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儿童友好城市理论进行解读,指出儿童友好城市在空间层面的目标是要建立"安全—连续—共生"的游戏空间网络,街道空间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儿童参与是核心方法,社区是关键层级,并就如何从"政策+服务+空间"三位一体来构建儿童友好社区进行探讨。最后,以湖南省长沙市丰泉社区的公共空间更新中以儿童友好为主题的参与式设计为例,分析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儿童参与方法及对初步形成的参与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为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中纳入儿童参与、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9)
该文结合南京市城市更新的目标,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为切入点,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与卫生、活动参与、管理与服务五个方面构建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并以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为例,对其公共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进而提出活力营造策略。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过程中,应注重需求导向的小微空间利用、问题导向的交通组织优化和发展导向的社区居民自治。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南京市老旧社区的有机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存量更新规划中,老旧社区微改造的目标之一是营造老幼友好的社区空间,有效促进老幼群体户外步行、体能活动和社交活动,进而增强身心健康。从老年人与儿童的生理脆弱性、心理依赖性及行为特征出发,分析其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诉求的4大特征(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适于社交)。以广州市三眼井社区微改造为例,基于本地老幼群体的深度访谈,总结现状老幼友好性不足的空间问题,分析老幼友好视角下的共享街道、重要出入口、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及绿化空间的微改造设计思路,阐释微改造及后续维护实施机制。为老旧小区微改造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居民健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老幼友好的健康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进入存量更新阶段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在既有社区空间资源和建设资金均有限的前提下,“共享空间”是解决公共空间中代际矛盾、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降低改造成本和促进社区重构的有效建设途径。文章对国际上基于儿童友好视角下的社区“共享空间”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分析,从组织管理、改造方式、空间类型与分布等方面总结其模式特征,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城市街区公共空间作为儿童活动的重要载体,其边界空间是吸引儿童与公共空间环境产生互动的重要过渡空间,建设儿童友好的边界空间对提高街区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儿童行为心理特征分析,探讨了儿童友好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边界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城乡规划正逐步转向"公共政策",成为维护利益分配中公平公正的政策手段。儿童是城市正义的起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城乡规划领域对普惠型城市空间权益体系构建的一次全面探索。其中,社区是儿童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分析"社会问题"的透镜;依托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试点,转变成人视角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的社区规划模式,探索公共政策导向下的社区规划在儿童友好空间供给、建设和管理的创新;保障社区儿童空间利益和诉求,引起城乡规划对儿童空间利益的关注,为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规划价值认同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逐步阶层化的社区提供一个媒介,缓解社会分裂趋势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取典型实证案例,基于真实的在地性观察,采用叠加分析与行为场景分析方法,从社区整体与典型节点两个层面,深入探析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户外活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宜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友好的更新思路。研究发现,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户外活动行为与空间环境存在相互适应的强关联性,即空间有限但充满趣味、设施不足却留有弹性的原生空间,给与儿童更多自我创造与发现的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对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友好的新认知——"有限的友好";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在地性的儿童友好更新思路:更新原则上,强刚性、补软件、促弹性;更新方式上,轻介入、轻规则、重差异;更新理念上,半规划、伴设计、伴成长。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0.
对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将老人与儿童活动空间结合设置的老幼友好模式。通过对天津大学家属区内的两个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将户外活动空间中老人及儿童的日常需求进行对比研究。运用行为观察、行为注记等方法对两个户外活动空间中老人及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边界区域、户外活动空间中部区域、活动空间内部设施及其布局等方面提出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1.
黄瓴  尹雪梅 《城市规划》2022,46(1):87-88
选取典型实证案例,基于真实的在地性观察,采用叠加分析与行为场景分析方法,从社区整体与典型节点两个层面,深入探析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户外活动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宜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友好的更新思路。研究发现,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户外活动行为与空间环境存在相互适应的强关联性,即空间有限但充满趣味、设施不足却留有弹性的原生空间,给与儿童更多自我创造与发现的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对山地城市老旧社区儿童友好的新认知——“有限的友好”;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在地性的儿童友好更新思路:更新原则上,强刚性、补软件、促弹性;更新方式上,轻介入、轻规则、重差异;更新理念上,半规划、伴设计、伴成长。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友好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进行评价研究是城市社区精细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对环境儿童友好度评价文献进行研究,基于可供性和独立活动性两个维度,提出建立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友好度评价模型。以青岛市金门路街道为例,采用现场观察和GIS网络分析的混合方法,对3个社区生活圈中的户外活动空间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城市建设中仍有一些对儿童不友好的问题存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孩子们居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能否拥有开阔、多样化的绿色活动空间,是城市设计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儿童视角出发,提出在社区儿童出行路径、活动场地、儿童设施、绿化等方面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义城市是基于市场经济效率导向的,其空间主要呈现增量扩张的快速发展态势,但逐步失去了对"人的抚育"功能,尤其忽视老人、妇女、儿童以及身体残障人群的需求。基于儿童权利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分析国外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代表的空间实践,强调和保障儿童空间权利行使的主体地位,以儿童参与为重点,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形成"儿童空间需求表达→设计与决策→物理空间呈现"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体系。就国内而言,在儿童尚作为"权利客体"的境况下,深圳市尝试探寻由成人与儿童合作、从战略引领到项目落实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5.
快速的城市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理想的儿童公共空间对儿童的语言、智力、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成作用。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塑造的目的是为儿童提供相对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儿童活动空间与环境整体水平偏低,其受重视程度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儿童成长与儿童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全文旨在突出儿童公共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载体,良好、适合的环境将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指导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总结出儿童公共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设计要点,同时对儿童公共空间的总体规划、设施设计及娱乐设施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期待为儿童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是维系公共健康与生活品质的重要纽带,构建以多维健康为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系统梳理多维健康与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社区公共空间健康干预的主要因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及其逻辑关系;并以天津市南开区嘉陵道片区辖属16个代表社区为例,研究确定影响居民健康的社区公共空间干预的相关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其干预绩效,重构空间领域的划分,构建四层健康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组织的优化路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陈爱霞  杨文龙 《城市住宅》2021,28(1):129-130
基于行为空间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探讨雄安新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理想模型,从"以不同年龄阶段需求为导向,打造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运动场所(馆)""建立5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形成城乡一体化系列体育景观""打破属性壁垒,与城市的其他要素互动和耦合"3个层面提出雄安新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与规划策略,使"公共体育空间"在总体规划中与城市规划项目相得益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5,(1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养老资源严重匮乏的背景下,面向日益突出的社区养老问题,研究以老龄化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空间环境展开评价,总结出社区公共设施的均衡性、外部公共空间环境的品质是影响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外部居住空间环境的不均衡性、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量"与"质"的缺失是老龄化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在社区"原地养老"模式下,以存量规划为抓手,通过差异化配置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重点完善街道级老年人户外公共空间、集约化配置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整合社区公共空间等策略,最终实现社区养老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城市问题方方面面,让技术手段为城市人、城市弱势群体,尤其是城市儿童服务,才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文章将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与城市规划的核心结合,研究海绵型儿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间,对所有人友好。文章在理清基本概念、梳理基本价值与技术手段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点—线—面三类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无锡市滨湖区万科——太湖国际片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为例,详细分析该区域现状条件,研究海绵型儿童友好城市点状—线状—面状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提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周边用地建设高度配合才能相互促进。抛砖引玉,希望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着设计僵化、设施单一、安全隐患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儿童的意见和需求。儿童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参与能力能够从国外一些实践中得到证明,而且可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通过分析儿童参与在美国博尔德市政区改造中的应用,总结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