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解决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论文探讨了基于PKI和PMI的数字图书馆安全易管理模型,提出基于PKI和PMI技术体系的访问控制方案。使用公钥证书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使用属性证书实现用户的授权访问。  相似文献   

2.
PKI与PMI联合安全认证系统及其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在研究X.509 V3所定义的公钥证书和属性证书的基础上,分析了PKI和PMI的系统组织结构,设计了一个PKI和PMI联合安全认证系统,给出了证书存储与管理目录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程序设计,系统使用公钥证书进行身份认证,使用属性证书进行角色控制,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网络资源的安全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3.
特权管理基础设施的实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权管理基础设施(PMI)设计用来补充公钥基础设施(PKI)的不足,它可以为PKI所认证的实体提供特权管理服务。类似于PKI的公钥证书,PMI也提供了X、509的属性证书(AC)。同时,PMI也定义了相应的一般模型。委托授权模型,角色模型,这些模型展示了PMI的工作框架。通过使用属性证书和这些模型框架,开发人员可以将PKI和PMI集成在一起,为开放系统提供与应用相关的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加解密、电子签名等一系列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文章所出的访问控制方案是基于PKI和PMI的技术体系。使用公钥证书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使用属性证书实现对用户的授权访问,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网络资源的安全访问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文章所出的访问控制方案是基于PKI和PMI的技术体系使用公钥证书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使用属性证书实现对用户的授权访问,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网络资源的安全访问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6.
首先介绍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安全认证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在分析PKI、PMI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公开密钥证书和属性证书的双证书联合认证方案。其中使用公开密钥证书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属性证书实现用户的授权访问,能够保证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该方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数字图书馆安全认证的要求,从而方便灵活地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安全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PKI/PMI的多域单点登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王薇  张红旗  张斌  杨智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1):150-15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和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MI的多域单点登录模型,该模型使用公钥证书进行身份认证,通过属性证书支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并采用分布式认证方法,支持用户跨域访问应用服务器,有效实现了多域环境下的单点登录。最后,讨论了与原有应用系统的无缝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采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的企业级PMI实现方案。使用公钥证书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使用属性证书实现对用户的授权访问,使用策略证书定制企业的安全策略,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企业网络资源的安全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9.
隐私保护是当前网络应用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加强隐私保护,在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的情况下实现资源访问.针对匿名访问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PKI/PMI证书的认证方案,即在用户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引入可信第三方,利用角色说明属性证书RS-AC和角色分配属性证书RA-AC,实现匿名认证.理论分析证明,该方案具有安全性、匿名性和不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属性证书的PMI授权管理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钥基础设旌PKI技术通过方便灵活的数字证书与密钥管理机制,解决了可信的身份问题。但是,仅仅依靠PKI机制无法完全满足大型分布式网络环境下授权管理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需求。该文在深入研究PMI及属性证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属性证书的PMI授权管理模型,并对模型的具体实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赵朋  周宇  王晓东 《计算机工程》2008,34(15):162-163
PKI/PMI体系如果缺乏规范的时钟机制可能产生时钟不同步现象,因此,在可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隐患。该文通过对在线证书状态协议(OCSP)及PMI认证特性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OCSP中间件的时钟同步技术。应用该技术构建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可以消除上述隐患,不会明显加重系统负担,或引入额外风险,适用于多数一般性的数字证书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当前的数据库安全技术,并研究了PKI公钥和PMI授权管理技术,实现了PKI/PMI认证方式以及基于角色访问的控制策略,最后给出了基于PKI/PMI结合的数据库安全系统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3.
基于PKI/PMI的应用安全平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文章所提出的应用安全平台是基于PKI和PMI的技术体系,它实现X.509标准证书的发放和管理以及相关的安全通信协议、S/MIME邮件加密协议、PKCS#7数字签名标准等。采用高度集中的用户身份管理和访问权限设定,以及多种审计技术,为复杂网络系统和不同应用提供可管理的复合安全技术,实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信息加密,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4.
VPN技术改进了通信协议的安全机制,但因其身份鉴别不完善而影响到在复杂环境下的网络安全。PKI是由公开密钥密码技术、数字证书、证书认证机构和安全策略等基本成分共同组成的安全基础设施。PKI技术能够提供身份鉴别和角色控制服务。文章分析了PKI和VPN技术的各自安全特点,采用PKI技术与VPN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了系统的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鉴于经典工作流安全模型中存在的认证简单,权限授予不灵活,无审计安全等缺陷,在对PKI/PMI理论和工作流安全需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经典工作流安全模型进行安全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PKI/PMI的工作流安全模型。该模型使用基于PKI的强因子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使用基于PMI的T&RBAC(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进行权限管理;使用数字签名和时间戳保证不可否认性和存在性,满足审计安全的需求。实践结果表明,该工作流安全模型有效的提高了经典工作流安全模型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解决了工作流中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等安全问题,并减少了非授权操作和越权操作等权限管理漏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网络安全隔离技术和PKI/PMI技术有效地结合的完善的授权访问安全体系,实现了安全隔离状态下进行身份验证和细颗粒度的访问控制,实现了系统的主动安全管理,大大提高的安全性、可控性,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独立于应用的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是网络信息安全重要部分之一。实施它们的传统方法是通过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功能和应用之间的API接口来实现。这一方法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网络和应用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独立于应用的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系统,该系统是一种为网络应用提供了高效的身份识别服务的安全平台。它通过结合Kerberos,PKI和安全通道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性能和便利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IPSec的虚拟专用网(VPN)尽管极大地改进了传统IP协议缺乏安全机制的问题,但在复杂情况下仍会因身份认证不完善而影响网络的安全性。PKI是一套可公开信任的提供认证服务的安全平台,可提供身份认证和角色控制服务。本文分析了IPSec和PKI在安全上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将PKI认证技术应用到IPSec-VPN中加强身份认证和角色访问控制,进而完善VPN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云环境下用户跨域控制方案不能满足不同密码体系之间的相互跨域访问的需求,借鉴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认证体系的思想构造了一种基于混合密码体系的跨域控制方案。该方案以PKI认证体系为不同密码体系安全域的管理框架,以CA(certificate authority)为不同安全域用户的公共跨域认证中心,对不同安全域的用户进行认证,并根据验证结果为其分配公共跨域身份和身份控制标签。它不仅实现了对不同密码体系之间的相互访问,并且根据签发的身份控制标签完成用户的实时控制,一旦发现恶意用户便撤销用户公共跨域身份,并对恶意用户的实名身份进行标注。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在满足正确性、不可伪造性、高安全性的同时可以抵抗重放攻击、替换攻击和中间人攻击,并且降低了计算开销。  相似文献   

20.
IPSec-VPN中应用PKI的研究与实现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IPSec的虚拟专用网(VPN)尽管极大地改进了传统IP协议缺乏安全机制的问题,但在复杂情况下仍会因身份认证不完善而影响网络的安全性,PKI是一套可公开信任的提供认证服务的安全平台,可提供身份认证和角色控制服务,该文分析了IPSec和PKI在安全上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将PKI认证技术应用到IPSex-VPN中加强身份认证和角色访问控制,进而完善VPN安全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