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42CrMo钢在N32+N15混合机油、快速淬火油和PAG水溶性淬火介质中的淬火试验,对其机械性能、环保等进行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2CrMo钢在12%PAG水溶性淬火介质中淬火优于在油类冷却剂中淬火,并且具有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C-Mn-Si-Al高强钢进行了不同温度淬火+回火试验,采用SEM、XRD、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温度淬火对C-Mn-Si-Al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60~780℃不同温度淬火+回火的C-Mn-Si-Al组织主要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C-Mn-Si-Al试验钢中奥氏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少,740℃淬火+回火的C-Mn-Si-Al试验钢中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为33.5%。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C-Mn-Si-Al钢的强度逐渐升高,伸长率和强塑积先升高后降低,740℃淬火+回火的C-Mn-Si-Al试验钢的强塑积达到最大值15089.2 MPa·%。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疏浚工程船用低碳低合金耐磨钢的耐磨性能,分别采用淬火+200 ℃低温回火、淬火+250 ℃配分、循环热处理3种热处理工艺对试验钢进行热处理,并借助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组织与析出相,磨粒磨损试验机测试磨损质量损失,硬度计测试热处理钢的硬度。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200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基体中有少量碳化物,回火马氏体仍呈板条状;淬火-配分试验钢得到马氏体加较多残留奥氏体;经循环热处理后,试验钢中马氏体板条消失,基体中有颗粒状(Nb,Ti)C析出相。试验钢淬火-回火后硬度为39.5 HRC,淬火-配分试验钢硬度为40.5 HRC,循环热处理试验钢硬度30.8 HRC。试验钢耐磨性与硬度成正比,试验钢经循环热处理后,磨损量最大,耐磨性能最差,淬火-回火试验钢次之,淬火-配分钢耐磨性能最好。3组试验钢磨粒磨损后试样表面均出现大量犁沟,磨损机制主要是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4.
采用部分奥氏体化-淬火-配分工艺对中锰钢进行热处理,研究不同淬火温度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而抗拉强度却逐渐降低。淬火温度为140 ℃时,试验钢中一次马氏体和新生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之和最大,因此抗拉强度最高。淬火温度为180 ℃时,试验钢中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最大,伸长率最高,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强塑积最高为30 328.2 MPa·%。而淬火温度升到200 ℃时,由于试验钢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减少以及新生马氏体的硬度降低,其伸长率和抗拉强度均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OM、SEM、冲击试验、硬度测试和疲劳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等温淬火对GCr15Si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等温淬火时间的增加,GCr15SiMo钢中针状贝氏体组织逐渐增多,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降低。等温淬火时间从2 h增加到4 h时,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20.3vol%降低到9.8vol%,明显减少。随着等温淬火时间的增加,试验钢硬度变化不大,冲击功逐渐升高,经过210℃×12 h等温淬火+220℃×1 h回火试验钢的冲击功最高,达到82.2 J。经过210℃×2 h等温淬火+220℃×1 h回火试验钢的疲劳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6.
流动和热参量是淬火过程中控制淬火质量的关键点。利用热电偶或非接触式温度测量仪可以得到淬火工件表面的温度,并以此对传热过程进行研究,以评定淬火介质的热交换和冷却能力。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对介质流场结构尤其是流速进行测定,以保证淬火质量、提高淬火效率。淬火过程中发生的汽液两相流动沸腾现象使得淬火过程更加复杂。膜态沸腾阶段和核态沸腾阶段是沸腾现象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其中涉及的蒸汽膜物理特性试验研究,以及通过纳米改性技术主动或被动改变试件材料表面微观性质以此改变临界热流密度的试验研究成为当前沸腾现象试验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2024铝合金薄壁型材不能进行在线淬火,必须采用离线淬火,但是在离线淬火时极易出现变形。本文试验选用PAG淬火液替代水作为淬火介质,并通过不同浓度的PAG淬火液进行淬火对比试验,结合机械性能与变形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淬火液浓度以达到淬火液浓度与机械性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通过奥氏体等温淬火开发出抗拉强度大于1000MPa、伸长率大于15%的高强度、高韧性等温淬火球铁。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等温淬火工艺参数对等温淬火球铁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设计的试验工艺内全部可以得到以针状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为基体的等温淬火球铁组织;在等温淬火工艺中,等温淬火温度对试样硬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奥氏体化温度与奥氏体化时间,而等温淬火时间对于试样硬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等温淬火温度对等淬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270~380℃),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质量分数)及奥氏体百分含量(体积分数)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均在360℃等温淬火时,出现最大峰值;抗拉强度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伸长率和冲击韧度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360℃等温淬火时,出现最大峰值;硬度则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360℃等温淬火时,硬度最低。  相似文献   

