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镇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人口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随着城镇人口发展,城镇土地使用面积相应要扩大,但如何在城镇化与农民利益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尤其是城镇及其周边置土地换问题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 一、农村宅基地置换的空间过程 由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一方面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即提高城镇内部低效用地水平,置换主要是将城镇内部农村居民点置换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连片发展用地,目前置换主要发生在城镇周边,即空间特点就是内部性发展和外围性扩张.  相似文献   

2.
分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特征可以有助于揭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结构演变规律,统筹区域内建设用地布局。利用偏移—份额模型分别从建设用地类型演变和空间演变两个维度定量分析建设用地结构演变特征,找出结构演变动因。结果表明烟台市建设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不同建设用地增长能力不同、不同区域建设用地竞争优势不同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和区域政策的综合作用。偏移—份额模型可以为管理者制定建设用地政策提供数据分析依据,为未来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奇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4):71-76,109
当前,由于国内外既有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模型的支撑,使得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低效蔓延与农村建设用地"人增地减"逆向扩张现象并存的根本原因未能得到准确的解释。内生动力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和本质规律,以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切入点,建构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理论解释模型,对于准确描绘城乡建设用地发展进程与实现城乡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安排在城乡建设用地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建构了一个由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安排构成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理论解释模型,并从城市规划学科视角提出了实现我国城乡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镇化历经30余年的发展,人口结构和流动特征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张,在休闲消费与城镇空间特色化供给方面产生了新的需求.以人的流动为主线,通过多维度的城镇化人口流动与人群特征分析,认识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与规律;通过对城镇化空间特征及不同层级城市功能的研判,合理优化我国城镇空间格局与城镇体系,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合肥市包河区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动态变化,深度探寻建设用地扩张的演变特征与机制。文章基于2014年及2018年遥感影像,运用RS影像分析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合肥市包河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最终分析可得:相比于2014年,2018年包河区建设用地增加了62.9%,平均每年以15.7%速度增长,呈现出全面扩张的趋势;在区位上,包河区建设用地整体发展水平均衡,建设用地增长区域在整体区位中分布较为平均;包河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由南北方转变为西南至东北方向,建设用地平均中心向东南方向偏移;合肥市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主要有政府宏观决策、道路交通的发展、地理环境3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区域土地由于缺乏合理的村庄规划,处于粗放、散乱利用的状态.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为了给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富余指标、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要对部分村庄进行拆迁合并,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建设用地指标的转移,即城乡建设用地挂钩专项规划(以下简称"增减挂钩").20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要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从2006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先后批准试点涉及省份共24个,先后三次共下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约43万亩.尤其在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大部分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当地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因此促使各地区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拆迁合并.  相似文献   

7.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中的建设用地控制是我国众多城市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面对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政策导向和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表现出的新特征,本文首先回顾了城市用地增长的速度、方向、方式、边界形态和合理性这五个维度,衡量指标的时间演变过程,接着建构了城市用地增长特征的衡量指标体系,评定了不同指标对应方法的空间适用范围。以此指导综合评价城市用地增长的特征,重建可持续增长路径,实现土地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导向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边缘区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面临着城乡建设的巨大威胁.为此,立足于规划的空间资源配置职能,关注边缘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生态导向下的城乡空间统筹、建设与非建设用地整合、多目标综合、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兼顾的规划策略,并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规划实践为例,从自然环境保护、城镇建设控制、乡村建设引导三方面探讨了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该以何种标准进行城乡建设是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镇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城乡建设的历史经验,根据城镇、农村社区不同类型和规模,提出了各级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和公共与基础设施分层次建设标准,通过撤村并点,实现节约土地的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镇区+园区"嵌入式的发展模式是陕北工业城镇产城二元特征的显著体现,探讨该类型城镇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转型策略对于促进新时期的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第二大工业园区所在地锦界镇为例,以产城关系作为分析视角,基于2008—2018年三个时期城镇建设用地相关数据,从边界拓展、功能组织、用地布局三个方面对城镇用地演变特征进行归纳,同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解析,并从产城一体的空间引导、产城共振的功能织补以及产城融合的用地活化等方面探讨城镇土地利用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针,已不再是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各行其发展道路的建设模式。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广州白云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程为例,探寻新型城镇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空间演变规划方法.提出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演变的可控要素规划模式。其目的是以人、乡村聚落空间、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为目标.有节制地使用土地、合理利用自然和掌控乡村空间演变规律。为广大乡村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市场规模与空间分异内在关联,为乡村空间重构的市场尺度效应建构了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通过将苏南乡村空间演化嵌入到渐进式、地方化的市场扩张之中,重点考察市场扩张、要素集聚指向和乡村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给予了一个新的诠释,从地方市场到区域市场、从劳动力市场到农村土地市场,市场阶段性扩张产生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珠三角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志刚  李郇 《规划师》2008,24(12):44-48
2000年以来,珠三角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转型表现出正规化和多样化的新趋势。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迫使政府通过制度手段、政策调控推进近郊农村全盘“城市化”,同时,通过生物岛、大学城等大型项目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大幅度“城市化”。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正由原有的自下而上、内生化的旧模式向强调政府主导的新方向转变。“城中村”进入真正的转型社区阶段,成为转型社区,其改制与改造的推进使城市空间扩张格局正由“非正规化”转向“正规化”。城市土地稀缺问题暂时缓解,但新城市社区中社会与人的城市化进程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The relocation of businesses beyond the consolidated c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ecent urbanization trends. With economic restructuring driven by sub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Southern 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s experienced distinct growth patterns compared with north-western Europe.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s the impact of recent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usinesses on land-use structure, sprawl trends and land consumption in a Mediterranean urban region (Athens, Greece) with the aim to identify economic drivers of sprawl and to inform urban containment strategies. Businesses showed two distinct localization patterns: manufacture, publishing and transport companies, construction and hotels were concentrated in urban municipalities; real estate, finance, high-tech, telecommunication, mining and energy enterprises settled preferentially in suburban municipalities. Dispersed urban expansion mainly reflects the spatial r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ith high returns on capital to cheaper land.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finance/real estate businesses dominat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municipalities with sprawled settlements. Policies sec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land-saving spatial structure are increasingly required to work towards integrated measures promoting semi-compact metropolitan poles and containing deregulated urban expansion.  相似文献   

16.
刘宾 《安徽建筑》2009,16(4):14-15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城市集体土地和城市农民人口的特殊现象。文章探讨了在现行法律法规条件下,集体土地应怎样纳入城市建设区域,才能继续为农民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使此类土地和农民顺利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减少这种特殊的城市化形式可能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邹倩 《福建建筑》2014,(4):11-13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用地空间扩张与生态环境间存在较为尖锐的矛盾。本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安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从非建设用地着手,探讨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以引导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Rural in situ urbanization (RISU) indicates that rural settlements transfer into urban land within the original rural settlements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A quantit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can reveal trends of RISU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healthy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land use chang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 the period from 2003 through 2015,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RISU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RISU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ural in situ urbanization index (RISUI),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RISU is subsequently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U fluctua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its scale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shifted from polarization to balance. RISU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with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siphon and spillover effect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its spatial scope expanded to the periphery with Beijing as the centre. The findings further revealed that RISU was developed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economy, social public service and space.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benign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ISU of small towns on the basis of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land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Meanwhile,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service resources should also be arranged.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