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为例,梳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智慧所体现的生态观,结合景观格局理论对古典园林理水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初步研究发现:(1)古典园林理水的生态观体现在水的选址、水形设计以及周边配置各个方面;(2)古典园林水系的整体观展现了不同水体斑块在空间布局和连接上的景观格局特征,对生物的迁徙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可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中水系的连接度、曲度、廊道宽度等进行量化比对分析。基于景观格局理论的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古典园林的生态功能分析,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生态园林建设,并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智慧的进一步量化研究和中国园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司春杨 《山西建筑》2009,35(1):346-347
针对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意境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园林无水则不活的结论,指出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实地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古籍,对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理水艺术进行研究,探讨苏州古典园林中理水文化的意境含蕴,从而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期其能与现代科学生态观相结合,促进当代生态智慧观的发展,以指导现代生态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早 《中国园林》2004,20(12):33-36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它所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分析其理水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并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探索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环境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5.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它是一门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元素。造园匠师通过利用这一元素有效地将园林中各种景观元素连接起来,使得园林生机盎然,景象万千。所以素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之说。同时,理水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产生动态的美、静态的美。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发展、理水手法入手,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美。  相似文献   

6.
"理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内容之一,既体现着传统造园的独特模式,也在很多方面蕴含着当下可持续水设计方向的相关理念与实践方法,从可持续水设计强调绿色空间对于水文管控的重要性层面入于,通过整体性、雨洪、人性化3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理解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任树强  徐雷  曹震宇 《华中建筑》2011,29(4):126-129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独特的理念理法和丰富的文化哲理内涵,它所塑造的水景优美而富有意境。文章分析了古典园林理水对水形、水色、水声、动与静的塑造,对融于物和意境的表达,并结合现代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创作实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与发展,以期探索既符合当代城市发展理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水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文霞 《城市建筑》2014,(26):135-135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巧夺天工,而且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从模仿自然水景,借用天象和气候、写意手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巧夺天工,而且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从模仿自然水景,借用天象和气候、写意手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方池欣赏:以明代江南园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凯 《建筑师》2010,(3):44-51
本文从现存古典园林中的方池现象引发出问题,通过对明代江南园林文献中方池记述及图像的考察,指出方池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重要特点;并通过方池欣赏的历史资源的探索,揭示出方池理水背后"适意"和"求理"的欣赏方式;其后对明末造园技法与欣赏方式转变的分析,则解释了方池欣赏走向衰退的原因;最后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将"曲"为特点的现有江南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简化认识的误区所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书院园林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书院园林,在唐朝已经开始形成.通过对书院园林的分析,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书院园林的文化内涵.认为: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往往都建于山清水秀、景色如画的幽静处,书院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也对我国仿古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仿古建筑已逐渐融入到我国建筑行业领域,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庭院,对仿古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突显重要,本文就笔者以近年来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本文在吸取借鉴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建设中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问题,从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体系、建立我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策略、建设适应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层面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提出了框架性的阐述,结论性地提出应该从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加快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  相似文献   

14.
周燕 《城市建筑》2013,(24):206-206,223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论需要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只有树立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的风景园林哲学认识,才能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自觉和设计主体性的风景园林理论,促进风景园林教育和设计实践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劲 《华中建筑》2012,(11):149-152
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蓄水至175m后,屈原祠将被淹。为了保护好屈原祠,对其实施了异地搬迁重建。该文简述了在搬迁重建过程中,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施工,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凸显了屈原祠文物价值,充分展示屈原文化内涵。只有把屈原祠等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结合起来,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结合起来,才能保护、传承、利用、管理好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让华夏民族的子孙后代受益。  相似文献   

16.
乡村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筑、规划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本文致力于从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分别对传统乡村建筑和新建的乡村建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建筑的发展有一定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德  杨玲 《中国园林》2010,26(2):24-26
当下迅猛的城镇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城镇空间景观,也促使着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但多方面原因造成这个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并不能完全与城镇空间景观的建设、发展合拍,由此造成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我们在获得了愈来愈多高品质物质空间的同时,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现象渐显。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空间景观发展历史,剖析当代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以适应性理念促进城镇空间景观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对于当今的城镇空间景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工程实例,对中国新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探寻,从民族性与地域性两方面论述了中国新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建筑文化的可持续性,为探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发展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董勤铭 《中外建筑》2010,(10):82-83
纵观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和西方两大势力是最具有活力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主体,中国通过20年左右的改革,发展的趋势直追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年的发展成就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建筑业的发展,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让西方世界目瞪口呆。但是我们发现建筑形式还是以西方美学形式主导我们的建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品建筑少之又少,最具有代表和经典的现代建筑并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建筑是北京香山饭店。其设计师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还有几个代表作中国建筑大师戴念慈设计的北京饭店等作品,让我们看见的具有民族亲和力的作品比较少,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古建筑的一些文化特征,作为我们建筑设计的参考,从中汲取美学、文化元素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应具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该项目在曲江旅游区内,设计作“水”的文章,取“曲江”意象,并考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利于使用与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