10.
《铸造技术》2016,(4):670-672
以中碳铬钼合金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变点试验确定试验钢的淬火温度范围为904~954℃,最佳淬火温度为920℃。淬火后,该材料主要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针状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通过淬透性试验证明,淬硬层深度为150 mm,该衬板最厚部位约为123 mm,故该材料经920℃淬火后具有足够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二硫化钼结构以及尺寸对其宏观摩擦学性能以及滑移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尺寸不同的二硫化钼微球花,并与购买的商业化块状二硫化钼以及单层二硫化钼进行对比,将四种二硫化钼粉末在乙醇中进行分散,采用喷涂的方式在硅基底上制备了四种二硫化钼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粉末和涂层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涂层的摩擦学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对偶的形貌,利用SEM和TEM对摩擦界面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四种二硫化钼材料均为层状结构的纳米片或微片组成,摩擦系数平稳且均小于0.05。块状二硫化钼寿命最短,摩擦界面覆盖了较少的润滑膜;单层二硫化钼摩擦系数平稳,且寿命最长,摩擦界面由大量纳米片组成,摩擦过程主要是单纯的物理剥离;二硫化钼微球花的寿命介于二者之间,微球花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剥离,在摩擦过程中起润滑作用的是剥离的二硫化钼纳米片,摩擦界面覆盖了较厚的致密润滑膜。二硫化钼微球花摩擦后,层间距由0.62 nm增至0.7 nm,层间距的增大有利于良好的润滑。结论尺寸对二硫化钼的滑移机制有影响,从而显著影响其耐磨寿命,层数和尺寸的减小有利于耐磨寿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李林元 《硬质合金》2011,28(2):116-119
采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对钼粉中镍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确立被测量和测量方法,识别了各不确定度来源,并着重对测量结果重复性、样品和载体称量、工作曲线拟合过程、被测样品和标准样品中基体含量(文中含量均为质量分数)不一致等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标准工作曲线拟合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对总不确定度有较大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3.
高莉莉  边秀房  姚秀军  李鲁伯 《铸造技术》2007,28(11):1442-1445
通过对FeCrCoWCBY2O3合金粉末在低碳钢表面进行激光熔覆,获得了C、B含量较高的无裂纹熔覆层,其厚度在1.0~1.5mm之间。利用XRD、SEM等分析了熔覆层的成分及显微组织结构,并测试了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结果显示:激光处理后表面迅速熔化和冷却,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枝晶和枝晶间碳化物组成;熔覆层的硬度比熔覆基体提高3倍多,且硬度最高值不在表层,而在距离表面0.3mm处;耐磨性相对基体提高接近2倍。  相似文献   

14.
以镍粉和铝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成分配比对热爆反应的影响,绘制了热爆反应曲线,分析了热爆反应机理及产物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分配比和压坯密度对热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Al含量、加大压坯密度都会缩短热爆起始时间、降低热爆起始温度;反应起始温度低于Ni-Al系的最低共晶温度(640℃)。本文初步确定了Ni-Al系的热爆反应是由固固扩散反应引发的。Ni-32Al的反应产物为均一的NiAl相。  相似文献   

