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为进一步深化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基于思政建设要点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体要求,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轨道并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设计的“案例启发+创新问题+思政升华”及“价值引领+政策导向+专业落实”特色化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有效深化了思政内涵,践行了思政实践,为同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课程思政"工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创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材料成型专业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可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军校教育重要的时代命题和现实难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基于系统科学思维方式(SSTM)视角,对军校专业背景课程群"课程思政"价值取向进行了认知,并遵循"成果产出导向(OBE)"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三重"育人核心要素的专业背景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理实一体化"运用路径.这为军校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提供了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为例,通过系统设计与深入挖掘,将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入到专业教学环节,构建了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仅停留于口号和形式,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程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及育人等问题,以《港口集装箱机械与输送机械》课程为例,进行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从做好"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到教学设计改革、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有机统一,积极发挥高职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表明,采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新范式,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剖析新工科建设实质内涵的基础上,探寻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针对新工科专业编程基础课程群中各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精准把握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教育契合点,结合专业特色及编程基础课程群各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教师的思政教学意识、加强思政师资培训以及量化...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并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从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教学设计和效果评价入手,研究了高职物联网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机制。以专业群为载体,重点构建了课程思政“要素库”和“方法库”,提出了多元化、动态化的课程思政发展性评价方法,以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专业群层面的具体落地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核心思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但对GIS实验课程的探索较少。针对WebGIS与Mobile GIS实验课程知识庞杂、技术复杂、教学难度大等问题,按照简单易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与专业实验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融入课程思政的WebGIS与Mobile GIS实验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实际,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课程体系,重构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推广学生实验成果,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了实验与理论的衔接、实验与思政的融合,为其他课程实验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新工科专业向纵深发展,《工程材料》这一专业基础课程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一项兼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任务。但该课程思政建设仍然面临着教学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两张皮”、教学评价“一边重”等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应提升教学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增强教学过程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立足"大思政"教育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教学路径,包括转变课程思政教育观念、制订综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深化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以期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认同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客观上为合力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与平台.专业背景不同的学者共同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AR技术团建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训云系统.本系统由思政类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发布系统V1.0软件和一种基于AR-NFC型思政教育远程团建装置组成,是NFC技术、AR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合的结晶.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有效解决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活动过程,构建德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新机制,课题组结合“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教学目标,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和实践过程,提出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及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3.
针对雷达系统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相对零散、难以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等问题,从课程育人价值取向、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效果等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设计思路,提出了该课程教学"三步"设计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学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将高校的全部课程与育人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的公共基础课,需要顺应"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完善和修订教学评估体系,具体体现在结合学科及专业特点从教学目标制定上、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上逐步渗透和强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以大学物理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具体方法提出了适合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结合OBE教学理念以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技术积淀创新能力,意识形态引领价值方向”的研究思路,重点探索OBE教学理念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教学实践路径。推动高等院校“专业技能+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和路径进行研究。结论:大学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高职院校专业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为中心,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探究了对在校高职学生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从可行性分析、侧重点、素材源泉、施行方式、师资力量建设五个方面展开思索并提出建议,进而讨论如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纷纷出台实施思政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内化工及相关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中深挖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加大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素养教育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9.
在通识教育课“国家安全概论”课程教学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探索国家安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课程以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为出发点,梳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的逻辑理路,构建以国家安全教育为核心,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素养、公民品格、职业道德、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主线,以“融思维”进行整体化教学设计,以模块化教学完成内容重构,以教学方法创新推动实践育人,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以《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教学法、主题辩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美育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功底,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解决人际沟通和交往障碍,从而让"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解决学生的发展困惑,得到更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