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吕超  谢峰  谢立志  李博  马原琳 《金属矿山》2021,50(3):110-115
针对滇东北某铅锌选厂产出铅精矿含锌和硫精矿含铅、锌较高的问题,在对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流程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矿物种类复杂,其中方铅矿、闪锌矿的粒度嵌布 极不均匀,现场采用“铅硫混合浮选—铅硫混合精矿抑硫浮铅分离—铅硫混合浮选尾矿选锌”的一段磨选工艺流程,嵌布粒度较细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得不到充分单体解离。本研究提出采用“阶段磨矿、阶段 选别”工艺进行流程优化,对铅硫混合精矿再磨再选,在铅硫混合精矿再磨细度为-0.045 mm占70%的条件下,得到Pb品位为61.89%、Pb回收率为85.43%的铅精矿及Zn品位为49.05%、Zn回收率为93.91%的锌精矿。与优 化前相比,铅精矿中Pb品位提高1.57个百分点,同时Zn含量下降1.35个百分点,硫精矿中Pb、Zn含量均有所降低,锌精矿中Zn的回收率提高2.43个百分点。目前,现场依据优化工艺完成了选厂改造,采用立式螺旋搅 拌磨机进行二段磨矿,生产运营良好,较之前生产指标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某微细嵌布铜矿的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陕西某微细粒嵌布铜矿的矿石性质,进行了磨矿细度、捕收剂、调整剂、浮选精矿再磨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磨矿-优先选铜-铜粗精矿再磨-铜精选-铜扫选尾矿选硫工艺,可获得铜精矿品位Cu16.94%,铜回收率80.89%;硫精矿品位S 36.77%,硫回收率78.85%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低品位铜钼多金属复杂硫化矿, 研究了磨矿细度在铜-钼硫化矿异步混合浮选分离工艺中的关键作用。采用异步混合浮选工艺流程, 得到铜-钼混合精矿、铜精矿和硫精矿, 然后再对铜-钼混合精矿进行再磨浮选分离, 通过优化和控制异步混合浮选工艺中的磨矿细度, 最终获得品位22.85%、回收率87.17%的铜精矿和品位48.85%、回收率68.96%的钼精矿。  相似文献   

4.
江西某铜硫矿石浮选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某大型铅锌矿山在深部接替资源勘查中探获了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以上的铜硫矿石资源。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该矿石资源,在矿石性质研究和探索试验基础上,采用铜硫混合浮选-铜硫分离浮选工艺对其进行了选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磨至-0.074 mm占75%后以石灰为pH调整剂、丁黄药为捕收剂、2号油为起泡剂进行1粗2扫混合浮选,所获混合精矿再磨至-0.038 mm占80%后以石灰为pH调整剂、LP-01为捕收剂进行1粗2精2扫抑硫浮铜分离浮选,可获得铜品位为14.22%、铜回收率为87.58%的铜精矿和硫品位为34.01%、硫回收率为80.84%的硫精矿,从而使矿石中的铜、硫得到较好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5.
