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越野车变转矩限滑差速器锁紧系数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限滑差速器非圆锥齿轮结构,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数之比为1∶2,传动比以行星齿轮转1圈为1个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动比变化幅值,达到±40%,使差速器的理论锁紧系数由原来的1.857增加到2.33,增强了车辆的通过性。针对非圆锥齿轮传动的特点,提出该差速器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先用接触面结点耦合的方法求出给定转矩下小齿轮的转动位移,再建立接触摩擦模型,利用转动位移作为输入条件求得各锥齿轮工作应力。对不同结构的限滑差速器非圆锥齿轮进行不同方法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比较,结合传动试验,结果证明所改进的结构性能和强度更优,所采用的仿真计算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2.
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在各类车辆上被广泛应用并制约着整车的行驶稳定性.为了透彻分析该类差速器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半轴齿轮的差速机理,对其进行了受力分解和内摩擦力矩的计算,并对其转矩转速分配特性进行了建模,最后,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当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两侧输出端转速不同时,内摩擦力矩将对该差速器两侧半轴输出转矩的差异产生决定作用,因此,改变差速器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的结构参数即可改变内摩擦力矩的大小,并进而改变该差速器的转矩分配特性.  相似文献   

3.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7):1048-1053
为实现越野车的防滑功能,提出了一种新型限滑差速器非圆锥齿轮结构,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数之比为1:2,传动比以行星齿轮转一圈为一个变化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动比的变化幅值达到±40%。针对该齿轮传动的特点和有限元方法理论,提出锥齿轮传动有限元建模与力学性能分析方法。先建立接触面结点耦合的轮系模型,求出给定扭矩下的转动位移,再建立齿面摩擦接触的轮系模型,将转动位移作为输入条件求得锥齿轮工作应力。根据计算结果,对锥齿轮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力学特性更佳。对两种结构的变扭矩限滑差速器非圆锥齿轮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证明改进后的结构更合理,所采用的结构设计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中的非圆锥齿轮副进行建模研究。通过对锥齿轮传动原理进行分析,基于微分几何中的保测地曲率理论对非圆锥齿轮副的齿廓进行设计,对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基于Pro/E软件对变传动比差速器中的模型建立进行研究,利用参数化建模对差速器的半轴及行星齿轮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5.
在非圆锥齿轮副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同时具备差速限滑及锁止功能,对该型差速器建立模型,同时利用Adams仿真软件对差速器的核心部件非圆锥齿轮副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差速器设计的正确性,同时探究该型差速器的传动规律,为差速器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变传动比及机械锁止式限滑差速器的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两类差速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变传动比的锁止式限滑差速器,并对该型差速器研究发展方向提供思路,为其优化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军用车辆的越野性能,基于齿轮几何学和机构学原理,在限滑差速器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具有锁止功能的螺旋齿轮限滑差速器,运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了实体建模,为后续的仿真和参数化设计打下了基础,结构设计结果具有可行性,对于军用车辆差速器的改进优化、提升军用车辆在极限情况下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机械传动》2017,(11):137-141
利用CATIA软件建立了斜齿限滑差速器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实体模型导入ADAMS/View中创建了虚拟样机模型。在虚拟环境中,对斜齿限滑差速器进行了良好路面和双附着系数路面直线行驶两种典型工况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得出了齿轮的转速特性曲线、啮合力仿真曲线及限滑时转矩变化曲线。通过对仿真结果与理论数值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仿真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斜齿限滑差速器的动态优化及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变传动比差速器核心元件制造难度大、动态限滑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圆面齿轮的新型变传动比差速器,并针对该差速器的构型原理与动态防滑机制展开研究。在阐明圆柱齿轮与非圆面齿轮的传动原理的基础上,给出非圆面齿轮差速器的构型原理;针对单侧驱动车轮打滑,整车陷入困境的工况,根据机构旋转法得到非圆面齿轮差速器的运动学表达式,利用高等动力学理论,构建非圆面齿轮差速器各构件的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整车牵引力公式,进而建立非圆面齿轮差速器驱动下整车水平移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差速器在两驱动轮上的扭矩分配,动态牵引力变化以及整车的脱困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圆面齿轮差速器使单侧打滑车轮产生周期惯性扭矩,有利于提升车辆的最大牵引力,它是变传动比差速器动态防滑的根本原因;增加差速器输入转速,能够有效提升车辆脱困的平均速度,同时对车辆产生的柔性冲击幅值也会增大,研究结果为变传动比差速器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越野汽车双联非圆行星齿轮差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非圆行星齿轮差速器,将其应用于越野汽车分动器中,可以实现两输出轴扭矩变比例分配,相当于增大了差速器的锁紧系数,即增加了差速器的防滑功能,从而有望提高车辆的越野通过性。差速器结构紧凑,两个非圆中心齿轮形状完全相同,双联非圆行星齿轮形状一致,相位相差90°,采用三组双联行星齿轮实现均载,工艺性好。通过传动原理分析,给出了非圆齿轮节曲线的设计方法,并以渐开线齿形为例进行了设计计算及样机试制,差速器理论锁紧系数达到3.45。  相似文献   

11.
