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针对雷达系统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相对零散、难以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等问题,从课程育人价值取向、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效果等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设计思路,提出了该课程教学"三步"设计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学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经管类专业课思政育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销售管理"课程为例,探索从名人故事、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力求"传道"与"授业"二者的回归统一,并从教师的自我修炼与信息技术的加持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以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一种科学、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与各门课程相融合,能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发掘思政融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元素,创新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估体系,进而揭示大学理工科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辨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守好课堂教学阵地、拓展实践空间、强化内涵建设三个方面,探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载体,按照自顶向下的思路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梳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传感器+新技术+思政微语"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结果表明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在价值引领、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立足"大思政"教育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教学路径,包括转变课程思政教育观念、制订综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深化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以期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仅停留于口号和形式,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程为主、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及育人等问题,以《港口集装箱机械与输送机械》课程为例,进行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从做好"互联网+"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到教学设计改革、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有机统一,积极发挥高职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表明,采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新范式,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思政"工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创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材料成型专业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可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以《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教学法、主题辩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美育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功底,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解决人际沟通和交往障碍,从而让"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解决学生的发展困惑,得到更多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管理学》的课程思政价值意义上,从院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实现管理学与思政课程融合贯通,提出建立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教师要建好教学团队,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模式;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等路径,实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军校教育重要的时代命题和现实难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基于系统科学思维方式(SSTM)视角,对军校专业背景课程群"课程思政"价值取向进行了认知,并遵循"成果产出导向(OBE)"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三重"育人核心要素的专业背景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理实一体化"运用路径.这为军校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提供了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基于"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发挥高校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围绕培养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德智兼修的高素质人才。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除了教授英语知识外,还需要把"课程思政"隐性融入教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使教学和思政的结合变得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理念,并在课堂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研究以教学单元"Education"为例,就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进行了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引入成果导向法(OBE)反向设计理念,结合通信设备使用与维修课程,以部队人才需求为牵引,提出基于OBE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从修订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三方面着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与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呈现"一个中心、两线并进、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核心思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之中。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但对GIS实验课程的探索较少。针对WebGIS与Mobile GIS实验课程知识庞杂、技术复杂、教学难度大等问题,按照简单易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与专业实验相互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融入课程思政的WebGIS与Mobile GIS实验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实际,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课程体系,重构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推广学生实验成果,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了实验与理论的衔接、实验与思政的融合,为其他课程实验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为例,在分析其"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之上,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保障4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实践,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和路径进行研究。结论:大学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餐饮美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首先以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为起点,对"餐饮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分;其次,从"美育为媒,以美育德,以美育人"和"因势利导,向美而行,致知力行"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知识点的教学示例,论述专业课程教学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教学融入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旅游餐饮、烹饪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根据学院定位、学科特色以及课程特点,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从提升团队思政教学能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开展思想引领、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以“德”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使课程思政从教学中的无规律的个体行为转变为有意识、有深度的系统化实施。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将高校的全部课程与育人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的公共基础课,需要顺应"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完善和修订教学评估体系,具体体现在结合学科及专业特点从教学目标制定上、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上逐步渗透和强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以大学物理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具体方法提出了适合大学物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