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水热的方法,通过调控pH值,制备了具有不同晶型和晶体形貌的BiVO4/GO(氧化石墨)复合可见光光催化剂,利用XRD、SEM、FT-IR和UV-Vis对样品进行表征。XRD分析显示,pH=7的条件下光催化剂呈现纯度较高的单斜白钨矿结构。以甲基橙(MO)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反应为模型反应,研究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经GO改性的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比纯BiVO4有极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合成法,选择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和表面活性剂,制备出不同结构的BiVO4粉末,并以此包覆制备了BiVO4/Co3O4、BiVO4/NiO.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液pH值为9,水热温度180°,水热时间8小时,可得到纯的单斜晶系白钨矿型BiVO4粉末;包覆的纳米p-n结型BiVO4/Co3O4、BiVO4/NiO光催化材料能有效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大大提高了光催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单斜相白钨矿结构的Gd掺杂BiVO4粉体。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浓度Gd掺杂BiVO4纳米粉体的晶相组成、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d掺杂BiVOt粉体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优于纯相BiVO4粉体,Gd掺杂量为2%的样品对罗丹明B催化效果最佳,在100min内对罗丹明B溶液的分解率达98%。  相似文献   

4.
以Bi(NO3)3·5H2O和NH4VO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BiVO4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BiVO4颗粒为单斜晶结构.紫外-可见漫反射(DRS)测定结果表明,BiVO4的禁带宽度为2.46 eV.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样品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反应条件为:罗丹明B的初始...  相似文献   

5.
在30℃下,以NazWO4和Pb(N03)2为原料,通过沉淀反应制备PbW04晶体。考察Pb(NO3)2溶液的pH值对PbW04的晶型和形貌的影响。通过XRD、Raman和SEM等表征,发现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分别得到了梭状和八面体状的四方晶相PbW04晶体,而在中性溶液中,得到单斜晶相PbWO4纳米带,表明pH值显著影响Pb—WO4的晶型和形貌。室温下,以300m为激发波长研究产物的固体荧光光谱,发现碱性条件下得到的四方相Pb—WO4八面体具有最强的绿发光带,表明PbW04的荧光性质受其晶型和形貌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BaCl2和Na2WO4为反应物,在室温和水浴条件下,利用沉淀法制备出了不同形貌的BaWO4粒子,并进行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反应物浓度、pH值等条件对BaWO4粒径、形貌及荧光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aWO4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出现在800 cm-1和1 650 cm-1,是典型的白钨矿结构WO42-的特征吸收带,由W—O的伸缩振动引起;所制备的BaWO4属于白钨矿结构,体心四角形晶体,结晶较好;BaWO4经紫外光照射发蓝绿光,发射最强峰位于469 nm波长处,有一定程度的蓝移;反应条件的改变对BaWO4粒子形貌及粒径影响较大,主要形貌有双锥形、梭子形、树枝状和花瓣形。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以V2O5溶胶为钒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为模板剂合成了两种VO2(B)纳米晶,即纳米粉和纳米针;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表征了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纳米晶的晶体结构是VO2(B)相.单斜结构,纳米粉的粒径d=50-100nm:纳米针直径d=50—100nm,l=1—2μm.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水热反应时间对产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以将产物粒径有效地控制在纳米尺寸内,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延长,晶体化程度越完全;伴随颗粒大小的增加,产物的形貌从纳米球、纳米棒逐渐过渡到纳米针;并对不同形貌的VO2纳米晶形成机制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载玻片为载体,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银量为1.0%的Ag—TiO2复合膜,并且考察了复合膜光催化脱色甲基橙溶液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膜焙烧温度为450℃时催化活性最好,TiO2呈锐钛型,Ag—TiO2复合膜光催化性能是TiO2膜的2.25倍;低pH值时复合膜催化活性较好,当甲基橙浓度≤10mg/L时,光催化脱色反应为准一级反应,而且可以用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描述。复合膜使用15小时催化活性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9.
用MN做分散剂 ,制备不同分散剂用量和不同 pH值下的纳米氧化锆悬浮液 ,分别观察了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分散行为 .实验发现 ,pH值在6到 1 1时 ,悬浮液非常稳定 ,在 pH =1 0时 ,分散效果最好 .分散效果并不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单调变好 ,而是有两个最佳点 .在 pH值介于 1到 4之间时 ,氧化锆悬浮液能够很好絮凝 ,在 pH值等于 1时 ,纳米氧化锆悬浮液絮凝效果最好 .并对其分散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螺旋纳米碳纤维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生长螺旋纳米碳纤维.以Ni为催化剂热解乙炔制备出纯净、规则的单、双螺旋形碳纤维,单螺旋纤维的螺径约为1~2μm,双螺旋的螺径约为2—5μm.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螺旋形碳纤维是由小石墨微晶组成.同时对制备出的两种螺旋纳米碳纤维进行电磁性能分析,通过波导法分析其在8.2~12.4GHz频率范围内电磁参数.  相似文献   

