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数据的兴起,深化了人们在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对现状的精细化认识。城市传感器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为规划设计的后置式反馈和精确描绘分析对象提供了契机。在线平台不仅动态展示城市数据信息,更激发了城市人群个体的空间应变,提供了空间需求信息反馈的渠道,促进了不同角色的交互与沟通。本文提出基于传感设备和在线平台的自反馈式城市设计方法,在搭建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解析数据和传感器类型,划分在线平台的模块,提炼五类应用场景。文章进一步将这一自反馈式城市设计的方法初步应用于上海衡复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提出了空间传感器植入框架,结合多种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形成融合多种功能模块的衡复区信息共享网络交互平台,包括街道慢行指数测度平台、人本观测平台、人迹地图平台、方案宣传展示平台、公众参与平台、人际数据交互感知地毯数据平台等六大版块,并对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理设计作为将设计方案的形成和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的模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规划设计方法,受到GIS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共同关注。针对大尺度、多因素影响的现代城市设计需求,研究提出了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三维空间形态设计方法,即在城市空间实体对象模型基础上,对城市骨架网络、建筑组群体量布局、重点建筑立面造型和景观小品进行参数化设计和渐进式优化;同时,研究结合重庆市钓鱼嘴半岛的项目实践,对比了该方法与传统的CAD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6年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衡复项目专业组一等奖获奖方案,从设计理念、技术路线、规划策略等方面说明大数据支持城市设计的途径.首先,分析衡复地区现状特征,提出庭院街区的概念.使用大数据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特征,为五个庭院街区划分提供了直接依据.然后,依据共享的规划理念,在大数据和传统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下进行了慢行系统规划,包括日常步行线路规划、特色旅游步行线路规划及自行车骑行线路规划.最后,将慢行系统与地区内公共资源进行叠加,将公共空间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完成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规划.方案探索了以规划设计理念先行、大数据分析验证;大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方法支持方案生成和复核的两种大数据支持城市设计实践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系统梳理上海近十余年大量涌现的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微更新实践的原因、制度、技术要点和主要挑战.这是存量提质阶段5类城市建设的新工作面;两种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起到积极作用;小投入、大改观的关键是使用提升、场所营造、全生命周期设计,以及系统认知和精准干预;需要通过社会设计,才能把空间微更新转变为整合资源,培育社区产...  相似文献   

5.
在高强度的人工建设和城市活动影响下,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宜居的城市空间物理环境也随之成为了当今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重要主题,因此城市物理环境研究成为当下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着力点。但从目前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情况来看,物理环境研究缺乏综合集成研究,缺乏和规划设计的交互反馈优化。在物理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物理环境数字地图的建构理论和方法,通过scSTREAM,Cadna/A和ENVI-met等城市物理环境模拟和分析软件,构建起城市物理环境评估模型,从风、声、热3个维度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多轮物理环境模拟及交互反馈,实现从地段、街区到建筑组团的逐级优化过程。文章通过常州火车站地区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字地图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验证物理环境评估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设计的空间舒适度,促进城市设计空间布局的人本性、科学性、合理性。据此建立基于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布局理想图式,形成对于城市空间物理环境问题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瀛  张恩嘉 《城市规划》2019,43(8):34-40,52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⑴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⑷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同时 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品质下降等问题。当前,城 市建成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而慢行廊道的建设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城市慢 行廊道的规划建设多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从人本尺度出 发的精细化空间识别与选线效能评估。基于此,以宜昌市旧城 区慢行廊道建设项目为例,结合市民出行特点与需求、城市物 理空间环境等因素,充分考虑其通行性、景观性、舒适性、经 济性,基于“5D理论”运用城市街景数据、POI数据、交通 数据和热力图数据等对城市建成环境品质进行系统性测度,实 现宜昌城市慢行廊道选线适宜性评估。并根据研究结论,从城 市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空间构成及基础服务设施维度提出相应 设计策略。旨在将宜昌打造为通达舒适的标杆慢行廊道,为城 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实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构成的新数据环境,对城市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了更为精细和深入的刻画。新数据环境下所开展的定量研究较多,但多为针对城市系统的现状评价和问题识别,少有面向未来的规划和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数据增强设计(DAD)这一规划设计新方法论,它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以数据实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并激发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从数据增强设计的定义、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内涵、设计流程、特点与概念辨析、常用方法与工具,以及应用场景等角度,阐述了对DAD的认识;最后给出了关于DAD的研究案例和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分析以其客观性、动态性、全面性等优势,为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助力,大数据赋能城市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反馈意见显示,大数据运用介入现有建筑类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后,存在着因学生对大数据认识不足造成教学开展困难、城市设计授课内容被迫压缩、学生刻意逃避大数据运用操作、教师仍选择传统授课方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从教学目标、课前前期准备、阶段操作内容与教学设定、课程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作为大数据运用介入课程的实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将大数据赋能城市与设计课程从前期准备、调研、分析、方案、成果等阶段进行整合,从而奠定学生的大数据基础能力,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创新设计能力、方案的可视化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城市设计的大数据运用能力。最后指出,大数据运用的介入已促使学生学习城市设计的方式产生转变,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城市设计创作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指出在经历多年高速城市化之后,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的阶段,城市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存量更新"为主,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描绘"宏大蓝图"转向更新存量环境。继而以开县实践为案例,探讨了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对山水城市总体空间环境进行优化提升的策略与方法,归纳了在存量更新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与对象、工作方法、实施路径等,以期为新时期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武汉市多年来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探索, 介绍了武汉市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在总体、分区、局部和街坊4个层面与法定规划体系的有效对接,以及在规划编制管理、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应用,期望对我国城市设计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设计实践中也呈现出大尺度化、高颗粒化、人本量化、经验量化等新特征趋势,尤其是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在城市设计的转型与提升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城镇化实践对于城市设计的大数据诉求特征,在大量规划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凝练大数据面向城市设计的四种应用维度,分别为:追踪即时人群活动潮汐波动规律的动态大数据应用;精确到建筑空间基准单元的静态大数据应用;体现出民生真实空间场所感受的显性大数据应用;衍射市场营运内在规律的隐性大数据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四种维度大数据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方法,初步建立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模式,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13.
