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手机病毒传播模型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网络经典传播模型的基础上,针对短信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建立了手机病毒在短信网络内传播的M-SEIR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用户预免疫、病毒变异以及短信网络内的局部社团结构对手机病毒传播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治手机病毒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移动P2P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关键协议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毒传播特点并利用流行病学理论,提出了移动P2P网络中病毒的传播数学模型。基于提出的病毒传播模型,使用专门的数字分析软件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实验主要考查了各P2P参数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实验分析表明,通过控制固定节点的下载率和恢复率这两个影响病毒传播最关键的参数能有效遏制移动P2P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终端硬件配置的提高,多跳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式结构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其具备了恶意代码活动的硬件条件。传统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未考虑网络的动态拓扑特性,不能被直接应用到多跳网络的研究中。通过将经典SI病毒传播模型应用到基于RWP模型的多跳网络中,研究节点的通信半径、病毒传播时间、初始感染节点的个数和节点的密度对病毒传播行为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节点的移动速度对病毒的传播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节点的移动导致病毒传播最快时对应的节点速度近似为节点的通信半径与病毒传播时间的比值,而与节点的密度和初始感染节点的个数几乎无关。  相似文献   

4.
该文针对网络节点的增减情况,研究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及其稳定性问题。考虑网络节点的新增和移除,构建了基于节点增减机制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并运用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定理,分析了模型的平衡点稳定性和基本再生数R0及其对病毒传播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改变增加节点数量以及易感状态、感染状态的节点移除率,研究3个参数对病毒传播过程的影响,并给出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网络节点的增减数量,能够控制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当前几种常用的蠕虫病毒传播模型,具体分析了随着因特网体系结构的演化,网络中NAT等设施的出现对蠕虫病毒传播带来的影响。针对传统模型在描述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对一种解析主动蠕虫病毒传播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蠕虫病毒的两阶段传播模型。仿真结果与CAIDA实际测量的Red Code v2传播数据相比较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病毒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6.
潜伏机制下网络病毒传播SEIQRS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新型潜伏病毒传播特性,研究潜伏机制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及其稳定性,为潜伏型病毒扩散机理及防御策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首先,从新型网络病毒的潜伏特点入手,分析处于潜伏状态的网络节点存在的三种转化模式,提出了潜伏机制下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其次,运用劳斯稳定判据,论证了网络病毒传播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求解系统的基本再生数R_0;最后,给出了潜伏状态下三种转移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仿真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R_0≤1时,网络在无病毒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_01时,网络在感染源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通过调整优化潜伏状态下三种转移概率,可以减小系统基本再生数R_0,使网络维持在无病毒健康状态.增大潜伏状态到易感状态转移概率θ,减小潜伏状态到感染状态转移概率γ和增大潜伏状态到免疫状态转移概率b,可以将潜伏病毒入侵的网络控制稳定在无病毒平衡点,从而维护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两种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计算机病毒在一个封闭计算机群体中的传染过程,推出了传染的数学模型,通过离散事件仿真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提出使用通信顺序进程的概念对病毒的传染过程进行了描述。建立了病毒传播的另一模型和并行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种蓝牙环境下恶意程序的传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蓝牙恶意程序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将蓝牙协议的作用及设备移动方式抽象为若干个统计学参数,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一种蓝牙恶意程序传播动力学的分析模型.该模型表明,认证机制等安全措施的引入可大大降低蓝牙恶意程序的传播过程,这对设计安全的蓝牙协议及设备具有积极的意义.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蓝牙环境下恶意程序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9.
