装烟量大、减工效果明显、烤后烟质量较好,是一种值得示范推广的烟叶烘烤装烟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烤烟装烟环节的劳动用工,降低劳动强度,在传统人工编烟、烟夹和散叶装烟等方式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快速悬挂烟夹烘烤设备。该装置包括弯状插针、卡烟横杠、螺旋锁扣、烟夹挂钩和固定框架等部件,在装烟时未使用弹簧或外力夹持烟叶,利用框架结构把烟叶圈拢到固定位置,并将装满烟叶的设备钩挂到已有烟竿上,使烟叶均匀和松散地分布在烤房内的各个棚面上。与普通烟夹设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快速悬挂烟夹能够缩小烤房内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温度差异,使烤房内烟叶变黄和脱水速度保持一致,提高烟叶的烘烤品质。2减少了劳动用工,烤后烟叶橘色烟比例提高11.7%,烟叶均价提高1.8元/kg。3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评吸结果显示,其香气质、香气量、劲头等指标均高于普通烟夹设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烤烟烟叶烘烤特性的相关指标,研究了打顶时期对烘烤特性的影响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适当推迟打顶能促进烟叶烤前和烘烤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降低含水量,提高失水速率,使丙二醛含量上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使烤后烟叶黄烟比例上升。烟叶易烤性和耐烤性均增加。但打顶时间过晚,烟叶质体色素含量过低,失水和衰老速度过快,使烟叶变黄失调,易出现黑糟烟,对改善烘烤特性不利。品种的差异是影响烟叶烘烤特性和确定打顶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烤烟烘烤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鲜烟叶的烘烤过程中,由于烤房内温度、湿度条件不同,烘烤出来的烟叶品质差异极大。对于每一种鲜烟,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烤出的烟叶才能够反映最佳鲜烟质量;否则,将使烟叶品质下降,甚至将烟烤坏,丧失其应有的使用价值。本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各种烘烤条件下,依据烘烤工艺的顺序,对不同质量的鲜烟叶组织内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了解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与烘烤条件的关系,从而为良好的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找出各种烤坏烟的内在原因,进而寻求防止烟叶“棕色化反应”的途径,以便改进烘烤  相似文献   

13.
拙作《烤烟烘烤技术改革初探》(见《中国烟草》1987年第2期)发表后,引起同行关注,许多地区作了验证,个别省更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一般反映效果良好。但由于有些问题没有说清楚,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如我们把温湿度计放在烤房的底台,而许多烟区则放在第二台(二棚),致使温湿度不易达到我们提出的要求。同时,我们原来试验时用的烤房只有5台;1987年我所张卫民同志曾遇到过7台的烤房,其上下层的温差比5台的大,他摸索出一套办法,使台数多的大中型烤房仍可用新法把烟叶烤好。因此,对烟叶的新法烘烤特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密集烘烤效果,以烤烟秦烟96为试验材料,利用25座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密集烤房和燃煤密集烤房,通过进行烤房烘烤对比试验,对两类烤房用工能耗及烤后烟叶等级结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燃煤烤房相比,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密集烤房能耗成本有所增加,但烤后烟叶橘黄烟比例增加,柠檬黄烟比例下降,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提高,烟叶外观质量改善,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质量评价档次更高。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烘烤是一种烘烤用工量少、环境污染小、烤后烟叶质量好的烟叶烘烤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顶部烟叶带茎烘烤试验简报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了改进顶部烟叶的烘烤工艺,在福建省南平烟区的武夷山市、松溪县、浦城县和云南的陆良县等试点进行了顶部烟叶带茎收获烘烤试验。结果表明,带茎烘烤对改善顶部烟叶质量效果较明显,烤后的顶部烟叶组织较疏松,厚度较适中,桔黄色烟叶比例提高,杂色烟和挂灰烟叶减少。烟叶嗅香较好,顶部烟叶的可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烤烟烘烤调香新技术,采用“鲜烟叶+鲜烟花蕾同烤”(叶花同烤)与常规烘烤两种烘烤方法,比较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和致香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叶花同烤对烟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和常规化学成分影响较小,对感官质量和致香物质的含量影响较大。与常规烘烤相比,叶花同烤烤后烟上等烟比例提高了3.26个百分点;感官质量得分提高了2.90分,其中香气质和香气量有所增加,杂气和余味有所减少,且烟叶香韵风格有一定改善;叶内致香物质β-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糠醛、5-甲基糠醛、β-环柠檬醛和3, 4-二甲基-2, 5-呋喃二酮的含量极显著增加;芳樟醇、香叶基丙酮、巨豆三烯酮类、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的含量显著增加。烤后烟花中上述致香物质含量显著减少。说明叶花同烤有增加烤后烟叶致香物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熟度和烘烤设备是影响我市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的关键因素。根据百色优质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和实现百色烟叶名牌工程战略目标的需要,本试验对烟叶的成熟度,烘烤设备与烟叶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试验。得出如下初步结论:下部叶打顶后10天左右采烤,此时叶面黄绿色,主脉白1/3以上,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较理想;中部叶(即CA2处理)打项后25天左右采烤,叶面浅黄色,主脉2/3以上变白,烤后烟叶内外观质量较理想;上部叶(BA4)打顶后50天采烤最为适宜,叶面9—10成黄,主脉全白发亮,烤后烟叶总体质量较好。三种不同的烘烤设备以自动烘烤强制排湿仪效果最理想,升温灵敏、排湿顺畅,节约时间、节约成本,提高烟叶的烘烤质量,上等烟比例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当前烟叶夹持设备存在的不足,减轻劳动强度,研制了快速笼式烟夹,并对其进行了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挂竿烘烤相比,使用快速笼式烟夹可增加密集烤房装烟容量51%,能耗节约0.09元/kg干烟,节约用工34.5个/hm2,烤后烟叶颜色橘黄,成熟度好,评吸得分85.6分,烟叶外观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烤烟烘烤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将烤烟烘烤专家曲线固化于单片机中,以阻温传感器、活动百叶窗、电机等执行器为平台,设计了自适应分层模糊控制器,实现了小烤房烘烤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除加煤和装烟外)。应用效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控温控湿准确。应用该系统烘烤与普通烘烤相比,烤后烟叶色泽更饱满,叶片颜色均匀一致,有效避免人为过失影响烤烟质量,提高上等烟比例4.37个百分点,公斤均价提高0.69元,并可明显降低烘烤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三统三分”式烟叶专业化烘烤服务模式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叶烘烤是烟农合作社发展的难点环节。安龙县依托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采取“三统三分”形式,即:采收和装烟标准把握、烘烤物资准备、烟叶烘烤三个环节由合作社统一完成;烟叶田间采收、装烟上炕、烟叶烤后下炕三个环节由烟农分户负责,全面实现了专业化烘烤,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受益于专业化烘烤,全县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烟叶种植规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