某含泥高硫混合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刘全军  袁华玮  张一超 《矿冶》2016,25(2):28-30
该矿石含泥量较高,黄铜矿与黄铁矿致密共生,原矿铜品位为0.99%,硫品位为18.32%。试验采用原矿洗矿—铜硫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分离的原则流程。磨矿至-0.074 mm粒级含量占56%进行铜硫混选,混合精矿再磨矿至-0.074 mm粒级含量占90%进行铜硫分离。通过考察药剂制度对浮选的影响采用硫化钠400 g/t,丁基黄药∶丁基铵黑药(4∶1)80 g/t,松醇油35 g/t,石灰为1500 g/t,获得品位为15.95%、回收率为88.23%的铜精矿和品位为32.13%、回收率为69.84%的硫精矿。对同类别含泥高硫混合铜矿选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某低品位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的原矿品位分别为Cu 0.47%、Pb 1.236%和Zn 0.891%。矿石中铜铅锌有用矿物的嵌布粒度较细且共生关系较复杂。试验着重探讨了磨矿细度、浮选捕收剂和调整剂的优化,在解决矿物有效解离的前提下,提高铜铅锌浮选分离的选择性。当原矿磨矿细度为-0.074mm占80%时,采用乙硫氮作捕收剂,石灰、硫酸锌和亚硫酸钠作调整剂,粗选获得的铜铅混合粗精矿再磨至-0.043mm占81.31%后,经两次精选获得铜铅混合精矿。铜铅混合精矿采用活性炭脱药,亚硫酸钠和CMC组合抑铅,Z200浮选铜,实现了铜铅分离。铜铅混合浮选尾矿,采用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作捕收剂,浮选获得锌精矿。最终浮选指标为:铜精矿的铜品位27.26%,铜回收率80.62%;铅精矿的铅品位59.35%,铅回收率85.20%;锌精矿的锌品位41.14%,锌回收率为82.74%。为该低品位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新疆某高硫铜锌矿选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某高硫铜锌矿石的性质特点,采用铜锌混合浮选—混合粗精矿再磨—铜锌分离—铜锌混浮尾矿选硫的原则流程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铜锌混合浮选和铜锌混合粗精矿再磨适宜的磨矿产品细度分别为-0.074 mm占90%和-0.043 mm占95%;J102和丁基黄药为铜锌混合浮选的有效捕收剂;T-21与硫酸锌组合对闪锌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J102对铜矿物的选择性捕收可以较好地实现铜锌分离。采用试验确定的闭路流程处理该矿石,可获得铜品位为20.09%、铜回收率为86.46%的铜精矿,锌品位为52.48%、锌回收率为67.35%的锌精矿,硫品位为45.95%、硫回收率为74.09%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疆某高硫铜锌矿石的性质特点,采用铜锌混合浮选-混合粗精矿再磨-铜锌分离-铜锌混浮尾矿选硫的原则流程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铜锌混合浮选和铜锌混合粗精矿再磨适宜的磨矿产品细度分别为-0.074 mm占90%和-0.043 mm占95%;J102和丁基黄药为铜锌混合浮选的有效捕收剂;T-21与硫酸锌组合对闪锌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J102对铜矿物的选择性捕收可以较好地实现铜锌分离。采用试验确定的闭路流程处理该矿石,可获得铜品位为20.09%、铜回收率为86.46%的铜精矿,锌品位为52.48%、锌回收率为67.35%的锌精矿,硫品位为45.95%、硫回收率为74.09%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9.
甘肃某低品位难选铜硫矿选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甘肃某低品位难选铜矿石的特点,进行了铜硫混合浮选、混合精矿铜硫分离条件研究,试验确定的工艺技术条件可有效解决次生硫化铜含量高所造成的铜硫难以分离问题。在铜硫混合浮选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0%、铜硫混合精矿再磨细度为-0.043 mm占90%的情况下,采用1粗2精1扫混浮铜硫、铜硫混合精矿再磨后1粗1扫2精铜硫分离、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16.25%、回收率为63.92%的铜精矿,以及硫品位为37.45%、回收率为80.10%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10.
用阶段磨矿部分混合浮选处理铜锌硫多金属硫化矿石,铜锌分离效果差,锌回收率低。两段磨矿,铜锌硫顺序优先浮选,辅以铜中矿再磨,锌精尾脱硫,锌尾浓缩选硫等技术措施,实现了无抑制剂铜锌分离,使锌回收率大幅度提高。如果进一步加强细磨,混合应用捕收剂,技术经济指标还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如何防止渗碳淬火齿轮磨削裂纹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20CrMnTi渗碳淬火齿轮在磨齿过程中容易产生磨削裂纹而报废的现象,通过对其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变化,表层应力的消除方法,机加工过程中的磨削参数选择、砂轮的选择、磨削液的选择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止磨削裂纹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黑沟铁矿石粉矿(-15 mm)铁品位为37.35%,铁主要以赤褐铁矿形式存在,铁在赤褐铁矿中分布率为85.35%。现场采用球磨机磨矿后强磁选工艺回收粉矿,球磨机磨矿时泥化现象严重,细粒级铁矿物无法通过强磁选有效回收。为减轻粉矿磨矿过程的过粉碎现象,优化磨矿产品粒度组成,对破碎至-2 mm的粉矿,预选筛分出产率为33.30%的-120μm粒级,对+120μm粒级进行棒磨机磨矿试验。在棒径分别为18、20、22 mm的钢棒为磨矿介质,且其质量比为4∶3∶3、介质充填率为30%、料棒比为1.0、磨矿浓度为70%、磨矿时间为62 s条件下闭路磨矿,合格粒级(38~120μm)占-120μm粒级比例达57.55%。降低分级粒度能够有效减少微细粒级的产生,减少过磨。采用棒磨工艺可以减少过磨,优化磨矿产品的粒度组成。  相似文献   

13.