云安全体系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有一定的新特点,病毒检测和防御的重心从用户端向网络和后台服务器群转变.针对云安全体系环境,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的SEIR模型的病毒传播模型(SEIR_C).SEIR_C模型在考虑潜伏的计算机病毒以更强控制病毒传播的基础上,加入了用户是否参加了云安全计划的这一属性,越多的成员上报越多的病毒信息,那么就可能更快更准确地分析得出病毒特征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Internet网络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制,建立了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模型的动力学性质,获得了病毒传播的关键阈值.发现该系统会出现非常复杂的动力学现象,包括后向分支和鞍结点分支.同时也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设计实现一款能够对主人进行跟随,避开障碍并且能够实现Android手机蓝牙控制的智能婴儿车。基于STC89C52单片机,设计并实现一款红外线避障、超声波跟随定位的智能婴儿车控制系统,在SL-51B开发板上完成设计的全部功能,并且该婴儿车能够被Android手机蓝牙控制终端所控制。Android手机终端蓝牙界面用来控制婴儿车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作为新媒体之一已经开始和电子政务网络接合,其所体现出的综合效应已经开始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显现。手机媒体所具备的这些功能,将会在电子政务终端领域、政务信息服务方面促进电子政务创新,而这种创新则又会进一步对政府与公众的一些传统关系产生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转发式导航定位系统(CAPS)的单点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利用已有的地面移动基站实现伪距差分定位的方法.该方法以检出多个基站处的伪距误差值为基础,用广义延拓插值模型建立测量点伪距误差修正的外推数据模型,从而求得测量点的伪距误差修正值,发送至用户,实现测量点的伪距差分修正.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克服常规伪距差分改正精度受基线长度增加而造成精度递减的问题.CAPS和移动基站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利用现有地面移动通信基站的资源,而且还能明显提高CAPS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社区医疗和家庭健康监护设备功能单一的问题,提高心电和血氧健康监护设备的可靠性和便携性,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生理参数采集设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蓝牙低功耗传输协议的手机无线心电和血氧健康监护系统.结合移动医疗思想,设计了蓝牙模块硬件、蓝牙低功耗协议栈、手机应用和文件服务器,实现人体心电和血氧参数的实时监控、显示和存储的功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传输性能良好,体积小,便携性好,能满足日常健康监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手机移动支付的价值接受度模型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社会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改进的价值接受度模型(VAM)对手机移动支付的用户接受度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作为正向价值的功能价值和建立社会价值是影响用户对手机移动支付态度的主要因素,而感知风险和费用负向影响用户态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固定电话手柄与座机电话之间的连线限制了通话者的移动空间,而手机在高层或地下建筑内信号非常弱甚至没有信号的问题,为了使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优缺点实现互补,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固定电话线路的蓝牙适配器.文中对通话电路、振铃电路、蓝牙模块等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嵌入式开发软件实现了适配器的通信功能.使用该适配器,手机、PDA、平板电脑及计算机等具有蓝牙通话功能的设备都可以通过固定电话线路进行接打电话.  相似文献   

17.
蓝牙是一种短距无线通信技术,用于替代数字设备和计算机外设间的电缆连接以及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组网。作为蓝牙模块和主机间的软硬件接口HCI,可对控制基带与链路控制器、链路管理器、状态寄存器等硬件提供统一接口。通过HCI进行蓝牙主机与主机控制器之间通信,可以避免深入研究蓝牙低层传输协议而建立起蓝牙无线连接。基于主机-主机控制器模型所设计的蓝牙电话应用模型,通过在HCI层的流程控制,成功实现了蓝牙电话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络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手机、PDA等手持设备加入无线局域网络后对无线网络安全的影响.分析了现有的无线安全网络的安全隐患,以及手机、PDA等手持设备带来的新的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新的解决办法,并分析了相应的运行平台.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集放置于人体不同部位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获取人体运动时产生的加速度信号,并通过蓝牙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送到移动设备中,再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选择和分类。研究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非特定人体状态识别算法,实时判断人体的运动、静止状态转换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运算和存储能力有限的移动设备上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读者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与日俱增,而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读者更渴望能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的更多服务.本文以TD-LTE通信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结合体——移动图书馆为基础,探讨了以4G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服务模式,并对未来的无线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