在充分考虑差速器行星齿轮传动各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优化方法,探讨了差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的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海争平 《机械传动》2011,35(2):69-71
设计了一种采用行星齿轮组作为自动锁止机构的防滑差速器.在普通差速器壳体中增加行星齿轮组(行星轮、转臂、中心轮)和控制机构(离合器1、离合器2),根据左右半轴的速度信号来自动控制差速器的锁止动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型汽车差速器的十字轴和行星齿轮之间磨损严重,机械损失较大的缺点,在结构上对重型汽车的差速器进行改进设计.对差速器的行星半轴齿轮、半轴花键联接进行设计计算,重点是改变十字轴与行星齿轮转动接合面之间的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方法是在十字轴与行星齿轮接触面之间加入滚针轴承,大大改善了十字轴和行星齿轮之间的磨损情况,减少机械损失,延长差速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汽车的NVH性能是客户关心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其中的差速器异响问题频发,主要原因为行星半轴齿轮的精度偏差,行星半轴齿轮主要采用精锻工艺,模具磨损和加工误差都会影响齿轮精度,磷化工艺生成的磷化膜具有微观修形和减摩润滑的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差速器齿轮的啮合性能,降低差速器异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控限滑差速器的优点与具体结构,分析了限滑过程并推导出限滑差速器动力学模型。以ZL50装载机为仿真对象,选用三种附着系数分离路面,建立模糊PID控制的电控限滑差速器的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电控限滑差速器能够根据路面条件的变化,有效限制两侧车轮的相对滑转,提高车辆的驱动性能。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及其控制系统,根据ZL50装载机四轮驱动系统的特点推导了驱动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增量式PID为控制算法,建立了前后差速器独立控制的整机仿真系统。在非对称路面上的仿真结果表明:电液式主动限滑差速器能够有效限制车轮打滑,提高整机的驱动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粘性限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有深入了解,在建立的限滑差速器剪切转矩传递模型的基础上,以7自由度整车模型为例,进行汽车装粘性限滑差速器与装普通差速器的操纵稳定性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限滑差速器不仅能有效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还可以明显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和通过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种装载机用新型差速器日前问世,它对传统差速器进行了改进,减少了齿轮的早期磨损,延长了传动零件的寿命,可自动调整或按比例输出扭矩,提高了装载机的行车通过能力和作业能力。 该差速器主要做了如下几点改进: 1.将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体间的定位面改为球面。由于球面接触的特点,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体的相对位置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差速器工作时,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分布的对称性 受力的对称性就使得半轴齿轮自动位移到最理想的啮合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加工误差综合作用所带来的非正常锥齿啮合,使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之…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利用速度图解法分析双行星式齿轮机构的运动,提出用特殊形式取代一般形式的双行星式齿轮机构进行分析。通过绘制等速点的线速度矢量,优化速度图解法分析双行星式齿轮机构传动方案的过程,同时也便于计算传动比。通过与解析法计算的传动比相比较,验证了此种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微型汽车的驱动效率和通过性,研究了一款微型汽车匹配限滑差速器(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简称LSD)。运用多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LSD模型,分析限滑转矩的影响因素。基于限滑转矩最大并以此为优化目标对LSD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基于MATLAB优化工具中的fmincon函数优化出满足驱动性能要求的LSD结构参数,对指导限滑差速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评价限滑差速器性能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