自磨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碎矿和磨矿流程经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一方面它们是适用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工艺流程长,所用设备型号和数量多、金属消耗量大、基建投资和生产费用高等缺点。因而缩短现有碎矿和磨矿流程、降低金属消耗量,必然成为技术革新的课题。自磨机的应用,便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发展前途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新 《煤矿机械》2003,(7):58-59
通过对 2 0CrMnTi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表层应力的消除方法、机加工过程中的磨削参数选择、砂轮的选择、磨削液的选择等分析 ,提出了防止磨削裂纹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磨矿操作,缓解锡石过磨和硫化矿欠磨的矛盾,研究了入磨粒度、磨矿时间及磨矿浓度三个因素对磨矿产物中各个粒级产率、金属分布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入磨粒度对磨矿效果影响明显,比较-2 mm和-3 mm两个入磨粒度,-2 mm的磨矿效果较好;随着磨矿时间的增加,磨矿产物中不同金属锡、锌、铅、铁的分布率变化规律大致相似,即粗粒级中锡、锌、铅、铁的金属分布率减小,细粒级金属分布率增大;磨矿浓度从50%增大到75%时,磨矿效果逐渐改善,磨矿浓度超过75%后,磨矿效果变差。入磨粒度为-2 mm,磨矿时间为4~6 min,磨矿浓度为75%时,有效缓解了锡石过磨和硫化矿欠磨的矛盾,磨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磨矿是指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石在磨矿过程中,由于矿物与矿物之间硬度的不同,致各矿物的破碎程度不同的一种磨矿现象。论文基于选择性磨矿现象和应用,介绍了物料性质、磨矿机械、操作条件等因素对选择性磨矿的影响规律,认为合理调控选择性磨矿影响因素对于提高磨矿效率和优化磨矿产物粒度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磨削裂纹产生的原因,针对此原因,作者从喷丸强化工艺、磨削工艺、材料及热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止磨削裂纹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DA分散剂对铝土矿磨矿效率的影响,并结合吸附特性、磨矿矿浆黏度、铝土矿表面电位以及磨矿产品颗粒形貌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助磨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其他磨矿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可使磨矿产品中-0.074mm的含量提高3.64个百分点;DA分散剂在铝土矿表面产生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降低了磨矿矿浆的黏度,改变了铝土矿表面的电位,改善了颗粒形貌,但对铝土矿表面硬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用湿法机械粉碎制备了d90 为 2 μm左右的超细石英粉 ,该方法工艺简单 ,效率高。研究了研磨时间、矿浆浓度、料介比、助磨剂种类及用量对超细粉碎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focus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chamber diameter and stirrer design on cement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a horizontal type dry stirred mill. Within the scope, pilot scale test works were undertaken with two different chamber diameters (20.4 cm and 26.4 cm) having the same length and three different stirrer designs (wing, cross and disc) having the same diameter (16 cm). The chamber diameter test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stirrer design, media size and media filling. The studie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larger chamber improved the grinding efficiency since 31.8% and 35.8% less energy was consumed than the smaller mill at the RRd50 of 1.41 and 1.66 respectively. This behaviour of the larger mill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gap distance between the chamber wall and stirrer edge. With regards to stirrer design,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s, grinding results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ll indicated that the disc design of stirrer ground the particles more effectively at high energy levels (>40 kW h/t). The use of the disc design reduce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by 21% (at RRd50 of 3.5). This was attributed to dissipation of energy as heat since the temperature measured for the wing and cross types were higher than the disc 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