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天然气和氢气吸附储存吸附热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吸附热效应是天然气—氢气吸附储存投入工程应用的又一大障碍,吸脱附过程当中的放热、吸热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吸附系统的动态储存量。在常温快速充气时,床层有较大的温升;在常温快速脱附时,床层中心的温度大幅度下降,极大的增加了甲烷残存量。该文综述了前人针对吸附热问题在实验上的研究,总结了前人提出的各种吸附热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新型化学吸附式制冷工质对CoF2-NH3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型化学吸附式制冷工质对CoF2-NH3的吸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CoF2-NH3工质对的单位吸附量大,达到最大吸附量时的温度要求降低,吸附周期缩短,并且多次重复吸附后既不结块,也不膨胀,为化学吸附式制冷的小型化和实用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吸附制冷工作对的吸附机理及其吸附率方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D-A吸附率方程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活性炭-甲醇,分子筛-水等吸附制冷工作对的改进型吸附率方程,并用一系列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证明该方程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4.
罗会龙  李明 《新能源》2000,22(11):10-12
描述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内传热过程的强化方法。分析比较了两种典型结构的吸附床,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吸附床。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吸附床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的作用和功能,比较分析了现有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床。通过两种吸附床装置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合理设计太阳能吸附床装置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装置吸附床在加热时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的能量转换,具体给出了吸附床在接受外界一定辐射能量条件下各种能量(如吸附床显热、吸附剂显热、制冷剂解吸热)所占比例大小,并探讨了吸附床能量分配与转化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氢在成型前后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在温度区间113~293K、压力范围0~12.5MPa,测试氧在成型前后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其次,根据不同温度区域的等量吸附线标绘和Henry定律常数计算等量吸附热和极限吸附热,并通过Ono-Kondo方程对吸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等量吸附热的数值与温度有关,成型措施对吸附量的影响较大、对等量吸附热的影响较小,等量吸附热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值为6.8kJ·mol-1;标定参数后的Ono-Kondo方程预测精度较高.降低储存系统温度可有效缓解动态储氢过程的热效应.  相似文献   

8.
化学吸附制冷系统吸附床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化学吸附制冷系统吸附的强化传热传质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化学吸附在脱附和吸附方面与物理吸特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几种强化传热的方案,通过实验加以比较,得出优化的发生器吸附床结构。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真空称重法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温度和吸附压力下,硅胶对水蒸气的吸附过程和平衡吸附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吸附温度下,硅胶对水蒸气的吸附量随着相对吸附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当相对吸附压力一定时,硅胶对水蒸气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此外,文章还利用几种拟合方程对硅胶的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并根据各方程拟合结果的相对误差确定适用于硅胶平衡吸附量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0.
SrCl2—NH3化学吸附式制冷工质对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以SrCl2为吸附剂、NH3为致冷剂所组成的化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吸附等温线、回归出吸附等温方程并对化学吸附过程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SrCl2-NH3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在,适宜太阳能或低品位余热驱动,是性能优良的工质对。  相似文献   

11.
沸石分子筛-水吸附工质对的吸附性能及导热性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吸附工质对的吸附和传热性能是研究吸附式干燥、除湿及制冷的重要基础,由于吸附量与导热系数和吸附材料的性质、温度、压力等许多因素有关,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该文通过对几种沸石分子筛的性能实验研究,测定了其最大吸附量、密度、吸附等压线及导热系数等一系列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实际循环过程中吸附床的温度、压力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沸石对水的吸附基本满足D—A方程,而沸石导热系数受温度以及吸附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及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简介了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设计吸附制冷系统主要面临的问题,吸附制冷系统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吸附工质对的选择,强化吸附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乙醇为吸附质,选取13X分子筛、凹凸楱土和氯化锶等为主要吸附材料.通过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有着优良吸附能的复合吸附剂。测定了乙醇在主要吸附材料和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量,用TG-DTA法对主要吸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自制吸附剂DTA脱附乙醇峰端温度进仃了分析.对吸附剂原料复合比例和扩孔剂种类等制备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复合吸附剂比单一吸附材料对乙醇确着更大的吸附能力;DTA分析的脱乙醇峰端温度明显低于单一吸附材料;加入扩孔剂E1或E2,可增加自制复合吸附剂孔容和孔径,改善其吸附性能;自制复合吸附剂对乙醇的吸附量显著高于活性炭。其中,M4-0003和M1-0001复合吸附剂对乙醇的平衡吸附量约为活性炭的2.5~4倍;M1-0001—乙醇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是活性炭—乙醇的2~6倍。对吸附剂复合的机理初步探讨表明:增加复合吸附剂弱吸附中心数,可降低其脱附温度。  相似文献   

14.
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传热传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惠  吴静怡 《新能源》1999,21(11):28-33
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吸附式制冷循环系统中吸附床传热传质研究的发展及现状。将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分为3类进行了讨论:(1)均匀温度场模型;(2)均匀压力场模型;(3)非均匀温度场和压力场模型。以具体的吸附器结构为例,详细描述了不同数学模型的前提建模方法和适用范围,指出了吸附床传热传质数值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传统的吸附床吸附作了全新的设计,并采用铝-铝复合吹胀的高新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并在建立吸附床模型的基础上,对吸附床的结构尺寸对其集热效率、温度和理论循环制冷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结构的应力分析,得到吸附床的最佳理论结构尺寸,对吸附式制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志立  王玲 《新能源》1997,19(1):1-7
介绍了国内外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地吸附工质对的研究,对循环方式的研究和对发生器的研究,重点介绍了高效回热循环的工作方式和吸附床传热过程的强化方法,最后对吸附制冷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指出研究的难点和解决的方向,并分析了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R134a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附式制冷可用于汽车空调,由发动机的余热驱动,不消耗发动机的输出功。汽车空调对密封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活性炭-R134a较符合该要求,搭建了测量活性炭-R134a吸附性能试验台,对该工质对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吸附量进行了测试,并得到了适用于该工质对的吸附率方程。  相似文献   

18.
贾力  邵琳  张涛 《热科学与技术》2008,7(2):133-137
研究了黏胶基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 fiber, ACF)对非极性苯蒸汽的吸附.活性炭纤维比颗粒活性炭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和更快的吸附动力且能有效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活性炭纤维吸附剂其比表面积与孔结构通过氮吸附来表征.活性炭纤维样品上的苯吸附与脱附则通过热重方法测量,用DR方程对实验得到的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而脱附过程则需10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农村家用灶余热驱动固体吸附冰箱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根  王如竹 《新能源》2000,22(6):5-8,24
固体吸附制冷技术是利用低品位能源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结合吸附制冷可利用余热和农村生活用能中余热丰富这两大特性,提出了通过吸附制冷来利用农村家用灶产生的余热进行制冷这一方案,并通过分析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核元素在土壤介质中的吸附特征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及安全评价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为探讨核素铀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场预选场址周边土壤介质中的吸附行为与机理,实验以深圳市蛇山顶(SSD)及阳江市大尖山(YJ)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批式实验法研究不同铀初始质量浓度及离子强度对其吸附核素铀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铀初始质量浓度增大时,SSD及YJ土壤对U(VI)的平衡吸附量也增大,但去除率则分别从97.07%、91.56%下降至88.55%、87.93%;离子强度对SSD土壤吸附U(VI)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U(VI)在SSD土壤上的吸附可能以内层络合反应为主;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及平衡吸附实验结果,相关系数R2均在0.99以上。实验获取的这些参数为核素铀在土壤介质上的吸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且为推测核素铀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