15.
对系列碳含量的高强度奥氏体焊条熔敷金属冲击韧性进行了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冲击断口和金相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合X射线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中第二相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确定,并采用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对凝固相的组成及其中第二相的含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冲击韧性随碳含量的增加而线性降低,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在凝固末期形成于奥氏体枝晶间的碳化物由颗粒状变为层片状,尺寸和含量均相应增大,减弱了基体的连续性,同时由于自身的脆性破碎导致裂纹低能扩展,使冲击韧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The technology of laser-MIG hybrid welding is hotspot in welding researched field at present.It can improve the velocity of the welding,reduce the distortion of the welding,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welding joint and etc..The 5052 aluminum alloy of the 10mm thick was welded by the laser-MIG hybrid welding.The structure,the alloy elements profil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welded joint are researched by the optical microscope,SEM,sclerometer and etc..The results showed:The medium thick Al alloy was welded in high speed by the laser-MIG hybrid welding.The appearance of the welding joint is well.The weld joint and the weld interface are fine.The intenerate region in the welding joint is small.The tensile strength in welding joint has achieved 94.4% of that in base metal.  相似文献   

17.
针对控制臂现阶段模锻成形工艺工序多,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提出辊锻制坯一模锻成形工艺,设计辊锻制坯各道次的尺寸参数,用数值模拟代替物理试验预测金属成形过程。通过对控制臂辊锻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并对辊锻后坯料进行弯曲、终锻成形,获得较好的锻件,为指导此锻件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大气环境下采用熔铸法制备了Cu-1.2Cr-0.6Fe合金,利用OM、XRD和EPMA分析研究了该合金铸态和热处理态的显微组织,并利用INSTRON5882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HBE-300型电子布氏硬度计分别测试了该材料的拉伸性能和硬度。结果表明,Cr与Cu不能形成化合物,可有限同溶于纯铜中,超过部分形成过剩的第二相。Fe具有同溶强化效应和细化晶粒的作用,能改善合金力学性能。合金材料铸态试样的拉伸强度、硬度分别为247.65MPa和67.6HB。铸态合金试样经960℃×1h同溶(水淬)→470℃×6h时效(空冷)热处理后,可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其硬度值可提高到98.7HB。  相似文献   

19.
铈盐对电镀锡参数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镀液中铈盐含量不同时对电镀锡参数及性能的影响.测定了镀液的均镀能力和镀层抗介质腐蚀的能力,探讨了铈盐的加入对镀层电导率的影响,实验证明,一定量铈盐的加入可扩大阴极电流密度范围,增强镀液的均镀能力,加宽镀层的光亮范围,提高镀层的耐蚀性和镀层的电导率,结果表明,铈盐的最佳添加量为15g/L.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化学镀铜氮化铝(AlN)基板的综合性能,掌握热处理对其镀层致密度、界面结合强度和热导率的作用机理,并对划痕膜层失效行为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化学镀铜法实现AlN陶瓷基板表面金属化,对其进行200~500℃热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激光导热仪,对Cu-AlN基板的物相结构、显微形貌、热学性能进行分析。采用划痕法对镀层结合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划痕形貌对膜层失效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未热处理的Cu-AlN基板表面存在鼓泡现象,结合强度为24.7 N,热导率为156.8 W/(m K)。热处理消除了Cu-AlN基板的鼓泡现象,300℃热处理的Cu-AlN基板综合性能优异,表面Cu颗粒分布均匀,结构较为致密,结合强度为32.6 N,热导率达163.8 W/(m K);当500℃热处理时,Cu-AlN基板表面存在氧化现象,形成CuO,结合强度急剧降低为18.5 N,热导率为161.2 W/(m K)。Cu-AlN基板的基膜失效方式为点剥离,随着载荷的增加,点剥离增多,膜层开裂,AlN逐渐裸露,Cu膜层磨损形貌宏观上表现为由塑性变形引起的犁沟磨损,芯部发生拉伸变形,边界呈现卷曲变形。结论对Cu-AlN进行合理热处理,可改善镀层表面组织与致密度,提高结合强度和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