11.
(Ba,Sr)WO4薄膜室温电化学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电流技术,在室温条件下,金属钨片上制备了白钨矿结构的BaSrWO4晶态薄膜,电化学反应的工艺条件:电流密度为1mA/cm^3、电解液的pH值为12.5;电化学处理时间为1.5h;XRD,XPS,SEM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Ba,Sr)WO4薄膜为表面均匀致密的四方晶系单相薄膜。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白钨矿结构钼酸盐薄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恒电流技术于室温条件下直接在金属钼片上制备了白钨矿结构的钼酸盐,包括SrMoO4,BaMoO4和Ba1-xSrxMoO4(0≤x≤1)等薄膜,控制电化学反应的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为1mA/cm^2;电解液的pH值为13;电化学处理时间为1h。SEM,XRD和XPS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钼酸盐薄膜均为表面均匀致密的四方晶系单相薄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一种独特的、基于过氧钒酸缓慢且可控的还原和转化的方法,用于在FTO基底制备纳米孔钒酸铋(BiVO_4)光阳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VO_4光阳极具有单斜白钨矿结构,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在0. 6 V的偏压下可获得高达1. 10 mA/cm~2的光电流密度。将其与铂修饰的多晶硅电池片光阴极复合构建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结果表明,其具有优越的降解盐酸四环素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在4 h内可将盐酸四环素去除70. 8%,而且系统在降解盐酸四环素的同时对外稳定产电。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冷压陶瓷技术,分别在1 400℃和1 300℃制备了具有四方结构的(Ba_(1-x)Eu_x)TiO_3和(Ba_(1-x)Eu_x)Ti_(1-x/8)O_3陶瓷.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Eu含量、Ti空位缺陷和陶瓷化烧结温度的变化对制备(Ba,Eu)TiO_3细晶粒陶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x=0.05时,1 300℃制备的(Ba_(1-x)Eu_x)Ti_(1-x/8)O_3陶瓷细化到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μm,1 400℃制备的(Ba_(1-x)Eu_x)TiO_3陶瓷却畸变生长到5μm.而x=0.03时,(Ba_(1-x)Eu_x)TiO_3陶瓷仍能细化到1μm.说明较高的陶瓷化烧结温度并不是晶粒生长的主要原因,Ti空位的存在起到抑制晶粒生长的作用.x≥0.07时,(Ba_(1-x)Eu_x)TiO_3陶瓷为大于5μm的粗晶粒陶瓷,说明Eu含量的继续增加不能抑制晶粒生长.  相似文献   

15.
纳米晶钇稳定氧化锆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酸盐为沉淀剂,通过化学共沉淀-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系列钇稳定氧化锆,采用XRD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进行钇掺杂时,ZrO2在煅烧温度较低时,晶型以t-ZrO2为主,煅烧温度提高,t-ZrO2向m-ZrO2转变,900℃时晶型已完全转变为m-ZrO2。掺杂钇后低温煅烧产物晶型为四方相,当掺杂钇的含量低于6%(摩尔分数)时,随着煅烧温度提高,少部分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转变比例随着掺杂量的提高而降低;掺杂钇的含量达到6%(摩尔分数)时,低温煅烧产物的晶型为四方相,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晶型保持稳定。Y3+取代Zr4+产生氧缺陷是ZrO2晶体结构稳定化的主要因素。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钇稳定氧化锆均为纳米晶,晶粒尺寸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而长大。  相似文献   

16.
以NH4VO3和Bi(NO3)3.5H2O等为起始原料,采用微波水热法可控制备了BiVO4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微波水热条件下,反应温度160℃时,反应30min即可制备纯的单斜相Bi-VO4微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由四方相向单斜相逐渐转变,产物的结晶性逐渐提高,同时由棒状微晶逐渐变成为球状微晶.  相似文献   

17.
以SmCl3·6H2O和NaOH为起始原料,采用水热法可控制备了Sm2O3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水热条件下,反应温度为200℃,前驱溶液PH为9时,水热产物主晶相为Sm2O3,杂相为Sm(OH)2C1,呈现细棒状结构.在800℃下煅烧,保温1h均可得到纯的Sm2O3立方相微晶.随着pH值的增大,所制备的Sm2O3微晶的形貌变成规则的棒状结构,当pH为9时,棒状结构尺寸约为0.2~0.3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