城市设计是对包括人、自然、社会等要素在内的城镇形体环境的三维立体设计,对中国城镇化的品质提升具有关键作用.长期以来,在中国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设计的长效管理却成为实践中的难题,精细的空间设计蓝图在被转译为规划管理语言的同时造成了大量信息的缺失,设计成果难以有效落实.详细阐述了城市设计成果转译为管控工具的问题与门槛,建构城市设计成果要素的数字化谱系,将城市设计的结构要素、空间要素转译为数字化管理语言,提出城市设计智能化管控的规则与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以城市设计数字化谱系为理论基础,包含数字化辅助设计、设计审查、实施评估及公众参与等四种核心功能,以基础沙盘与大数据可视化为技术支撑,以多部门协同管理为平台运作方式,以过程式动态参与来接受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呼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2015 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要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些新政策都把对人的关注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城市品质、活力和设计被不断重视的背景下,一系列新的数据环境、技术及方法提供和构建了细致研究城市形态的新途径,例如,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所构成的新数据环境对更为微观和全面的城市形态及其相关效应的刻画提供了数据基础,由雷达成像、虚拟现实、眼动仪、深度学习、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先锋城市研究方法和技术则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提出人本尺度城市形态(human-scale urban form)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城市形态,是对传统拘泥于街区和地块等尺度城市形态的深化和必要补充。首先对与人本尺度城市形态概念相契合的已有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并给出了基于笔者之前所提出的大模型、数据增强设计、街道城市主义和图片城市主义等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开展未来研究的计划,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用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研究成果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人本尺度城市形态的系统研究,笔者期望其可以更好地呼应理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阐述“两规融合”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满足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现实需求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总结上海“两规合一”成效与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上海新一轮“两规融合”工作在创新规划编制内容、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优化空间规划体系等方面的基本做法.按照国家“多规合一”工作要求,借鉴国内外城市、地区的空间管制分区划示经验,提出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线”为基本框架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阐述“四线”概念内涵和划示规划原则,介绍基于生态基底硬约束和空间战略导向的“四线”划示技术路线和划示方案.最后对构建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制定精细化管控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新变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是当前最热的话题之一,在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一批城市规划、地理、计算机等学科的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形成了当下的一股热潮,并迅速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冲击,引起了规划行业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大数据之所以能够迅速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开放数据运动和互联网——尤其是新浪微博上的规划圈,并通过一系列事件描述了大数据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的历程。尽管基于大数据的各类城市研究初具规模,但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却很有限,本文分析了制约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应用的几个主要原因,以及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的不同。最后本文从战略层、基础层、研究层、应用层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对大数据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所做的战略规划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7.
面向内涵式发展的品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素红  陈菲  戴颖宜 《城市规划》2019,43(10):13-21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速度减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重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空间规划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品质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想,认为:内涵式空间发展的前提是完善"一张蓝图"基础上"底线管控"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机制设计;内涵式空间发展的保障是构建和完善满足人类不同层次需求的高品质空间规划体系。未来的空间规划体系可从以下方面改进:完善保障个体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圈规划体系;构建保障个体安全、健康、交往等高级生存需求的感知专项规划体系;改进保障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参与式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8.
闫水玉  刘鸣 《室内设计》2013,28(6):57-63
山地环境脆弱性导致的地质灾害风险是山地城市规划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石棉县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了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山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提出了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镇体系适应性布局、中心城区空间规划灾害应对(选址,密度分区,防灾空间建设)、建设用地灾害点安全治理为主线的系统性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